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回族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回族学者将“一切非主”“唯有真主”的伊斯兰基本信仰,与宋明理学家们的太极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并由真主超越了太极,将太极降到本于“真一”的从属地位,这是回族本原论的特色。正是这一部分论述,构成了回族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回族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三、回族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回族的哲学思想,主要通过本民族学者的汉文译著作品而得到概括、总结、提炼,从而为回族内外人士所知晓。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回族译著家充分吸收了周敦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并将它们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教义结合起来。他们原则上接受了宋明理学关于太极说中的“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无极”的说法。但他们又提出,无极不过是“万物之原种”,太极也只是“万物之原果”,在无极化太极之先,还有一个世界本原,即“造化之原主”,称作“真宰”“真一”或“无称”,也就是真主安拉。同时认为,“真一有万殊之理,而后无极有万殊之命,太极有万殊之性,两仪有万殊之形”,“唯皇真宰,独一无相,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肯定了“真宰”才是造化天地人物的本体,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而后,真宰又“集气、水、火、土四行文精”,造化了人主阿丹,阿丹生育子孙,“始兴治立教焉,自兹以后,生人渐繁,教道四达,流被日远”。由此可见,回族学者将“一切非主”“唯有真主”的伊斯兰基本信仰,与宋明理学家们的太极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并由真主超越了太极,将太极降到本于“真一”的从属地位,这是回族本原论的特色。

img11

回族穆斯林在南京刘智墓前凭吊

第二,回族译著家提出了在中国思想界尚没有见到的独特的宇宙形成理论。他们首先肯定天地、万物、人类及所有一切都是真主的造化,而其诞生过程则全部发生在“数一”之过程中。回族译著家提出的“数一”,十分类似阿拉伯哲学中所谓“第二实在”“原动精神”,也就是真主与宇宙万物之间联系的一种特殊媒介。他们曾在作品中描述真主造就宇宙的形成过程,即真一———数一(无极、太极)———阴阳———天地———四大(土、水、火、气)———人、万物。显然这种宇宙形成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可以认为,这是回族哲学中内容最纷繁复杂,而且最富有民族色彩的一部分。应该指出,从“真一”到“数一”的叙述过程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前所未见的观点。其实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家们曾依据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宇宙形成论,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从真主那儿流出的某种东西组成的,但这种流出不是直接发生的,中间要有一种媒介。其实这就是9世纪、10世纪开始的伊斯兰化了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为回族译著家借用来表述由真一到数一、由数一到体一的宇宙形成基本模式。显然他们从中吸取了阿拉伯哲学中的重要理论,然后充实了自己的学说。

img12

回族穆斯林集中学经释义

img13

妇女们在清真大寺内聆听阿洪教诲

然而,回族译著家在这个问题上也吸收了宋明理学的宇宙形成理论,只要仔细对照一下,就可知道他们的宇宙形成理论和宋明唯心主义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部分类似,尤其是他叙述的创世模式中的后半部分过程与儒家学说基本相同。因此回族的宇宙形成理论,就是阿拉伯哲学和我国宋明理学中两种宇宙形成理论的巧妙结合。正是这一部分论述,构成了回族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第三,回族译著家将宋明理学家关于“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搬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朱熹等人的格物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命和天理。回族译著家接受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这一思想,认为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于格物,认识事物的目的在于“穷理”,“夫致知格物,乃万学之先务也。不能致知格物,而日明心见性,率性修道,皆虚语也”。他们还赞同宋明理学家关于格物致知的范围很广的观点,包括有形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及无形之物,如思维信仰。他们最终的结论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认主,而认主是为了敬主、顺主,所以强调认主先须认己、明己,所谓“人认得自己,然后认得造化自己之真主”。回族译著家和朱熹不同之处在于,朱熹的“穷理”是无穷尽的,格具体的物时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只有到“一旦贯通”豁然时,通过“顿悟”方能得到一种全知全能的认识。而回族译著家的理论却十分简洁明了,他们认为:“我不见一物则已,每见一物,便以得主。”也就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全貌。他们有选择地将儒家认识论借鉴过来,巧妙地为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原则进行了比较严谨的论证。

img14

回族穆斯林过“乜帖”(宗教仪式)

第四,回族译著家采纳并运用儒家的人性论思想,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还是孟子的“性善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以致朱熹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说,都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他们以上述观念作为立论出发点,提出“先天为命,后天为性,命为种子,性乃果子”的见解,认为人性可分圣、贤、愚等三种,从而强调贵贱不可打乱,君子小人不可不分,为宣扬和贯彻伊斯兰教教义中劝谕弃恶从善的目的服务。

第五,回族译著家大量汲取和改造儒、佛、道诸家的哲理概念,来丰富伊斯兰教文化思想,如王岱舆的《正教真诠》40篇文章中,其篇名就用了真一、元始、普慈、真赐、似真、易真、昧真、人品、五常、真忠、至孝、友道、荤素、风水等。再如蓝煦的《天方正学》一书,则大量运用了易经、道藏和理学概念,如真人、十大天干、十二地支、乾元、运元、二十八宿、真道、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等。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理论中增加了这么多新概念,其内容和表现能力自然更加丰富和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