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之乡在西吉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区西麓。东与固原市原州区接壤,东南与隆德县为邻,西南与甘肃省静宁县和会宁县相连,北与中卫市海原县毗邻,县境总面积3143.85平方公里。2006年总人口47.06万人。
西吉县土地种类多、土层厚、潜力大、资源丰富,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作为农业大县,这里的黄土地盛产马铃薯、小麦、豌豆、玉米、荞麦、莜麦、糜谷等夏粮与小杂粮,还有芸芥、胡麻等油料作物。马铃薯是西吉人的金蛋蛋,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产量高达90万吨。
西吉县是在不断深化对县情认识的过程中,把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头戏”,定位为西吉农业主导产业的。目前,西吉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由“十五”初的30多万亩上升到如今的113.4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占据宁夏马铃薯种植“半壁江山”,成为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被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并成功地承办了中国西部(宁夏·固原)暨西吉县第一、第二届马铃薯节。如今,每逢收获季节,看着堆积如山的马铃薯被浩浩荡荡的车队运往大江南北,西吉农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目前,西吉县马铃薯加工已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三元加工格局,全县马铃薯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发展到1900多家,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全县除大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外,还有1752家个体“三粉”加工户,年加工“三粉”数万吨。修建马铃薯贮藏窖6062座,鲜薯贮藏能力达35万吨以上。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单家集、兴隆、将台等乡镇的“三粉”批发市场,产品重点销往北京、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及宁夏的川区市(县)。300多个“鲜薯销售协会”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年外销鲜薯已达15万吨以上。2003年建设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专业马铃薯定点批发市场。
2007年,西吉县又引导农民以发展马铃薯标准化和机械化种植为主,建立了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区3个,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7个,3000亩以上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点6个,1000亩机播机收示范点2个。本着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的目标,西吉县出台了10项惠农政策为马铃薯产业“撑腰”,大举进军马铃薯产业,并以奖励“种植大户”“外销大户”“洋芋王”和“高产纪录”等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和发展马铃薯。2007年,西吉农民马铃薯人均收入700元以上;脱毒马铃薯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粒,县内宁薯8号、宁薯9号、青薯168等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自治区无公害产地认定;在国家注册“西吉马铃薯”商标,形成马铃薯销售“新营模式”,外销鲜薯达20万吨。马铃薯产业成为西吉新农村建设中的“黄金产业”,呈现出“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三轮驱动的良好发展势头。
半个世纪以来,西吉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西吉县,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小群体、大规模”发展之路,实施自治区“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种植牧草50多万亩,建立8个千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点、18个肉牛养殖示范点和38个养殖示范村,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230元。马铃薯废水、废渣循环利用及蛋白质提取项目列入自治区“十一五”环保治理规划。发展民族商贸定点企业和商贸流通业,规范客货运输市场秩序,推行文明服务,发展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坚持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社会扶贫并重,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加大闽宁合作、部门包扶和定点帮扶力度,完成生态移民320户1700多人,贫困人口减少到5.45万人。在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中,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沼气池1380座。劳务产业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星火技能培训单位。改造农村危房危窑2543间,受益群众达1000户4600多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前一年实现“两基”目标,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三级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制度,正式开启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西吉曾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收藏历代古钱币和近代革命文物的县博物馆,被誉为“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近年来,西吉创办《葫芦河》文艺刊物,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和“红色广场”文艺活动,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西吉正以新的姿态走向文明进步,走向富裕和谐。
(刘梦凡 杨孝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