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饰风格
画眉 古代汉族妇女面饰风俗。女子为了使眉目分明,容颜美丽,以一种青黑色的颜料“黛”画眉毛,在先秦时已见记载。至汉魏六朝已相当普遍,黛成为女子的必备之物,往往灭去眉毛,以画代之。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至唐、五代、宋,画眉的方法、式样繁多,传唐玄宗曾令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名目(明王世贞《宛委馀编》)。
缠足 亦称“缠脚”、“裹脚”、“扎脚”等。旧时汉族妇女以布帛裹足。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脚用布带包紧,以压缩肌骨,使其变形,成为弓状。其由来有三说。一说起于战国。《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衭,蹑利屣。”清赵翼认为,利屣,其首尖锐,为缠足之证(《陔馀丛考》卷三十一)。一说起于南朝,《天禄识余》:“(弓足)相传起于东昏,使潘妃以帛缠足,金莲贴地行其上,谓步步生莲。”一说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缠足》:“李后主宫嫔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故有“三寸金莲”之称。一般认为唐时渐以纤小为贵为美。至五代,仍盛行扎脚。明清仍然流行。女子一般7岁开始缠足,届时坐在水缸板上,先吃一个鸡蛋,再用一条2寸宽、4尺多长的布条绑扎。前脚掌向内弯进,脚凹处以能塞一个鸡蛋为宜,从前后上下绕扎,继用针缝好,再用绑带扎牢。一年后将布稍放开,使脚畸形长定。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三年(1664年),两次有诏禁之,康熙七年又罢此禁。太平天国曾禁止缠足。清末,康有为主张女子天足,倡设“女子不裹足会”。辛亥革命后,始逐渐废绝。
蓄须 亦称“留胡”。我国民间传统面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即男子留胡须。其式有翘须(八字胡)、短胡一字胡,仁丹胡等。周代已有蓄须之俗,当时以无须为耻,汉代仍以多须为美。从汉魏到唐,还曾流行过翘须,即旋卷式的上翘胡。也有用帛缠须,保护须清洁。旧时,民间一般为36岁留胡,50岁开始蓄须,也有做祖父的人才可蓄须。并选择龙、虎之年始,称为“龙须”或“虎须”,以示威武。一般忌鼠年蓄须。若鼠年蓄须则称为鼠须。
打朵朵 旧时汉族女子妆饰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以桃红颜料,用水泡开,再用火柴棒蘸上红颜料,在女孩子的眉心和鼻尖上点两个红点点,称“打朵朵”。取去祸保平安之意。
戴蚕花 汉族妇女头饰风俗。流行于浙江杭嘉湖地区。用红色彩纸剪扎成一种像绣球一样的纸花。养蚕时节戴在头上,以图吉利。相传起源于春秋,为西施所创。以后逐渐成为蚕乡妇女的一种特殊装饰习俗。
檀唇 古代汉族妇女唇饰,即红嘴唇。唐宋贵族妇女及教坊歌妓习尚以檀(赭红)色注唇。五代、宋以后沿为风气,直至现代。宋秦观《南歌子》词:“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