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青年生命教育的建议

对青年生命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系统的生命教育来说,学校教育无疑最责无旁贷。参考国外学校生命教育,结合调查获得的大学生对于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议资料,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和生命课程的设定目标,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定位为“五个维度”和“五个取向”。“五个取向”包括: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取向和死亡取向。对此,“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应成为生命教育课程所应探讨的命题之一。
对青年生命教育的建议_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

三、对青年生命教育的建议

青年生命教育是培养当代青年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生命观的有效途径,而在这一科学体系的逐步形成过程中,需要青年自身、父母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参与及配合,共同为完善青年生命教育体系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使当代青年在人生舞台上展现更多的活力与魅力,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

(一)学校是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的对象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对于系统的生命教育来说,学校教育无疑最责无旁贷。参考国外学校生命教育,结合调查获得的大学生对于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议资料,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1)课程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日益丰富。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和生命课程的设定目标,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定位为“五个维度”和“五个取向”。“五个维度”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教育。“五个取向”包括: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取向和死亡取向。

1)五个维度。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从全人教育的观点来看,人是活在天、人、物、我的关系中。生命教育由微观到宏观包括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宇宙关系的教育,从而教人学习以谦诚爱护的心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使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增进生活的智慧,展现生命意义和永恒价值。

A.人与自我,即“知己”。自我是生命个体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个体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充满活力,生命个体的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性格不断修正,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首先就是要碰触自己、发现自己、找回自己、接受自己、转化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鼓舞自己、赞美自己、爱护自己,进而挖掘自己,最终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感,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批评。

B.人与他人,即“知人”。包括与他人和睦相处、关注群体伦理、关心弱势群体和个体。其中,学会与他人共处既是一种生命智慧和伦理规范,也是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与他人共处的基础就是要尊重、理解他人以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另外,“诚信”、“分享”、“友谊”、“责任”、“践诺”等词都是这一维度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主题词。

C.人与社会,即“知变”。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只有赋予每一个生命以自由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品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大量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才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危机。

D.人与自然,即“知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彼此包含。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界的平衡已被打破:海洋污染、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森林锐减、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无时无刻不威胁着地球以及人类的生命……对此,“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应成为生命教育课程所应探讨的命题之一。

E.人与宇宙,即“知天”。包括灵性超越的历程、寻求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主题,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五个取向。即生理取向、心理取向、价值取向、社会取向和死亡取向的教育。

A.生理取向的生命教育。身体是生命的有形物质载体,人对于生命的思索首先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因此,生理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生理教育,使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B.心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为人的根本特征。保持心理的平衡、知情意行人格统整,这是个体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

C.价值取向的生命教育。在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在自我人生价值观、信仰的指导下,个体将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

D.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因此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E.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失落,开展死亡教育,给予悲伤情绪辅导,使个体坦然面对和接受他人的死亡,更加体验到生之可贵,进而珍惜生命。

(2)课程的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5年颁布的环境教育课程规划指引中建议了八个步骤的整合式的内容组织步骤,这实际上是一个统整课程设计的模式,可以将其引入生命教育领域,参考这个模式用来进行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其具体程序如下:

1)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

选择的基本原则要考虑当今社会的热点和趋势、学生的经验与能力、教师本身的能力与经验及被融入学科的相关性,做到补充原有课程的不足,修正其偏颇。

2)选定教学科目及单元。

教师应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敏锐的了解,深入分析与生命教育主题意义相关的科目或者单元、课,并配合相关单元找到生命教育的融入点。

3)发展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

4)设计统整构架。

充分挖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家庭或社区生命教育课程资源,选择与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的资源作为课程内容,且要以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单元学习为原则。

5)发展新的教学过程。

探索新的生命教育教学过程,结合社会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不同的途径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生命。

6)规划教学评价。

包括观察记录、活动心得、研究报告、录像录音、照片等多元方式,强调真实性评价。

(3)课程形式

目前国内外生命教育课程呈现的类型归结为学科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活动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活内容为主的综合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主题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剖析以上四种类型的生命教育课程利弊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次问卷的统计数据后,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课程设立为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各学院、各系、各专业统一课时、统一学分、统一教材,并且各高校应以学校为单位专门建立一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师。

2)开设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相关学科之中,可以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课程相结合,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

3)开设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各类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消防演习、安全逃生等关于自救技能的活动;校运动会、趣味体育小竞赛、健身房等强身健体的活动;看望孤老、志愿者公益服务、义卖、参观纪念馆等提升价值的活动。

4)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例如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班会。

5)结合特殊节日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学雷锋日、世界水日、植树日等特殊节日,开展相关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然而,无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有多么丰富,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被动性,而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要激发他们自觉追求生命的意义,因此两者存在着矛盾。所以教师应当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而让他们自由且负责任地作出伦理道德的选择。

(4)课程教学方式

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说随机教学法,当社会上发生有关生命或者生死的突发事件时(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复旦投毒案、温岭虐童案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等),结合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学习。比如讨论法、模拟法等等。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可以开通有关生命教育知识、自救技能、生命价值等内容的网页、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建立专门的教师邮箱或者QQ进行心理疏导;观看有关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影视剧和节目等。

(5)课程评价

生命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过程化。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机构;评价手段多元,可以采用调查、访问、报告、情景模拟、编导表演等对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覆盖知、情、意、行四方面,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思维的创新性、成果展示方式的独到性等方面。“过程化”评价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份“学习档案”,其中包含生命教育计划和规划、教育过程记载和档案记载,以及最后生命教育的总结。这不仅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而且它也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通过承担对学习结果的责任和对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改变自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而不只是迫于外在的酬赏或考试压力。

2.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实施者。生命教育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师本身对于生命的态度、自身的生命质量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老师并不是教学机器,而是有着个人价值的人,不应该整天处于应付琐事、机械教学的状态。在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之前,要先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只有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积极的感悟,努力追求身为教师的生命幸福,才能感染和启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除了教师生命状态的提升之外,加强对教师的系统性、专业性培训也是改善生命教育现状的必要措施。通过相应的培训,让教师养成以下几种基本素质,才能让生命教育更有效地开展:(1)爱与热情。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不仅需要热爱学生,更需要一腔对于教育事业、对于生命的爱与热情。(2)敏锐与总结。教师要能清晰地掌握学生的生命状态,敏锐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牢牢抓住教育时机。(3)活力与能力。教师不能僵化教材,而应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赋予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成长的能力。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关注边缘群体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你是否经常产生想轻生的念头”时,72.2%的青年表示“从来没有”,仅0.6%的青年表示“经常有,想一死了之”。25.5%的青年表示“偶尔有,但是总能说服自己放弃这个念头”。

不难看出,多数青年在生命观上是持乐观态度的,有问题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然而往往出现极端现象的就是这一小部分边缘群体,他们极有可能因为一些事钻了牛角尖而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所以学校应该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学校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为需要的同学及时提供服务。

(二)社会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温床

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生命教育开展的温床。

1.政策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人口大国转向了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共睹。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在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意识淡薄,一些反生命的行为诸如自杀、暴力、吸毒以及摧残异类生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实施青年生命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青年生命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政府应该针对目前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对青年的生命教育颁布可行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这些政策来使社会和教育紧密相连。人力资源的载体和基础是鲜活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是人力资源大国的前提,生命成长是人力资源强国的保证,只有青年的生命质量提高了,才能让青年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2.公益活动

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对于青年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来说还略显单薄,因此需要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组织这些广大青年学习、奋斗、拼搏、成长的主要环境来提供大力支持。我们建议这些机构可以将生命教育的主题与团组织生活和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给青年群体更多的机会来通过实践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例如为了宣传文明养宠并让人们正确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整个社会对动物生命的关爱和善待的局面,建立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亚洲动物基金和龙城物业以及深圳流浪狗驿站合伙举办了“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公益教育活动,诸如此类的活动不仅能让青年一代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对于组织方自身具有高度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的建设也做了很好的宣传,实现了双赢。

3.舆论媒体宣传

当前社会舆情复杂化、多元化,媒体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唱响生命主旋律,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对于青年的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媒体自身履行职责不断发展壮大的本质要求。传播先进文化本就是媒体的重要责任,而引导人们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是指导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理念,但目前这些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应强化媒体责任意识,以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唤醒青年的生命意识,推进青年生命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等新媒体已广泛进入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年的思想、学习和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生命观教育成为我们的重大突破点。

(三)家庭是生命教育开展的摇篮

对于青年的生命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对于青年来说是终身的、最有效的。

1.家长拥有积极生命观,创建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是青年的主要支持系统。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对青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家庭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家庭成员的生命观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一个和谐健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家庭生态系统,能让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活态度以及坚韧豁达的胸襟品格。

2.发现情绪细心疏导,鼓励青年多多实践

青年的成长史有其生理发展特点,家长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多站在青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及时疏导青年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发泄。鼓励青年去亲身体验,让青年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过程。

3.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帮助青年树立志向

没有谁的一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通过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危机教育和死亡教育,让青年增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鼓励青年追求梦想,帮助其树立自己的志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光华。

生命只有一次,它的存在是开展教育的根本性承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一旦离开了生命,都如失去了根本,丧失了教育的本真。任何人都不忍心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还未绽放就悄然陨落,留下在世的亲人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更何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生命教育之于青年的意义就更加深远,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生命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做精神文明最高实现形式的践行者。

[延伸阅读]

大学生自杀猝死事件频发 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上海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为网恋,成绩急剧下滑,自感无颜面对老师和父母而离校出走,躲在一家地下旅馆达一个多星期。

上海海事大学学生杨元元,面对贫困、误解等人生挫折时选择了自杀逃避。

……

不久前,上海市教委向社会发布的《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透露,2009年高校安全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13人,因突发疾病猝死的大学生7人,分别占本年度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和29.17%。

专家呼吁,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面对各种压力,容易造成心理偏差而走向极端。全社会要更多关注孩子早期成长环境,避免形成人格缺陷,亟须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自杀猝死意外伤害事件频发

今年1月12日,上海松江大学城文汇路景观河道内打捞起一男一女两具尸体。经初步调查,亡者均为大学生,女生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大一新生,男生系上海某医科大学学生。据分析,可能是由于感情和学业压力导致两人跳河溺死身亡。

据统计,去年上海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1起,造成13人死亡,8人未遂(其中4人受伤)。在已明确原因的16起自杀事件中,有3起为学业、成绩方面原因导致自杀,有2起为感情问题导致自杀,还有11起为学生心理障碍、精神偏差等导致自杀。

上海市教委关于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的通报还显示,2009年发生了数起学生因疏忽大意、自我保护不当而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共有7名大学生猝死,其中5起为学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突发引起猝死,2起为学生在校外饮酒过量引发猝死;1名学生在外地实习期间因废气中毒受伤,1名学生在捡拾复习材料时不慎从阳台坠楼受伤。

上海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海燕指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发生自杀事件,其深层原因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耐挫折能力差。一些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厚重期望,但他们在现实环境中又难以达到理想目标,于是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怀疑。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杨雄认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频发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原因集中于“情感、学业、就业压力”,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严重不符

一位学生辅导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很难监控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只能从学生平日表现中发现。一些自杀事件发生后,高校才知道相关学生患抑郁症已有几年,而知晓学生病情的家长又不愿告诉学校。“一些家长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同样非常淡漠。有个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学校希望家长送学生去医院治疗,家长竟说随他去。”对突发疾病的预防也存在类似问题。一些学生有某类病史,但在新生体检时未被查出。学生和家长为“保护隐私”,也没有向学校说明。

杨雄曾做过一个90后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于物质和信息自由很满足,虚拟社会化程度很高,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事实上人格心智的成熟度很有问题。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以升学为导向的,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很多大学生年龄上是成年人,心智上远未成年,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与成年人的标准相差太远,遇到问题时无法作出清醒的处理,容易走极端。

不少高校老师向记者表达了对现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担忧。“不要攀爬阳台、不能高空抛物、晾衣服要用衣叉……”这样的警告语出现在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中,记者甚至还看到连如何保管钥匙和信用卡等都有详细说明。“这些警告语看上去有点可笑,但这样的事情确实会经常发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苏卓君说。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业难以继续。今年新学期校方解除了针对大一新生实行了两年的禁网令,不过仍然规定,每天晚上11点半断开网络,并对每个宿舍的IP地址上网时间进行监控,如果时间过长就要干预。

高校现有管理重事后轻预案

上海杨浦区某大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校常规教育中的一部分,但大部分高校实际上做得很不专业。该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对记者说,大一入学及军训时,学校组织过大范围的安全教育,但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是“走过场”。

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只有做好安全预案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表示,我国高校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着重“事后处理”,轻视“预案管理”。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

“高校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必须成为当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缪迅教授指出,要从以往的“选修课”位置上升到“必修课”的位置,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有专家表示,目前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正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网民,接受不良信息更直接、快速,这将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未来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资料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4月12日

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试行)(部分)

2008年7月23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安全发展”。根据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制定《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大纲》),旨在进一步明确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各高校要按照《安全教育大纲》,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针对性强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积极促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新水平。

一、安全教育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强调安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达到如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筑平安人生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安全问题的社会、校园环境;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

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

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法制思想的重要性,了解遵纪守法是安全的前提,大学生应确立大安全的观念。逐步确立法制前提下的安全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法制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了解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基本概念;明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与安全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和自觉性,规范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

1.讲解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密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3.介绍国家安全、保密工作和大学生应遵守的政治纪律。

4.讲授网络安全的法律知识,规范网络道德,引导学生拒绝黄色淫秽等有害信息的毒害。

5.讲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引导学生态度鲜明地坚决反对邪教。

6.告知校园内禁止携带违禁物品、管制刀具和危险品等。

7.介绍校园内发生刑事、治安案件的主要类型及案例。

8.宣讲本校校纪校规等的具体内容、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理程序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组织每个大学生签定安全协议。

问题讨论:

1.遵纪守法与安全、自由的关系(遵纪守法是公民道德的起码要求,是人身安全的最有力保障;遵纪守法也是自由的保障,遵纪守法是义务,而自由则是相对应的权利)。

2.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安全观?通过安全协议的签约,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应履行什么责任和义务,享受什么权利?

……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转引自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

http://www.huaue.com

【注释】

[1]黄应全:《死亡与解脱》,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2]叶澜:《基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3]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7、8期。

[4]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12期。

[5]肖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教育导刊》2002年第8、9期。

[6]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2期。

[7]杨思耕:《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8]卢杰:《美国生命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启示》,《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年第5期。

[9]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1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6月17日)。

[11]南志涛:《台湾生命教育探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