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现代慈善——在慈善文化沙龙的讲座
在2012年我们举办的慈善文化讲坛上,我给大家讲的是关于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若干问题,包括佛家、儒家和道家的慈善文化,当代慈善文化的某些创新,慈善实务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也介绍了一些外国的慈善与慈善文化。通过学习,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绵延不断。今年,我还将继续给大家深入介绍传统慈善文化和当代慈善文化,以及现代慈善的某些具体问题。但是我讲的重点是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和介绍。今天,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慈善与现代慈善的基本问题。
在很多场合或者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这样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其实,我们还是一个非常仁义、乐善好施的民族,比如,我们对于来华的外国人都非常友好,只要他们的言行适当,同样也对我们抱友好态度,就会受到额外的礼遇,享受到很高的待遇。当然,极端的排外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发生,但那样的事件没有普遍性。我们的民族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也就是热心慈善事业,救济和扶助鳏寡孤独废疾者和贫困人口,以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过需要说明的,在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中国人乐善好施,其他民族也热衷于慈善活动或慈善事业,也就是说,全人类都有从事慈善活动的本性,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首先,解说“慈善”这个概念,我们只讨论中文里的慈善。“慈善”的概念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古代社会就已经产生。在古书里就有很多与慈善相关或意思接近的词。例如,仁、慈、慈悲或善良、友善等词汇。在这里我先作词义的解释。那么,“慈”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典的解释,“慈”就是爱。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学者,叫孔颖达。他给《左传》作疏时提道:“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他认为:“慈为爱,至深也。”就是讲到“慈”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爱到深处,反过来说,爱到深处就是慈。另一位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慈”的解释是:“慈,爱也。”这里也把“慈”解释为“爱”,尤其指的是老年人对青少年或是长辈对晚辈,例如,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的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的这种爱叫作“慈”。那么,“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善”的本意是吉祥美好。“善”字上面是一个“羊”字,有人说,凡是带有“羊”的偏旁部首的字,都是表达美好吉祥之意的。比如说,“美”字上面就是“羊”。那么把慈和善连起来一起使用,仍然是“爱”的深意,是一种美好的深爱。也有说慈善或“仁爱”是基于人的同情心,基于人的恻隐之心。在2012年我们的慈善文化论坛上,我已经讲了很多关于慈善文化的专题,分析了其中的内涵,大家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友善和仁慈的民族。唐代诗人孟郊在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里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温馨、慈爱的画面。简单地说,人与人相互关爱就是所谓的“善”。孝敬自己父母当然也应该是善的范畴,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是属于善的范畴。
中国近现代以来也有一些人给“慈善”下过定义,认为所谓“慈善”就是人们怀有的那种仁爱之心,叫作“慈”;人们那些乐善好施的行动,叫作“善”。这其实是个人的理解或解释,而从这个词的原意来讲,并不能说“慈”只是一颗爱心,“善”则是一种行为。这样的解释可能不十分准确,但是,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解释,因为它总是把“慈”和“善”解释得非常美好。只要解释为美好的事物或感觉的,我就会表示赞同。其实很多人都是非常清楚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爱。
无论是把“慈”和“善”分别解释为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和人与人相互关怀与友爱,还是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并解释为一种言与行的统一,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其实只是想说,慈善是一种美好的心灵,就是一种与人为善或者友善待人的美好的感情、话语或者施舍、扶助等行动。也就是说,从人类形成一直到今天,“慈善”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完全可以这样说:慈善作为人类一种最美好的大爱,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必将从今天往后永远延续下去。只要人类存在,这种大爱就不会消失。
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就是说,我们付出了劳动,那么,我们就要获取相应的报酬。这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慈善事业当中是否能够行得通,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有如下认识:当传统慈善事业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个原则就不适用于慈善事业,因为慈善事业本来就是捐助别人的,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换活动发生。在这双方的接触中,其中捐资捐物的一方不图任何回报,而受助的一方则对社会心存感恩。他们各自收获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却不能视为等价交换原则之使然。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受助人在接受别人米面粮油药衣被的捐助以后,对善主或慈善组织千恩万谢。作为受助者的一种感恩心理的表达,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符合情感且有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善主其实并不应该在捐助他人的过程当中获取任何个人利益。我们觉得善主在此过程中获得一些荣誉和奖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应该的。我们每个人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而是身处于现实社会之中。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我们非常清楚当前社会上不少人的“金钱至上”或“拜金主义”情绪非常严重。我们面对这个社会转型时期,还是要留下一片净土,守住道德的制高点,或者恪守道德底线。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我们同为人类,不能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就忽视或者漠视那些仍然贫困者的存在,对他们的困难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人类和一般的动物有共性,但也有很多差别。有人说,在人类的身上一般具有三种特性,其一是神性,其二是人性,其三是兽性。我们身上的兽性,比如,破坏欲、不能自控的歇斯底里发作,以及像动物那样的贪欲,等等。在动物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与人类世界相似的情形,比如说,在非洲的狮子王国,雄狮们各自守住自己的领地,它们之间也能够像人类那样和谐相处。人类集人性、兽性、神性于一体,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或者可以认同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哪些人认定为坏人,把哪些人认定为好人。作为一般人性而言,此时与彼时,此事与彼事,同一个人可能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
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到灾区抗震救灾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素不相识的人,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这些舍己救人的人是何等高尚!这就是人类神性的体现。我们把他们称作“英雄”。可是当抗震救灾结束了,英雄们安全返回家乡,生活又恢复了平静,那么,他身上的神性就会逐渐地隐藏起来,显示出了人的本性。比如,他去菜市场买菜也可能跟那些小摊贩讨价还价,甚至还会恶语相加,此时此刻,基本看不到他身上曾经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那种超凡脱俗的神性。所以,在人类的身上可以体现出很多特性,这些特性有时候还相互交叉。
我经常和慈善协会的老同志们说,其实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你们是最高尚的人,你们一定会健康长寿,至少要活到一百岁。因为你们做了好事之后那种内心的愉悦让你显得很年轻,身体的素质很好,健康愉悦。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与人的情绪控制得好与坏直接相关,恶劣的情绪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危害。除此之外,保持健康状态的因素还有饮食与睡眠。当然,这三者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所以,慈善能让人的内心保持愉悦状态,可以帮助那些有善心和善举的人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慈善是一种大爱,与一般小恩小惠不同。从本质上来讲,慈善是人人都可参与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少年成名而且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们都会说,我剩下的时间就要用来做慈善。虽然这些人有的可能只有三四十岁,这说明他们把慈善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的重要部分。人人慈善,是一种道德的义务,也是一种权利。古代陕西有一个大思想家叫张载,他是著名理学家,曾经提出过“民胞物与”的概念,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皆为上天所赐。这句话泛指热爱人类和一切物类。意思大约是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在自己有一定实力的前提下,我们要爱自己的同胞,使自己的同胞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也要珍惜上天所赐的一切物类。中国儒家一直到宋明理学都秉持这种观念。这种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慈善是人类最本质的属性之一。或者说,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仁爱慈善。我们在一般层面上有这样的认识:慈善可以超越种族、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许多国家都派来救援队,像日本、韩国、美国等;而当菲律宾等国遭遇强台风“海燕”的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我们国家搁置了双方在黄岩岛和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也派出了救援队赴菲律宾抢险救灾。这种爱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同样,慈善可以超越个人的一切利益,比如,他和你不是一个经济单位,在一定情况下,他也会做出帮助你的事情。慈善超越了一切,甚至超越了生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我们中国人现在仍然记着他的名字,因为他对我们中国人有恩,而在加拿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这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恩必报的,是有着浓厚感恩情节的民族。作为这种带有超越性的人间大爱,它和一般的两性之爱不同,和骨肉之亲不同,和友情也不同。慈善超越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是对全人类的一种大爱。人类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不是完全无私的,而是需要回报的,而慈善这种大爱,不需要回报,不需要交换,它完全是人类出于本性的发挥,代表了人类最伟大的情爱与良善。
那么,为什么说慈善还是全人类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纯粹的爱呢?我们知道,在慈善活动中,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可能不存在亲情、爱情或友情,而且互不相识。但是就在这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们之间,仍然存在慈善的行动。在我上述的这几种爱当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或者各有自己的目的性。可是,慈善这种爱行于天下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我刚才讲到,人人都有做善事的权利与义务,这是说慈善不只是有钱人的事情,有钱当然可以也应当做慈善,但我们没有钱,就不应当做慈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没有钱,可是我有技术、手艺或时间,我可以陪着孤寡老人,如果他们行动不便、视力不好,我可以给他念书、念报纸,这也算是一种慈善。我们学校就有一些大学生去做慈善志愿活动,很多同学会去帮助那些老年人梳头、洗脚、打扫卫生,等等。这都是在做慈善。我现在对于慈善的理解,越来越觉得它应该是大慈善,不是只有捐款捐物才叫作慈善,志愿者们做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在做慈善。
在现代慈善事业中,如果只有那些富人或有钱人参与慈善事业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问题,那些职业慈善家,他们把做慈善当作自己的职业,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作为慈善的基本保证。那么我们不是富人,无法像他们那样拥有自己的基金来运作慈善项目,可是这个社会并不是仅有这些慈善家就万事大吉,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某些东西作为做慈善的本钱,我们也同样可以被称为慈善家。换言之,我们应该树立全社会大慈善的概念。每个人只要去做慈善,就一定会在整个慈善事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享受慈善给我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从这个角度来说,慈善既是慈善家的事情,也是老百姓的事情。因为有了慈善,人与人之间才会友好相处,人们才能做到与人为善,才不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冲突,才不会发生战争和流血。
那么,慈善的原动力就是我们内心的善,儒家讲的那种天赋的善,是一种本性。我们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不应该带有更多的目的性。它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逼迫或者个人感觉做慈善是一种无奈之举,这样的慈善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被慈善”是令人不齿的,摊派索捐和慈善本来的精神是冲突的,也是格格不入的。慈善本应基于人性的自觉,基于我们理性的自觉。所以,我提倡要保持慈善的纯洁性,不要为慈善附加任何的累赘。
如果说做慈善也有什么目的性的话,我可以说,慈善最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它最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伸出双手去帮助你,那么,当有朝一日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也会伸出双手来帮助我。这就极大地改变了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谁也不帮谁的恶性循环。从这个角度讲,慈善也是匡正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有人这样说,慈善是转变党和政府各级官员工作作风的一种方式,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的好内容,也是缓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至少可以起到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表示赞同的。
例如,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难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对于这种情况都是比较清楚的。怎么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呢?从一个思路上去考虑,那就是慈善。富有者拿出他们财产的一部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救济他们遇到的生活困难,这些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穷人受到帮助,解决了生活问题,他们就会由衷地感谢社会,感谢政府,感谢党,他们内心的仇富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就会相应地得到化解。富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穷人,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的本性,他们曾经鄙视穷人的不良心理也会得到相应转变。所以,很多人说,慈善是未来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一种重要路径。
对此我的看法是,慈善是不是走向和谐社会唯一的路径,还需要再做论证,更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但它一定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慈善要求维护各个方面的自尊心,即受助者不被歧视,捐资人也不必扬扬得意。受助者和资助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生活状态不同,拥有财富的多少不同。任何人都不能把做慈善当成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慈善中慈善多方或者双方都是平等的,救助别人的人不能以救世主自居,把自己当成观音菩萨或上帝来拯救老百姓的。当然,我们知道,在慈善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会有多个角色、多种身份。比如,有捐资人即善主这一方,有受助人即鳏寡孤独废疾人等这一方,还有运作项目的一方,以及慈善工作志愿者的一方,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角色。所有这些人在慈善运作过程中都是平等的、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人格高低、身份贵贱的问题。简单说,慈善工作的过程就是爱心传递的过程。
有这样一些慈善家,他们捐出了很多钱物,为社会做了很大贡献。但是,还有人会以各种理由对他们进行指责,于是他们就感到很委屈。包括著名慈善家陈光标。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做慈善要低调还是要高调。比如说陈光标。我看到有的资讯提到,谁要想得到陈光标的钱物,必须去广场上听他唱歌,我不知道他的歌喉怎么样,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慈善家往往别出心裁,在做慈善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点子。那么我们想一想,这些新点子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比如说,有人通过做慈善,当上了某省或某市、某县的政协委员,似乎达到了个人的某种目的。我认为对这种情况应当给予充分理解,包括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都是应当给予理解的。我觉得,他们的这些做法对社会至少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对受助人也没有什么危害,那么,对我来讲,这样的高调慈善,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觉得媒体对他们有一些指责是不合适的,那些指责别人的人,自己在慈善活动中又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中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中庸,对一个人要爱就爱死,要恨就恨死。可是,如果我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也希望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慈善家可以拿出十几个亿来做慈善,我们没有十几个亿,但是,我们总有两百块钱吧,可是我们并没有拿出两百元钱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没有拿出钱来做慈善,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在做慈善的时候为什么那么高调。其实,指责别人很容易,而自己往往是做不到的。我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和其他人因为做慈善而获得了某些名誉称号,给予充分理解,不会去指责这些慈善家,相反,我会给他们以极大的鼓励。
慈善应该也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公众规则或社会规则。中国人在做慈善,外国人也在做慈善。外国人做慈善得到了他们那个社会的尊敬,可是,在中国做慈善,则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反而得到了讽刺挖苦,也有一些慈善家在捐出若干万元以后,社会上的一些人就一窝蜂地寻找此人,强行要求他给予捐助。这就表明做慈善有一个规则问题。前面我讲人性,讲到人性的善端,可是仅仅讲人性的善端还是不够的,还要讲规则,即慈善的规则。我们不能脱离公众的那种基本的原则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伤害受助人感情的事情,或者做出有损社会道德的或者伤害法律尊严的那样的事情。你捐出十几个亿也罢,几百块也罢,我们知道财富是社会的,你作为一个企业家,懂经营、有技术,可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可是这些财富归根结底是社会的。我们中国人存在一种观念,就是这些钱是自己的,那他死后就会把这些钱留给他的子孙。但是,外国人的观念跟中国人就有很大区别,像比尔·盖茨就提出,会给子女留下财产的1%,其余财产会全部捐给社会。由此可见,中西方的人们对于财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有一种观念就是财富原罪,或者叫作富罪,简单讲就是一个富人如果不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的话,那就是有罪的。因为这些财富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民众,是大众的劳动帮助富人挣来的钱,把这些钱还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是天理自然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慈善理念呢?作为一个慈善文化的研究者,两年多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要研究、传播或推广怎样的慈善理念。我和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慈善文化的粗浅认识就是:慈善是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学术化或理论化的东西,而是一种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从古到今一项非常美好的事业。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的几千年来,一般意义上的慈善被叫作传统慈善,很多人都讲,中国传统的慈善和西方的慈善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慈善。西方在一种基督教的宗教背景和文化系统下,在所谓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下做慈善,物质财富非常发达。过去中国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受儒道佛影响下做慈善,物资相对紧缺和匮乏,现在,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慈善事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向着所谓现代慈善进行转变。
传统慈善有一个概念叫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还不是那些有钱人在道德上的施舍行为,而是天下百姓接济贫困的互助行为。他处遭遇灾难或遇到困难,我处一定会伸出援手;反过来,我处遭遇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他处也会立刻予以援助。那么,我们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新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处于较快和平稳发展期,因而慈善事业就应该开始向现代慈善转型。当然,现代慈善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慈善的完全否定。
我们在对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的关系问题上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仅不反对传统慈善,而且非常赞同传统慈善的理念和方式,但是仅有传统慈善是不够的,还必须补充现代慈善的理念、现代慈善的方式、现代慈善的行为,使传统慈善更加丰满或者带有更多的现代性。从久远的过去传承到现在,我们称之为传统,那么在我们看来,传统慈善到今天仍然有它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还要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不是消解,不是彻底改变,是在理念行为方式上的补充,而不是传统慈善的退出。传统慈善永远具有它独特的方式与社会影响力、社会必要性,而不是可有可无。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35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三代人已经先富裕起来,他们是人口里的少部分,可能没有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那么有钱,但是他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一点不能否认。现在有一项数据表明,全世界有相当一部分奢侈品,大约有四分之一让中国人买走了。中国人到国外旅游往往会形成一股巨大的“扫货”风暴,将某些商店的商品一扫而光。我们的近邻某国就抱怨,他们的物价上涨就是源于中国的旅游团大批购买该国商品,导致商品紧俏而价格上涨。这说明中国人的经济实力是很强的。但是也有负面的报道,比如,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达到2000亿元。其中有一些是公款消费。那么,把这些钱拿来做慈善就是很好的选择。实际上,这些富人有相当一部分真的是有慈善的热情,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那些还没有富起来的、还处于贫困状态的或者其他特殊需要的人,客观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提高了生活困难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这些富起来的人已经承担了相应的社会救济和公益的职责。当然,这是对政府惠民政策的有益补充。
我想归纳一下,传统慈善到今天面临新的社会现实时,应当作出怎样的回应。我们认为,传统慈善首先需要不断丰富和变革,尤其是对西方慈善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理念和方式加以借鉴和吸收。那么,未来的慈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慈善理念、慈善方式应该发生哪些变化,又应该保持哪些合理的理念或方式呢?
首先,全社会一定要维护慈善的纯洁性。一是不要过分沾染那些市场经济下的弊端,完全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慈善活动,这并不是说,做慈善可以不花钱,恰恰相反,慈善的运作需要相应的经费,这里我想说明,不要让做慈善的人沾染更多的“铜臭味”;不要带有过分强烈的意识形态味道,中国是社会主义慈善,西方是资本主义慈善,但两者不必划分得一清二楚,在慈善问题上,也不应当过于强调是姓资还是姓社,那样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利。严格划分社会主义慈善与资本主义慈善的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是不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慈善的纯洁性。我们不否认在历史上慈善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它更多地是发扬了人性的本善,抑制了人性中的恶端,突出慈善的意识形态性,似乎没有大的必要。
其次,慈善事业要讲究规则。有钱人今天很高兴,他就给每人派发一千块钱,这是小范围的慈善活动。大范围的慈善要讲规则。现代社会虽然是市场经济,但也是法制社会。几年前,国家颁布了《公益事业法》,陕西省有关部门也提交了一个《陕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曾经认真讨论过它的草稿,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这些法律法规性的文件就是用来规范慈善行为和慈善活动的。也就是说,人和慈善活动都是要讲规则的,没有规则,慈善事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讲规则,首先要讲法制,慈善从业者和慈善事业的任何活动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比如说,企业捐款在税收方面的一种相应规定,在慈善项目运作过程当中是怎样的一种规则,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要讲慈善事业的组织原则。慈善可以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但是更多的慈善活动应该是一种组织行为。在中国,从中华慈善总会到各省的慈善总会到各市、各县的慈善协会,至少四层组织机构,有的乡镇还设置了慈善救助站,尽管这几级慈善协会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各自独立地进行着慈善活动,但这是一个网络,可以大面积、大范围地对需要的人群进行调研摸底排查,之后设计项目进行救济。或先设计项目然后再行实施。
第四,基金的募集。我们知道,很多慈善基金都是从社会募集而来。我们省慈善协会2012年募集的资金要比2011年增长了30%,这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省慈善协会的同志们非常辛苦,思路也很开阔,他们主动联系相关企业的老总们,动员企业捐款捐物,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善款的募集中,我们的认识还是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款项不分多少,物资不论种类,只要有益于困难人群的,就来者不拒。
第五,慈善的广泛社会性。慈善是个人、企业、单位或地区的行为,这就是慈善的社会性体现。也就是说,慈善是所有人的行为,不管是富起来的还是暂时处于贫穷状态的人,都可以做慈善,暂时贫穷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时间或劳动力为慈善事业做贡献,这也是一种实质性的资金。一些人捐献自己的专利,也是一种慈善。所以,这就是人人慈善,这也是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先生的慈善理念。“人人皆可慈善”,这是他一直提倡的口号。
最后一点就是志愿性,做慈善就是靠志愿,不是勉强,更不是摊派。我不赞同某些单位在给灾区捐款之后,把捐款人的名单公布出来,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捐款完全是自愿的,捐款人不求所报。对于捐款人,可以给予表扬,但是对没有捐款的人,却不能提出批评。如果逼迫别人来做慈善,那么就和慈善的本质背道而驰了。就目前情况而言,慈善基金会大约分为公募基金会和私募基金会,这两种基金会是有一定区别的。像著名影星李连杰发起组织的“壹基金”,现在已经由私募基金会变成公募基金会,挂在中国红十字会名下。私人出钱举办的、由大企业家出资的基金会,都是私募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无论是公募基金会还是私募基金会,都要绝对维护善款的纯洁性和公益性,保证用于救助那些最需要的人群。
纯粹慈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美好的事业。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当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家变成大慈善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赞同刘维隆先生关于“大慈善”的概念,也就是做慈善,不仅仅是给那些缺吃少穿的人送米、送面、送衣服,这是传统慈善,一定要继续发扬光大。可是,我们还要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端正党风民风的工作,慈善担负着这样的职责,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大慈善、新慈善或现代慈善。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叫“慈善与现代慈善”,这也是我对这个讲座题目做出的回应。
那么我们作为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慈善,什么是现代慈善。我的总体上的观点是:新慈善与市场经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不适用于市场经济那种等价交换的原则,资助与回报并不是等价的。我们弄明白了什么是慈善,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谁来做慈善,怎么做慈善。我希望我的这个慈善的讲座能够引起各位的兴趣,希望大家都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健康蓬勃地向前发展。我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提出自己对于慈善与现代慈善这个专题的认识。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