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婚礼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回族婚礼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一部艺术地展示回乡婚礼传统的大型回族歌舞剧《回族婚礼——尤素福的尼卡哈》一经上演,便赢得各方好评。《回族婚礼》简练、朴实,有种掩不住的美。抱新娘婚礼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对婚礼十分重视和讲究,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在乡下,回族青年结婚多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结婚日。
回族婚礼_民间宁夏

回族婚礼

阿哥是六盘的花儿王,
尕妹是贺兰的凤凰,
花儿王和凤凰情意长,
好花儿配上个圆月亮。
……
荷包绣下的石榴红,
牡丹的花伴着哩。
婚缘结下的心里红,
白头偕老的爱着哩。

2009年,一部艺术地展示回乡婚礼传统的大型回族歌舞剧《回族婚礼——尤素福的尼卡哈》一经上演,便赢得各方好评。尼卡哈是阿拉伯语证婚词的意思。该剧以花儿音乐为主旋律,将回族群众的生活情景与花儿歌舞相结合,演绎出了回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程序,既是回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的展示,又是一场花儿音乐的盛宴。

《回族婚礼》简练、朴实,有种掩不住的美。它的表达方式、音乐都是本土的,它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都是本土的,整个剧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就是《回乡婚礼》震撼人心的地方。

《回族婚礼——尤素福的尼卡哈》在传承回族婚礼习俗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讴歌了新时代回乡群众的幸福生活。这部由海原这个花儿之乡出产的表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舞台剧,演绎出回族男女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的全过程,包括请媒人、相亲、说色俩目、插花、沐浴、婚礼这些繁多却又精彩万分的礼节。回族的风俗习惯被搬上舞台,并且以这么唯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震撼。这种以新的方式来传播回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这部歌舞剧独具特色,将成为世界了解宁夏回族生活的一扇窗口和宁夏对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名片。

img52

抱新娘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对婚礼十分重视和讲究,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道程序。

提亲。男方家在对女方家姑娘经过考察之后,觉得人品和家道都不错,于是就聘媒人前去提亲。回族提亲一般至少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人,一个代表男方家,一个代表女方家。需要男方家带上糖、茶、肉、水果组成的四色礼。在了解了男方家的详细情况之后,倘若女方家没意见,就会请一个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

定茶。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大都选择在星期五主麻日进行,男方家要备好诸如花茶、绿茶之类的茶叶,以及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小包上压上一寸宽的红纸条,以示喜庆。除了这些之外,男方还要给女方准备送三身衣裳,然后由男青年和父母一起前往女方家。而女方家要宰鸡、宰羊,备茶设宴以示款待,还要请亲戚朋友做陪。宴席结束后,男女双方当着众乡亲朋友互道“色俩目”。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

img53

婆媳见面

插花。意为给姑娘插朵漂亮的花,也叫定亲、提盒子、纳聘礼。在女方喝了“定茶”之后,男方向女方纳聘金,叫“麦哈尔”。男方带着女方在女方亲戚的陪同下,到集镇或者县城甚至省城去购买化妆品、金银首饰、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皮包、手表、自行车等,男方家还要预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这一天,女方家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至此,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不纳聘礼,则亲事无效。假若在后来的日子里男方提出中断婚姻关系,聘礼等一概不许索要。

img54

念尼卡哈

娶亲。在乡下,回族青年结婚多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结婚日。在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要设宴款待亲友邻乡。男方要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女方家倘无异议,接受催装礼之后便准备女子出嫁事宜。喜庆日时,来贺喜吃宴席的人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等,这叫“填箱”。

撒喜。隆重的证婚仪式之后,当新郎、新娘迈入洞房时,阿訇或家长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糖果花生、枣子核桃等,向着新郎、新娘抛撒过去,也向着人群抛撒过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他们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

撒喜也叫撒金豆,据《清源全氏族谱》记载:“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

念“尼卡哈”。这是一顶宗教程序。在屋中央置一张四方桌子,阿訇坐于主位,左右为证婚人和父母亲,在地上铺有绒毯,新郎新娘进得门来,跪于绒毯之上,阿訇便念起“尼卡哈”,即为《古兰经》的一些内容。之后,再用汉语翻译解释一遍,都是祝福和劝勉的话。

摆针线。又称表针线。摆针线,就如同现在的才艺展示,不过展示的都是鞋、鞋垫、衣帽、枕套、荷包等针线活,皆为刺绣作品。表针线的“表”字含有表述、演说的意思,得有一位能说会道之人演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所摆针线大有变化,已经演绎成为女方家的陪嫁和男方家购置的家俱和电器展示了。

回门。自婚礼之日算起,根据各家的情况而定,至三天或七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子一起回娘家,也叫回门。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程序。女方家会大摆宴席,招待女婿女儿。新娘的亲戚会轮流请新郎新娘吃饭,还给新娘回赠贵重礼物。新郎当晚返回家中,新娘会住上一周后,由娘家人送回来。

在回族婚礼中有许多讲究,即使是酷暑时节,新娘依然要穿红棉袄,意即“丰衣”。而送亲者必须是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蕴含新郎新娘白头到老,儿女双全。送亲途中,倘若与另外的新人相逢,新娘之间要互换腰带或者手帕,防被“冲喜”。

在婚礼中有一项有趣的节目是“耍公婆”。一旦“耍公婆”开始,则将婚礼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耍公婆”一般是同辈份的亲朋好友或乡里乡邻拉来驴车,将四处躲藏的新娘的公公拉出来,用洋红抹了脸,头上戴一顶破草帽,然后套进驴车。再将新娘的婆婆用锅灰抹过脸,于两个耳朵上挂两串艳红辣椒,坐于驴车之上,一手摇一把破扇子,一手挥舞鞭子,赶着男人在院子里转圈圈,赶出一片快活,赶出一片笑声。“耍公婆”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快乐的气氛。

在回族婚礼上,唱《宴席曲》更是一门不可多得的艺术。

有一首《宴席进门曲》这样唱道:

恭喜 恭喜 大恭喜,
欢欢乐乐地来讨喜。
亲戚好友都来齐,
送主人一段宴席曲。
唱不好了不要着气,
宴席伙伙里要和气
……

而另一首赞美新婚夫妇的宴席曲则这样唱道:

恭喜 恭喜 大恭喜,
东家交了好运气,
女婿娃干散(精干)新媳妇俊,
杨宗保配了个穆桂英

img55

流水席

这些宴席曲健康文雅、风趣幽默,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不论辈分、不分大小,一个个围观欣赏、兴趣盎然。唱到逗趣时,大家仰面大笑,心花怒放。不同于现在婚礼上的流行音乐,回族婚宴上的宴席曲更生动灵活、自然奔放。它没有任何伴奏,完全属于即兴演唱,是原汁原味的,是演唱者的真情流露。

有些地方的回民在唱宴席曲时还伴以舞蹈,或边唱边舞,或两人对舞,别人伴唱;有的唱宴席曲时,有问有答;有的主人如对唱宴席曲的歌手不够热情或慢待了,歌手们还即兴编词,讽刺主人,主人听后,马上笑脸相迎,热情款待。宴席曲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十分热闹,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

回族宴席曲的内容很丰富。有歌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如《杨家将》《孟姜女》《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也有歌唱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的新生活的;更多的是表现爱情的;还有倾诉对旧社会封建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鄙视和不满的。有叙事的,也有抒情的。著名的《方四娘》就是在回族当中流行最广的一部叙事宴席曲,全曲长三百零二句。概括起来,曲调优美流畅的宴席曲,现有九十余种。代表作有《十里亭》《方四娘》《尕老汉》《五更月》《四季青》《白娘子》《红黄凤凰》《一只螃蟹》《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海原县回族婚礼就是当地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及劳动当中,带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的一种婚礼习俗。它是海原回族群众在这里生活的历史见证和生活的结晶。古老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共生,滔滔不绝,汇合在整个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形成了魅力独具的中国回族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