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
“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这是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的诗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
如果说九曲黄河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羊皮筏子在这部史书里,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如今的羊皮筏子已经是旅客们游赏猎奇的工具了。在中卫沙坡头旅游区,坐羊皮筏子已经成为游客的必然项目。坐于羊皮筏子之上,在涛翻浪滚的黄河中颠簸漂流,既刺激又新鲜。有诗赞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看那放筏人斩波劈浪的矫健身影,别有一番激动。
羊皮筏子有“羊浑筒”,或“浑脱”之称。浑,是“全”的意思。这在《宋史·苏辙传》中就有记载:“河北道近岁为羊皮浑脱,动以千记。”而关于羊皮筏子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后汉书》中记载了匈奴人“乘马革渡河”的情景,同时也记载了护羌校尉邓训“缝革囊为船”横渡黄河的情景。《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武经总要》中记载有“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全满,系其空,束于腋,以人浮以渡”。至元朝,元大军六伐西夏,羊皮筏子作为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为元朝金戈铁马渡河东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人类适用羊皮筏子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从汉朝开始,成了百姓渡河和军事作战的工具。
“浑脱”就是将羊宰杀时,囫囵将羊皮褪下,经物理和化学工艺把羊皮软化使之不生虫、不腐烂,然后制作成羊皮筏子,用于载物、渡人。其做法是:用食盐鞣制,用硝腐蚀,待一周后把十一个“浑脱”绑在木框架上(长两米五的二十二根木杆,和宽一米五米的五根木杆),形成前后各四只,中间三只的方阵,以利于平衡。恰似南方的竹排、竹筏。自宋夏以来,羊皮筏一直是宁夏黄河水上重要的运输工具。据史料记载,最大的羊皮筏子由六百多只羊皮袋扎成,长二十二米,宽七米,前后备置三把桨,每桨由两人操纵,载重可达二三十吨,晓行夜宿,日行二百多公里,那可是一只战船。现在见到的羊皮筏子多由十来只羊皮袋捆扎而成,当初为的是便于摆渡客人和短途运输。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他们都是有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老“把式”。做“筏子客”非常危险,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漂流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流经宁夏十二个县市。豪迈、粗犷、雄浑、苍凉的黄河,在滋润了宁夏平原千里沃野、万顷良田的同时,也阻碍着人们的交通。为了交流往来,在上古时代,智慧的两岸人民就发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摆渡运输工具——羊皮筏子。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如今,在宁夏近四百公里的黄河之上,已经有十余座黄河大桥,作为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渡河运输的工具,曾经抒写辉煌历史的羊皮筏,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它作为旅游工具,仍作为一道风景而被民众所喜爱,其中黄河弄筏就是中卫古景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已经融入宁夏灿烂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远古文化的一种象征。
坐羊皮筏子,你能嗅到古久的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