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及职业风俗
打糖锣挑子 汉族民间专售各种儿童小吃食、小玩具的营生。流行于华北、华东等广大地区,北京尤盛。清同治、光绪年间有挎大元宝筐出售者。民国年间多为小贩挑担,敲小铜锣,走街串巷。担上挂放五颜六色小吃食、小玩具,有芝麻棍、冰糖子等糖类,酸枣、炒豆、玉米花等小零食,万花筒、花棱棒、沙燕、拨浪鼓、鬼脸、口哨、亚腰葫芦、泥骰等纸、布、泥、木、铁、锡、玻璃等制品玩具,琳琅满目。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小花炮,很受儿童欢迎。
捏江米人 汉族民间以江米面捏制玩具、人物的民间艺人。流行于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从业艺人挑担为生,多至街头小巷儿童聚集之处,边制作,边表演,边售卖。其制作原料为江米面,蒸熟后拌以红、粉、黑、黄、蓝等色。捏做时,以小竹棍为架,将江米面敷上捏制,并以薄竹片压出服饰衣褶、手足面部,长2—3寸,有各种饰女、猪八戒、孙悟空及各行人物、动物等。再饰以彩纸,形象生动逼真,围观者甚多。有时根据买者的要求捏制,可用作玩具,亦可为陈设。
茶司 汉族民间专门从事婚丧喜庆负责供应茶酒的人。流行于浙江杭州。凡富庶商贾、大户,喜庆吉日,需供茶水,均可雇用。亦有在筵席时供应酒者,凭筹付酒,以后结账。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排场类”记载:“杭州之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炉两张,有杯筷、调羹、托茶钟、茶碗、茶船、烛台、酒壶、壁灯、托盘、爵杯、银镶杯等件,无不足用。且磁则红花,筋则象牙,连茶叶、栗炭在内,每副价钱四百二十文。”
搀伴婆 俗称“喜娘”、“伴娘”。汉族民间专门从事搀伴新娘的人。流行于浙江杭州、绍兴各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排场类”记载:“搀伴婆,有专其业者,以其知规矩、暗礼节也。虽在下人之列,而其披风,则穿天青,并戴笄簪一对。道喜惟裣衽而不跪拜。然必坚忍耐性方可。何以故?苟礼数稍缺,则群然哗之矣。”从此业者,以女性为主,须稍具姿色,口齿伶俐,熟悉礼节,不仅要搀伴新娘,拜天地、拜长辈,送入洞房以后,还要博取闹新房客人的欢心。
行贩 贩卖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并收购各种小件杂物的商贩。全国各地皆有,江浙地区尤盛。起源甚早。《晋书》中已有记载。清翟灏《通俗编·艺术·行贩》:“按:今以肩贩靠果等物,行卖街巷为行贩。”其活动方式为串乡走户,以多种形式招徕顾客。如用叫卖声的有补缸、磨刀剪、桐油担、面条担、粉干担、染布担、豆腐担、水果担等;用拨浪鼓的,有敲糖担、销货担等;用敲竹筒的,有馄饨担、卖糖粥等;用铁片铃的有补锅、补铜壶、铸锅铲、修雨伞、钉碗等。其交易方式一般用货币进行等价交换,但有些农副产品也可实行以物换物,其等价交换数额各地均有约定俗成的标准。
吹糖人 指沿街挑担游走,以糖稀吹制各种糖人的买卖活动。流行于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糖人品种很多,有人物,有动物,形象夸张,适合儿童心理。玩耍过后,全部可食。吹糖人者以麦芽或黄粘米熬成糖稀状,色微黄,用小锅存放,底燃以炭,保持柔软,便于控制。捏时将糖稀少许置手中,捏成空心,用气吹起,再捏提做成各种人物、动物、瓜果梨桃等,然后染色。有的用泥模吹制。此业多为冬季进行,围观者甚多。
卖糖粥 汉族民间职业风俗。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城镇。糖粥,一种小吃。用江米加糖、桂花等熬成稀稠适度、香甜可口的粥。过去卖糖粥者,挑担沿街巷叫卖。一般在早晨、午后或晚上售卖。糖粥担,一头有一圆形木桶,内置小炭或柴炉,上置锅一口,锅沿镶一块内有圆口外方的木板。另一头有方形木板箱一只,内放小折叠凳,还有碗、匙等。边挑担边敲竹梆,笃笃有声,富有特色。居民闻声而止,停担售卖。售吃一批后,又挑担赶路,继续敲竹梆售卖。解人饥渴,十分方便,深得居民喜爱。
画糖人 亦称“倒糖人”、“搓糖人”等。专门制作、出售儿童糖玩具的营生。流行于北京、四川、安徽等地。用一大铁勺锅熬糖稀,手握勺柄在光洁的石板上用糖稀画孙悟空、小猪等,再用一根竹签粘之,即成。也可先画平面,然后拼粘成立体的汽车、飞机、花篮等。操作之石板旁多带有转彩:木盘中心安一横转竿,玩者付钱拨动转竿,竿头针尖指“大刀”处,即得一糖稀画的“大刀”针指空档处得两块衣扣大小的“糖饼”。相传清代已很盛行,至今仍流传。
走江湖 亦称“跑江湖”。汉族职业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江湖”,系指走南闯北、到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算卦、相面为生者及其所从事的行业。据《江湖丛谈》第一集载称:“内有‘风’‘马’‘燕’‘雀’四大门。‘金’‘皮’‘彩’‘挂’‘平’‘团’‘调’‘柳’八小门。”还有“九金十八汗,七十二寡门”之说;也有分为金、汗、俐、谈(团)四类者。各行多有所敬之祖师。《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故江湖各业奉范蠡为共同祖师。各业自立门户,师徒相传,有共通之“行话”、“黑话”,以联络同行之情谊,并借以保守本行业之秘密。江湖中人一般有许多行规俗约、职业禁忌,以维护本业人之共同利益。
磨剪刀 汉族民间为民户磨刀剪的手工业者。流行于全国各地。从业者一般身扎腰裙,肩扛四腿长形板凳,凳上两头各有粗细磨刀石一块。凳边挂以水桶、水刷、拭刀布。串街走巷,以“磨剪子,抢菜刀”为吆喝声。或手提串锄抖动作响,或吹单音小号,以招徕顾客。
歌司 汉族职业风俗。指民间专唱祀神戏的艺人。流行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区。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声色类”记载:“歌司招牌曰:祝献茶筵,顺星礼斗。祝献茶筵者,谓祀神还愿,为人祈祝申疏通诚也。顺星礼斗者,谓疾病拜斗,为同斗鬼禳星祈祷也。”有大箱子、中箱子、小箱子之分。大箱子,以八仙桌两张,上列烛台、香炉、神座等摆设,8人对面而坐。中箱子6人,小箱子4人。
搭采匠 汉族民间专门从事婚丧喜庆搭采的人。流行于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当地民间婚丧喜庆人家,都要请搭采匠在天井内搭建亭台殿阁,上覆明瓦。如喜庆,则遮以五色幔天帐,采画篾篷。如丧葬,则遮以白色布幔,下面以翘皮粽褥铺地,戏台围以檐柱栏杆。凡设宴、演戏、接待来客,都在篷帐下进行,风雨无阻。搭采需具有精巧技艺。
窝脖 搬运工之一种。流行于北京等地。昔日嫁女送嫁妆,富者论抬,有多至百余抬者。因扛肩人把嫁妆放在双肩上,头不能抬,故名。穷人搬家和店铺搬运少量物品也雇用他们。
草泽医 亦称“草泽医人”,俗称“江湖郎中”。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草泽”,意为荒野之地,亦以称草野之士,故名。宋元时已盛行,《夷坚丙志》“韩太尉”:“(迁御医王继先诊之。曰:‘疾不可为也,时气息已绝。’适草泽医过门)针其四体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无固定诊所,在民间流动行医。多用针灸、拔火罐和草药、单方、秘方为人治病。有的设地摊卖药兼为人治病,为求人来买,常持竹板敲打,并用嘴宣传,江淮地区称此为卖嘴郎中。今仍有操此业者。
摇头 亦称“瓦摇头”、“房鬼儿”。旧时汉族民间对典卖房屋的中人的称谓。流行于浙江杭州等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仪品类”记载:“犹言若辈利人典卖房屋,从中居间渔利,即瓦见之,亦必为之摇头。”凡是人家需买卖房屋生意,必有一班专为人扯拢跑腿者,替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从中渔利为生。
露天通事 旧时汉族民间职业者。流行于上海等地。民国初年盛行。操此业者专给到南市游玩或购物的外国人自我推荐担任向导和翻译,事毕,或在店铺中拿取回佣,或由外国人给予酬金。他们无固定地点,只在该市南市各处或黄浦滩(外滩)一带,跑来跑去,瞧见外国人来,就上前兜搭,自告奋勇,担任舌人职务,故名。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兵涌到上海,此辈再度活跃,不仅做舌人,还代这些军人介绍出卖手表、皮鞋、香烟、罐头食品、自来水笔(钢笔)等剩余物品。
迎郎神 旧时汉族职业风俗。流行于中南、华北、华东等地区。各戏班在封箱后举行的仪式。是日,由武生和捧角赴郊外田野迎接老郎神。迎神途中,如遇见猪,则以为诸(猪)事大吉。猪好坐窝,预兆一年无奔波之苦,演戏顺利;如遇兔子,则以为是不吉之兆,预示一年将东奔西跑,不得安宁;如若一无所见,更为忌讳,须饮鸡血,改“凶”为“吉(鸡)”,以为破法。
尊小丑 汉族梨园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小丑”,即“小花”,在地方戏中是“三小”(即小花、小旦、小生)之首,其戏路很广,上至皇帝,下至乞丐、三教九流,无一不饰;文丑、武丑、女丑,一身兼演:唱、念、做、打,样样吃重。每逢夏历四月十六日,戏班祖师爷寿诞,戏班要摆酒庆寿,小花则坐首位,班友都要向他敬酒,以示尊重。
封印 旧时汉族职业风俗。流行于中原等地。官员府第,除夕将官印置于印囊,用硃红纸楷书“封印大吉”,封之,故名。至夏历正月初九日开印。封印后,官差各有一席辞岁酒。
书画卯酉 旧时办公人员上下班签写时间的制度。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城镇。即早上签到、下午签退。宋时已通行此俗。《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类似今天机关、工厂的出勤登记。
撂场子 旧时汉族职业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江湖艺人卖艺,每到一处,总要先亮一下把式,使出自己的高招,以求有立足之地,故名。
撒钱 旧时民间职业风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戏剧演出中的一种资助形式。原为民间在看戏时当戏台上演出到乞食剧情时,台下观众纷纷向台上撒钱,至清代则演变为封建贵族封赏撒钱。表示怜悯;也有为奖励名艺人的拿手好戏而撒钱的。
船眼睛 海船头上的一种装饰。给海船装船眼睛,为旧时汉族民间造船风俗。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最后一道工序,要在船头的两侧装上一对眼睛,故名。装时要举行仪式。先由阴阳先生择定时辰,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色彩条扎于银钉,由大师傅将它嵌钉在船眼睛上,然后用红布把眼睛蒙好,待到新船下海时才行“启眼”(即揭去红布)。民间以为船有了船眼睛,可保佑渔船行驶平安,捕鱼顺当。
药王会 旧时汉族民间医药行业盛会。流行于四川等地。相传“药王”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他被民间奉为神祇,亦为医药行业的行业神。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其寿诞日。每年是日民众包括医药行业人员前往当地“药王庙”或“药王山”敬祀,并抬“药王”神像巡行于道,一路演戏、鼓乐,热闹无比,民间以为如此可以少染疾病,保佑百姓平安。一般人家则向曾经为他诊治过病的医师送礼品,不忘旧德。
唤头 民间职业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系指小商贩或手工业者,在走街串巷时,手持约定成俗的不同工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卖信号,以招徕顾客。旧时在北京,理发匠用一形似大钢铁镊子,长约尺余,连接的一端稍宽,下端成尖形,两尖相对,用一指粗的铁棒插“镊”间,快速由两尖之间划出,两尖互撞,发出当啷声,以找人来剃头,故名。在河北,卖香油的击小锣、卖豆腐的敲梆子、走方郎中摇串铃等,统称“唤头”。
鲁班会 旧时汉族木工行业盛会。流行于四川等地。因民间奉鲁班为木工行业祖师,故供奉祭祀。相传五月六日为鲁班寿诞日。是日,本行业照例举行集会活动,于“鲁班”神像前点燃香烛,摆上瓜果等祭品,信奉者向“鲁班”叩头跪拜,会场则演戏酬神,求神保佑,一般群众也前来观看。
詹王会 旧时汉族民间饮食行业盛会。流行于四川等地。相传詹本为皇帝的御厨,烹饪高明,技术精良。被误杀,后封为王,并被饮食行业奉为神灵。每年夏历八月三日举行活动。届时当地饮食行业要组织活动,祭祀“詹王”,以求保佑饮食行业兴旺发达,并请戏班子来演戏热闹。
蔡伦会 亦称“蔡侯会”。汉族造纸行业传统盛会。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因其曾封为龙亭侯,故尊称为蔡侯。相传他总结前人造纸经验,发明蔡侯纸。后被造纸行业奉为本行祖师,塑像建庙,年年祭祀,相沿成俗。各地祭祀日期和活动内容不一。在陕西凤翔,城内有纸坊街,每年夏历三月十七,纸工们聚集办会,在蔡伦塑像前设供、跪拜,祈求能造出好纸,同时同行聚会互相交流造纸经验。在川西、川东等地,则以每年夏历七月初八或九月二十三日为祭祀日,除向蔡侯焚香、礼拜外,还请戏班演戏酬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