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族礼仪、节庆中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
回族的礼仪、节庆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凝聚民族个体的作用,尤其将节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回族心目中永远的盛大庆典。
第一,回族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是民族心理和性格的一种反映。如出生礼中的命名仪式,其目的在于使一个人在一出生就被置于民族的整体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长大以后,自觉认同并归属于本民族集体。比如见面礼,相互致以平安问候;待客礼,将客人尊以为上,等等,这使得民族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起到了相互信任和凝聚的作用。再比如好客、豪爽、注重美德等,成为民族的人格特色。也可以这样说,这种礼仪已成为回族集体的规范,或者是一种衡量标准,身处其中的个体,都要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人违反了,则会受到群体的指斥。如此便使得民族整体的人格和品质得到了提升。
第二,回族的节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和纪念性的特点。全民性是指到了节日这天,无论城市或农村,无论干部、工人、农民,都要庆祝自己的节日。比如开斋节,尽管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封斋,但在开斋节这天也过节,并认为这就是自己民族的节日。有些远在他乡的人,在节日这一天,能够赶回来的,大多都要回家过节;即使是过路的回民,在节日时,也要到有回族聚居的地方,和当地人一起庆祝。
稳定性是指回族的这些节日,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说即使历史上出现了某些困境,回民也没有淡忘这些节日。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回族的这些节日除了某些细节上有增减外,其基本的模式没有变化。从民族的集体意识方面来说,回族节日的稳定性,标示着这个民族在整体心理上的一种稳定性。
纪念性是指这些节日大多具有相应的历史或宗教内涵,比如回族传统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受历史上伊斯兰教的影响,每个节日都包含着某种宗教传说或史实,因此节日的纪念意义就非常浓厚;同时,这些节日也具有某种历史教育意义,使本民族的成员不忘本民族的历史。
第三,回族的节日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智慧的反映,回族将节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节日这天,四面八方的回族穆斯林都齐聚在一起,以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交流感情。如会礼,成千上万的回族人在一起礼拜,之后互致问候,互道平安,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重大的节日比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期间,回族穆斯林还要举行“游坟”或叫“走坟”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是纪念亡故的祖先和亲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活人之间的联系。在节日这天,回族还要互访亲友,赠送礼物;同时举办各种宴会,这不只是某种消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宴会这种具体的形式,使民族的个体在情感、精神上,达成一种认同。另外,在节日这一天,回族全体民众,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进行规定的沐浴,洁净身体,然后穿着民族服饰或者新衣,在精神面貌上显得健康向上、气象一新,这使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内在心理有一种健全更新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