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植物生态民俗

动植物生态民俗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动植物生态民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总是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1.动物生态民俗在食物链中,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占据统治地位。2.植物生态民俗在生态民俗方面,植物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人和家禽、家畜均需要植物来源源不断地补充能量。在悠久的人类历史中,生育求子始终是生态民俗链中的一个主题。
动植物生态民俗_民俗综览

第二章 动植物生态民俗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总是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只有经济生产与物质生活的不断更新,固有的习俗才有可能得到变革,并向好的方向发展。

1.动物生态民俗

在食物链中,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占据统治地位。人类为了使自己在食物链中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猎取食物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

(1)驯养动物。渔民为了在江湖中获取更多的鱼类,就发现并驯养鸬鹚来帮助人类捕鱼;猎户为了围猎野兽就驯养猎犬;为了治鼠,就精心养猫;为了获得蜜糖,就设法饲养蜜蜂。

(2)消除侵害。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维持自身生存的粮食作物,就必须消除这些作物的兽患,如野兔、鼠、害虫等。同时也就必然对自然界中能捕杀这些害兽的动物产生崇拜感并加以保护,比如熊、虎、鹿、蛇等动物,有些地方还对其冠以人性,这些动物也就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北方炎夏酷暑时节,农作物最大的天敌是各种害虫,由于治虫无妙法,人们就烧香祭奠虫王,以期望消除虫灾。为此,有的地方还建有虫王庙,供奉虫王神。东北农历六月初六为“虫王会”,杀牲祭庙,祈求保护庄稼,获得丰收。

(3)人们对某些动物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其中有的动物被人们谓之“精”,如狐狸精等。甚至某种动物的出现或鸣叫被说成是某种预兆,如“猫头鹰屋边叫,这家会遭凶事”“喜鹊叫,来报喜,不是来财便来客”“夜间乌鸦叫,必有灾祸临”“老鼠搬家主凶”“狗上屋,兆地震”等。

2.植物生态民俗

在生态民俗方面,植物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人和家禽、家畜均需要植物来源源不断地补充能量。而禽兽中的大部分又是供人们食用的,所以在食物链中,人们必须扩大与禽兽的共享性。人类除了解决自身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食物来源外,还必须注重解决好各种禽兽食物的来源。因而人们不得不因地制宜种植各种粮谷;因时令不同而安排栽培的先后,农耕与放牧、饲养的同时并举;水肥土种等配套操作;生产工具等精心配制等。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幅员辽阔,各种事象广袤而复杂,南方适种水稻,北方多为小麦,我们不可能依靠一日之功完整地调查清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植物生态民俗。但“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相同的。有关五谷神或五谷大王的神话与传说,都反映民间对粮食的崇敬和传承观念。比如在我国南方,如有小孩因受惊吓而时冷时热、暴躁或夜啼不止,家长往往请来善术者给其“摸惊”,即用手帕或小孩衣服包上大米,放小孩枕下,小孩自然痊愈。据说包中之米会显现出一定的图像,而这就是五谷大神能镇邪压惊的巨大威力所在。

(2)感恩事象。人们感恩为人类解决食物问题的事象,比如人们常把为当地粮食丰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官吏或平民尊为神,让其享以香火祭祀等。如某地民间塑像供奉一位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名叫“张公公”的官吏为神,说是因为他在传授种植技术、发展粮食生产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再如某地设有供奉“麦奶奶”的神殿,传说她教会了当地农民种麦技术,尽管不知她姓甚名谁,人们出于感恩,还是尊她享用香火供品,以为世代纪念。

3.季节气候习俗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制。在灾害性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与天奋斗”。但科学的不发达,又使得人们是多么地一筹莫展,于是“靠天吃饭”、祈求自然给予恩赐的民间习俗就应运而生,且根深蒂固。

(1)久旱求雨。久旱不雨,致使农田干涸、庄稼枯萎,“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怎么办呢?唯有向老天爷请愿求雨。在北方,于是有了“祭龙王”的习俗。人们在龙王庙里举行隆重仪式,焚香跪拜,以求降雨,有的还鸣钟诵经。在南方,也有扎秆龙灯游行祈雨的习俗。人们用稻草扎成龙灯,用草绳连接,节数在五至七节之间,夜间在龙头上插上香烛,在村中巡回表演,最后仍采用对布龙灯的办法,进行送龙珠活动。元宵节前,布龙灯还得向秆龙灯让路,因为秆龙灯是人们求雨的要具,它能保护苍生。

(2)晴雨占卜与农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在季节气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广泛的自然生态方面的习俗,如占风雨、占旱涝等农谚口诀。比如在北方,就有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银河相会日”等,且把这些日子定为“雨节”。

4.人类繁衍种群习俗

人类总是努力使物质消费能力和其他相关的食物链相互适应。这就使得人类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种群,形成自然界中其他动物不可抵御的力量。因而就发展种群,构成氏族、家族,结成民族,创立国家,占据领土,拥有资源财产。同时不断地发明创造,用比较科学的技术以谋得自身消费的满足。

(1)扩大种群,繁衍人口。为扩大人类种群,就必然要不断地进行人类的生产。于是祈求多子多孙,发展人口,就成了种群繁衍民俗的中心环节。在悠久的人类历史中,生育求子始终是生态民俗链中的一个主题。比如拜观音送子、庙会上香等无一不是为了“多子多福”“早生贵子中状元”。这些都是祈求荣华愿望的反映。

(2)形形色色的祈子习俗。比如人们把麒麟视为吉祥物,膜拜它可以得子;祈望食物及其名称的谐音得子,如在婚嫁习俗中,枣子、粟子、柏子、花生等寓意多子、早生子;旧时在子孙堂里还摆着露有“鸡儿”的泥娃娃,少妇把它领回家中,就会生有“鸡儿”的娃。在祈子习俗方面,有些地方一是制作男女生殖器官的模型加以礼拜。二是对形似生殖器的自然景物进行崇拜。如湖南省长宁县东桥乡就有一个“求子洞”,其形状如女性外生殖器,不孕妇女不畏路途遥远来此焚香跪拜,以求得子。三是重男轻女意识根深蒂固,原因是在我国农耕文化中,长期的封建礼教中“男主外,女主内”“女大随夫”“生女添口不添丁”“养老送终,多靠子,少靠女”等观念久传不衰,因此在“生儿育女”方面主要是指“生儿”,“育女”的成分可谓微乎其微。四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无人为继,是最大的不孝。这个“后”专指儿子,女儿不计在内,男权文化是迫使女人无条件接受男人的哲学。五是作为受害者的女性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悲剧的制造行列。很多女性也以生子为荣,生女为耻,使得这种习俗更加牢不可破。六是生子与否,不仅是家庭夫妻的事情,也是家族、宗族、亲族乃至整个乡里社会的大事。在传统宗法制社会,大宗之家是否有子嗣,关系到它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母以子贵”,凸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婚嫁习俗中,只有“全福”妇女方能出头露面,担负陪护新娘的职责。所谓“全福”即指结发夫妻且有子嗣,否则没有资格参与其事。

(3)重男轻女的陋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男女平等已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观念的变化总是难与历史的演变同步。观念、道德方面的作用往往比法律还具有更大的效力。比如抛弃女婴等社会问题,总是难以彻底解决。很多人为求一子而毅然背井离乡、躲避计划生育。在计划生育的当代,传统观念与国家政策往往产生激烈的冲突,甚至发生形形色色的悲剧。当然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民心和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以及人们计划生育自觉性的提高,这种悲剧也将渐次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