阿拉伯诗王——艾哈迈德·邵基
艾哈迈德·邵基(1868—1932年)是埃及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阿拉伯诗王”。邵基出生在一个多种族成分的家庭,父亲是库尔德人,母亲是土耳其人,祖母是塞加西亚人,外祖母是希腊人。诗人自己说,他的个性是由“四个根源集于一枝”而形成的。邵基的父亲在官府效力,无暇顾及家庭及家人的生活,年幼的邵基自小就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并得到特别的照顾。诗人写道:“我有个外祖母,对我充满爱心。疼爱关切,更胜似我的父亲。”在外祖母家,邵基几乎过着贵族般的生活,很少有机会与平民的孩子接触,更不了解他们的生活。邵基4岁开始学习,15岁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课程,1885年进入开罗法律学校学习。少年时代的邵基已初露诗才,他曾经用诗歌的形式来描述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1887年,邵基赴法国留学,攻读法律专业。留学期间,邵基多方了解法国及西方文化,经常光顾音乐会,观看戏剧,广泛游览了法国及周边国家的名胜古迹。
1891年邵基回国,在王宫担任欧洲司司长。他经常吟诗颂扬埃及总督及其英明的政策,成为典型的宫廷诗人,受到优厚的待遇。1894年9月,邵基作为埃及代表,出席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东方学者大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基因抨击殖民主义行径,被流放到西班牙,在那里,诗人将巴塞罗那作为自己的驻地,广泛接触社会下层,了解他们的生活,追忆阿拉伯人昔日的荣耀,深深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诗人从西班牙返回后,政治立场和人生倾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不再与宫廷联系与往来,开始关注民生和民族的未来,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意识的诗歌,因此而声名大振。1927年《邵基诗集》再版问世,埃及政府在王室歌剧院举行表彰他的盛大集会,阿拉伯国家代表团一致同意授予他“诗王”的称号。此后,诗人不但埋头写诗,还致力于剧本创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里,创作了《克娄巴特拉之死》、《莱依拉的痴情人》、《冈比斯》、《昂泰拉》等几部影响很大的剧作。正当诗人极负声誉、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却不幸去世。
邵基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作品体裁包括诗歌、诗剧、散文等,内容题材也非常丰富。诗剧除了前述几部,还有《大阿利伯克》、《胡达太太》等;散文方面,有小说三部:《印度贞女》、《拉德亚斯》(又译《最后一个法老》)、《桃金娘纸》,戏剧《安达卢西亚公主》,还有大量短篇文章,有文集《黄金市场》等。
诗人的悼亡诗写得情真意切,痛彻感人,如他悲悼母亲的诗中写道:
对远方慈母的思恋,
像利箭刺蜇我的心头,
我忍痛把苦难承受;
报丧人送来母亲的噩耗,
耳际犹如惊雷震响,
胸中如同利箭穿透;
流血的心儿已无法医治,
受创的精神再不能复初。
邵基的诗歌中蕴藏着大量的源于伊斯兰历史的内容,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歌颂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古兰经》和新月等,他还仿照阿拉伯古代诗人蒲绥里的《斗篷颂》,写有《斗篷新歌》来歌颂先知穆罕默德,如他怀着热烈的感情描写穆罕默德的出场:
穆罕默德尊驾莅临,
霞光顿时映红天空。
他是最尊贵的使者,
先知中他最爱敬颂;
他的经典精深明晰,
他的民族智高才宏。
虽然邵基笃信自己的宗教,但他绝不是一个心地狭小的偏激者,诗人心胸宽阔,宽容大度,尊重其他宗教,倡导不同民族和宗教间的友好与和平:
穆罕默德的遗产,
耶稣基督的福音,
这两种不同的宗教,
是否都对你表示喜庆?
愚昧曾经使得二者
世代相斗,
如今人们是否已把
仇恨抛扔?
……
诗人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在流放西班牙的岁月里,更是对祖国寄予无尽的思念:
亲爱的同胞啊,
我忠贞的心仍然不渝,
虽然远离了祖国。
啊,快把那里的河水,
捎带些来吧,
以滋润我心头的焦渴,
除开尼罗河水,
别的泉源都酸涩难喝!
母亲河尼罗河成了诗人心目中祖国的代名词,广袤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是埃及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对尼罗河的爱就是对埃及的爱:
尼罗河水清又甜,
两岸青葱,波光潋滟,
美哉多福河,人间好乐园!
春水浩瀚如海潮,
造福人类,神圣庄严,
灌溉万顷田,
为民献粮棉。
忠心一片慨而慷,
举目河畔,处处牧场,
四周望不尽,播种收割忙。
波涛汹涌奔入海,
时而缓流,时而湍急,
势如高山潮,
声似雄狮吼。
源远流长永不息,
水色深沉,来自远方,
岸边棕土沃,
千里飘清香。
诗人不仅为自己的祖国埃及而吟唱,而且也为整个阿拉伯东方而悲歌:
伊拉克伤者在呻吟,
东方安曼在感到苦痛;
我的诗为东方悲悼,
我的诗为东方欢颂。
邵基作为一个时代的天才诗人,是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伟大奠基者之一。他的卓越艺术成就决定了“他即便不是一个世界诗人,也是一个东方诗人”。邵基的诗歌在继承阿拉伯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阿拉伯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达到了又一个巅峰,在埃及现代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