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最基础的部分,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比如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等;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社会风气好坏的程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个国家的多数公民都不遵守公德,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不尊老爱幼,不爱护公物,不保护环境,遇到不良行为不敢制止,碰到歹徒、小偷作案不敢挺身上前,见义勇为者孤身奋战,等等。这样社会秩序就会混乱,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不要说形不成和谐的社会风气,社会稳定都难以保障。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层或从事何种职业,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有时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对社会公德的执行情况予以干预。比如在新加坡,对乱吐口香糖者处以重罚。我国对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吸烟、行人和车辆闯红灯等行为,也都有相关的法律处罚规定。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实现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历史经验的积累,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因而,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具有更多的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