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五章 释奠礼仪在儒家经典中,吉礼有祀天神、祭地祇和享人鬼三类,《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果不是,释奠礼仪这个吉礼体系的子系统究竟从何而来?释奠礼仪在唐至北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变化?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唐宋吉礼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释奠礼仪_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宁吉礼变迁研究
第五章 释奠礼仪
在儒家经典中,吉礼有祀天神、祭地祇和享人鬼三类,《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玄注:“建,立也。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1]我们注意到,开元二十六年(738)颁布的《唐六典》有这样的记载:“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祇,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2]与经典相比,盛唐时代的吉礼体系中多了释奠先圣先师的类别。在此之后,这一分类原则长期得到了遵循。8世纪末成书的《大唐郊祀录》声称:“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文宣王、武成王曰释奠。”[3]北宋末年颁布的《政和五礼新仪》也规定:“凡祭祀之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庙人鬼曰享,至圣文宣王、昭烈武成王曰释奠。”[4]粗看之下,释奠礼仪似乎是从人鬼系统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类,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不是,释奠礼仪这个吉礼体系的子系统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在吉礼体系中会出现释奠礼仪的类别?释奠礼仪在唐至北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变化?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唐宋吉礼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鉴于释奠礼仪在唐朝开元十九年(731)至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间有孔庙(又称文庙)释奠礼仪和武庙释奠礼仪两种形式,我们的讨论将顺着这两条线索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