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饮料】
元宝茶 大年初一饮元宝茶。流行于江浙等地。春节时凡客登门,必敬之以茶,并在茶中放两颗青果(橄榄)或金橘,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祝愿财源兴旺,取其形似,故名。
蒲酒 亦称“菖蒲酒”、“菖华酒”。汉族民间端午节节日饮料。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夏历五月初五,人们将菖蒲切成丝,或削成细末,浸在酒中而饮。辟邪解毒。
雄黄酒 汉族端午节节日饮料。流行于全国各地。民间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而成,也有单用雄黄浸酒者,故名。每逢夏历五月五日,午时饮少许,将余下的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用以避虫毒(见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
午时茶 汉族端午节节日饮料。流行于南方地区。由苍术、藿香、苏叶、建曲、麦芽、陈茶等药制成。泡服或煎饮均可,具有发散风寒、化湿消导的功能。因在端午节正午制作服用,故名。旧时,有钱人家专门制作施舍;财力不裕的人集资制配储备;药店则向有交往的顾客免费赠送,以广招徕。后发展为中成药,《经验百病内外方》中有记载,适用于伤风感冒、食积停滞、腹泻腹痛等症。
伏茶 汉族民间盛夏饮用的一种饮料。流行于南方地区。用竹叶、槟榔、荷叶、六一散之类的中药,煎煮而成。不仅每户人家自行煎吃,有些商店门口或路亭中摆起大茶缸,供应伏茶。因三伏天气,很易中暑,饮此有解暑功能。此俗传袭至今。
姜盐豆子茶 亦称“岳飞茶”、“六合茶”。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湖南湘阴、汨罗地区。用姜、盐、黄豆、芝麻、茶叶、开水等混合制成。相传始于南宋,为岳飞所创,曾用于治疗军中患病将士,民间仿做留传至今。先将清水注入瓦罐,在柴火灶的火灰中烧开。黄豆或芝麻则在铁皮小铲上炒熟。手捏着洗净的老姜在钵的背棱上来回摩擦,制成姜渣与姜汁。泡茶时先将茶叶放进瓦罐里泡开,然后将盐、姜渣、姜汁倒入罐内混匀,倒入茶杯,把炒熟的黄豆或芝麻撒进杯子里即成,喝时既咸且香,风味独特。
擂茶 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湖南湘中等地。传说东汉末年,刘备在荆州所属长沙、武陵(今湖南常德)、桂阳、零陵等地,安民简政。一次刘备带兵巡视武陵,天气炎热,加上水土不合,全军泻肚成疾,求治不愈。百姓见其军容整齐,秋毫无犯,有一老者将祖传秘方“三生汤”献出,即用生姜、生米、生茶(鲜茶叶)擂碎,加开水饮用,全军服后即愈,后演变为擂茶。制法:先将茶叶、芝麻放入特制的陶器——擂钵中,以茶子木作杵,不断擂磨,再加炒黄豆、绿豆、花生仁,放适量凉开水用力擂碎,擂成乳白色浆液。冬天加热开水冲饮,夏天加白糖用凉开水调匀饮用。有解暑、消食润肺之效,延年益寿之功。
王老吉 亦称“广东凉茶”。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广东等地。传说清嘉庆年间,为医师王吉所创制。系用岗梅根、金英藤、山芝麻等原料配制而成。服时先苦后甘,凉而不寒,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及各种湿热病症,时人称为“王吉凉茶”、“凉茶王”,后来王吉去世,便称为“王老吉”。
郫筒酒 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四川的川西一带。酒的一种。因产地为郫县,以竹筒盛酒,故名。始于晋代。相传晋山涛为郫县令,用竹管酿酒,两个多月剖开,香味百步外能闻到,以后人们便纷纷仿效。制法:据仇兆鳌注引《华阳风俗录》称:“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盛酒的酒筒,为长约2尺以上的大竹,最后一节留底,其余竹节皆打通,竹的外面刻以花纹,有的还要漆成红色或黑色。唐杜甫、宋陆游诗中皆提及。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也有记载。
青稞酒 亦称“藏酒”,藏语称“呛”。藏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地。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制作方法颇为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使其发酵,2~3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再隔1~2天即成。呈淡黄色,味酸甜。是一种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酒精含量较少,约15~20度。分头道酒、二道酒、三道酒3种。藏族男女老少皆喜饮用,亦是喜庆节日待客之必备饮料。喝青稞酒有一套规矩。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请喝青稞酒,客人必须先喝3口,主人再给斟满,然后喝干。如有违反,主人会不高兴,或被视为客人不懂礼貌。
酥油茶 藏语称“甲脉儿”。藏族民间传统日常饮料。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藏族地区。其制法:先将砖茶用水久熬成红色浓汁,倒进黄铜箍的酥油茶桶(藏语称“董莫”)内,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藏语音译,意为酥油茶桶内的木制搅拌器)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即成。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碗,才去劳动或工作。亦是待客的必备饮料。喝酥油茶有一套规矩。主人请喝酥油茶,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如果喝了一半,不想再喝,待主人再次添满后,或客人在辞行时,应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马湩(湩dòng) 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以马乳酿制的一种传统饮料。制作并饮用马湩,是蒙古等族的一种饮食风俗。湩,乳汁,起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代匈奴人已有湩。《元朝秘史》记称,早在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时代(约10世纪前半叶),蒙古语称马湩为“额速吉”或“忽迷思”。其制法是:“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之食,夜则聚之以泲(手捻其乳曰泲),贮以革器,澒洞数宿,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见《黑鞑事略》)寻常色白而浊,味酸而膻,搅的时间越久,则色清味甜,清则似黑,故称黑马奶,有搅七八日以上者,可以久存。其性滋补强身,有祛寒、舒筋活血、补肾消食、健胃等功能,并逐渐形成为马奶疗法。沿用至今,被视为圣洁饮料,用以待客。少数地区甚至举办马奶节,以示庆祝。
烤茶 一种待客饮料。以烤茶待客,是白族的一种饮食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当地白族每家都有一小巧精致的陶罐置放火塘边,待客时,先将茶叶装在罐里,在火上用手摇烤,待颜色变黄发出香味时,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烤茶顿时热气沸腾。敬客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小杯,以示对客人的敬重。对尊贵的客人要斟三道,俗称“三道茶”,俗谓“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糖,三道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白族人平时也爱饮烤茶,山区尤盛。
牖聋酒 亦称“聪耳酒”、“治聋酒”、“耳明酒”、“明耳酒”。朝鲜族民间节日饮料。流行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的早晨,家中年长者给全家每一个人一盅烧酒。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象征性地喝一点。以为喝了可使人耳聪目明,故称。
克儿西麻 塔塔尔语音译。塔塔尔族传统饮料。流行于新疆。用蜂蜜、葡萄干、发酵原料发酵而成。在过年、过节、结婚、请客等喜庆的日子里才制作并用于待客。
竹筒茶 布朗族传统饮料。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思茅等地。一种用竹筒烤制的茶叶。每年公历7—8月间,把专门采摘来的嫩茶尖放入锅内炒揉好,趁热装在竹筒中,再放到火塘边烘烤,待竹筒表层烤焦后即可倒出晾干保存。竹筒茶制作精细,带有竹子的清香,喝起来别有风味,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酽茶 哈尼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云南南部等地。其制法:用干柴点火,用铜壶或沙罐盛水烧开,放入茶叶煨煮而成。具有茶汁浓、色鲜艳、味甘苦等特点,有提神消暑、有利消化等功效。深受哈尼族人喜饮。客人来临,必用其敬客。
兰布茶 旧时汉、藏等族民间代用饮料。流行于青海乐都、平安、湟中、化隆等地。兰布,系指蓼科植物珠蓼的叶子,民间以此代茶作饮料,故名。昔日人民生活困难,交通阻塞,购茯茶不易,故以兰布叶作常用饮料。每到仲秋前后,大批妇女、儿童入山采撷兰布。将大批叶子采回后,用蒸笼蒸熟,焖沤5~7天,使其发酵生绿毛,然后晒干贮存。烧茶时,略焙揉碎,放入水中,烧开后加花椒、生姜之类的调味品,加适量食盐即成。有奶牛之家,可加入牛奶。酽如茶,滋味清香可口,既可以代茗,又可以荐客,三伏天还有清热解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