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饰
首届回族舞蹈回族服饰展在宁夏举行,引起很大关注,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设计师们送上的二百三十八套精美回族服饰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服饰在挖掘传统、传承回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抓住回族民族自觉、文化回归的历史契机,在尊重回族民族心理的同时彰显了回族特色文化。在展演现场,色彩丰富、线条优美的回族服饰让人们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回乡风情。
服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和外部的符号,它直接体现出这个民族群体的特性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回族服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宋人的笔记中,就有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缠头)、戴白帽的习俗。上千年过去了,回族的服饰经过许多变化,但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实属同一,始终保持浴俗净身和房内清洁的习俗,只是在衣着方面有着区别。
我国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它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
精美的回族服饰
《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回族先民的形象和服饰。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系银带,佩银刀……”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不少波斯、阿拉伯来的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各种特色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西亚一带来华回回人的服饰打扮是很有特色的。元朝回回族群复杂,在服饰上保持了阿拉伯波斯为主导的特色,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氁丝,头袖,其服也,氁丝是阿拉伯人传统的粗毛呢斗篷。由此可见当时回回人与华人之服饰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唐代中国汉族等民族妇女的装束打扮深受西域波斯人的影响,比如当时被称做“帏帽”的帽子,就是波斯遮沙挡风、遮蔽面容的面纱演变而来,在唐代各族妇女中非常流行,身上的披帛也是从波斯传来的。中国女性在额头上点红点、抹口红、抹红脸蛋、染指甲等美容做法也是受波斯人的影响而形成。这些习俗见证了东亚和中西亚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融。
回族服饰陈列展示
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古波斯、中亚各族、阿拉伯等民族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迫使回族人改穿汉装,回族先民特有的服饰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同时依然保留着回回先民最基本的特色的服饰比如男子戴白帽。
清代雍正初年,以山东巡抚陈世宫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鲁国华为代表的地方大员向清廷上疏,说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有图谋不轨之心,不仅对回民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且妄加莫须有的罪名,以达到其“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的文化同化的目的,坚毅的回族人并没有放弃自我文化的坚守。坚守了一份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定制了一贯至今的回族人传统服饰文化。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这些传统的回族服饰被继承了下来。
回族的服饰,“衣装与华异”,与汉族不同。清代回族学者刘智在 《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载曰:“古今冠服,异代不同,异处不同”,“服有常制,制有常服,非其位,不服其服…冠服者,明尊卑、辩等级、分中裔、别贵贱。圣人之制,垂天下万吉而不容易也……常制,一定之式也;常服,一定之位也……各有定式,各服其服,不相紊也”。
回族的服饰,曾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不但尊卑“各有定式”,且男女各“服其服”。尊者,指在朝的官绅和掌教的阿訇;卑者,指平民百姓,两者“不相紊也”。清代的回族官绅,穿黄马褂,佩戴双龙宝星,从属当朝的礼拜帽,身着便服,但“入寺瞻礼之时,大祀朝会之际,以及丧葬大事,仍着弁……冠以一巾……”,“弁,古服也,其形制上小而尖,下大而圆”,近似半开胸领的长袍大衣。“冠以一巾”,即在帽上缠一头巾。这一着式是遵从于穆罕默德的旨意:“我们和多种教徒的区别是,他们只戴帽子,我们在帽子上缠头巾”。阿訇在主持聚礼和重大宗教活动时,都在帽子上缠上一条称为“戴斯达尔”的头巾,穿上类似“弁”的衣袍。
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回族男女服饰
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族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中,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特点。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回族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阿拉伯国家制做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回族妇女的戴盖头习俗,是受阿拉伯妇女习俗的影响。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偶像出现,所以,回族服饰上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则是回族服饰最常用的纹样。
“青丝不见青天”,是穆斯林妇女的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故多以面纱、披巾蒙面遮发。回族妇女一般蓄发,挽髻或编辫,上顶一块白盖头,也叫搭盖头,也有用其他颜色,如浅色、黑色及印花等。回族妇女的盖头用料十分讲究。盖头的颜色标志着女子的身份与年龄,未婚少女戴鲜艳的绿色盖头,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只披到肩头,显得肃穆庄重;老年妇女戴洁净的白色盖头,披到背心处,看上去虔诚古朴。在城市里,除少数老年人戴盖头外,多数回族妇女戴白帽,或各色头巾。
近年来,回族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穿着考究的西装,系上颜色鲜艳的领带,头戴无沿小白帽,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相融合,漂亮、现代而又不失民族特点。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族际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引起回族的文化变迁,是文化自身特性的一种展现。
回族文化中具有着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特性,对宗教神圣的尊崇和对世俗的追求是回族人的一道人生风景。在回族服饰选择上,也体现出宗教性和世俗性交融的民族心理。因此,回族服饰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彰显着回族人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