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族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
伴随着回族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回族社会出现了一批在当时富有影响的报刊,这些报刊在回族近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大到国家的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策略的探讨,小至时下的一人一事的描述,都反映出回族穆斯林热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共同对敌的爱国爱族爱教情怀,也记录下了回族穆斯林为推进回族教育、提高回族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内外广泛交流和团结,不断上下探索、积极奋斗进取的心路历程及实践足迹。
中国回族第一份白话文报是1904年创刊于北京的《正宗爱国报》,创办人是北京回族穆斯林文化名人丁宝臣。他与其兄丁竹园一道主张以白话文报纸来开通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1906年丁竹园在天津创办《竹园白话报》(次年改为《天津竹园报》),以“注重启迪回族,宣传普及教义”为宗旨,与《正宗爱国报》前后呼应,刊发了一批颇有学术价值和时代气息的文章。该报有演说、杂文、寓言等栏目,反映了编者对社会、民族、宗教的观点,特别是在民族、宗教同国家的关系上持“保国即是保教,爱国即是爱身”的主张,并力倡回民教育,主张宗教改革。
《正宗爱国报》内容以论说、杂谈为主,刊登了当时如中国回教俱进会的成立经过及一些民族、宗教大事,探索改革宗教的方法,提出发展回民教育的对策和建议,还刊发了当时各地回民的社会活动情况,后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爱国言论,遭到袁世凯的查封,丁宝臣也于1914年7月被害。
以1904年丁宝臣创办的《正宗爱国报》为开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办的《回民大众》止,近现代回族穆斯林的文化报刊竟达100多种,达到了空前的兴旺和繁荣。其间,各类报刊旗帜鲜明的共同主题是发扬光大伊斯兰教,让伊斯兰教这个入世的宗教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让回族穆斯林大众真正参与到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主流中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回族社会创办的各种报刊,大多以阐扬伊斯兰教教义、宣传社会变革现实、提倡新式回民教育、传达各地回民消息、沟通回民之间感情为宗旨,开放式地大量刊载有关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研究的论文;开设《古兰经》释义专栏;连载探讨回族、伊斯兰文化历史及经济发展的文章;介绍当时回族教育进步的现状;对在现代社会上有影响的事件、教案进行跟踪报道;开展各地清真寺及各地回族穆斯林历史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回民大众共同关注的斋月问题、回族穆斯林青年问题、回族穆斯林妇女与儿童问题,及回族、伊斯兰知名人物,伊斯兰教与人生社会等问题设立专号或专栏,进行专题讨论,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首届中国穆斯林旅游暨经济贸易协作研讨会”会场
因为中国穆斯林在信仰上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有着特有的心理认同意识,所以当时各类回族报纸杂志都注重报道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动态;大多设有《国内外回教》《埠外消息》《教闻》等栏目,刊发有关阿拉伯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进程、政治改革动向及各国穆斯林概况等方面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作者,大多是当时往返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官员、留学生和从阿拉伯国家归来的朝觐人士,如马宏道、马金鹏、马坚、庞士谦、王静斋、马松亭、贺耀祖、王曾善、沙儒诚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先后成为回族文化史上知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不少人就是当时的有影响的回族穆斯林报刊的主编、主笔和编辑。正是这样一群文化人,使回族社会的报刊能得风气先,既能紧跟时代步伐,又能通悉中阿文化,始终保持着回族报刊的文化先行者本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进步回族穆斯林的报刊都不约而同地肩负起宣传抗日、鼓励抗日救国的工作。积极号召回民抵制日货,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提出护教必先护国的爱国主义口号,并号召全体回族同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反抗日伪政权、抗敌御侮的时代最强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不久,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该会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回族团体,在各省都设立分会,在各地开展活动。云南回族于1912年10月率先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滇支部。1915年1月改选滇支部第二届委员,其下属的文化机构振学社创办《清真月报》,宣传五族共和,各族团结,强国富民及应兴应革的事。这是国内发行最早而且很有影响的穆斯林刊物。由马德贵任编辑长,沙平安任副编辑长兼翻译,李均衡、马迁文、契吉康、马春有、李秉任编辑。出刊5期,后因经费困难停刊。1919年,俱进会出过1期《清真汇报》。1922年,编印四开小报《清真旬刊》,由马聘三、沙平安、马镇邦等负责编辑,共出刊50期,刊行两年停刊。1929年,俱进会滇支部成立宣传处,由白耀明等创办《清真铎报》,由马会云、马之驹担任主编,纳忠负责常务编辑。刊行16期后,纳忠赴埃及留学,由纳训等先后接办。到1934年共刊行30期后停刊。1940年复刊,先后由马坚、纳忠、白寿彝、沙德珍、纳钟明、纳训等担任主编。复刊后出刊42期,连创刊起共出版72期。《清真铎报》刊行时间最长,发行数量多达2000余份,内容丰富,在国内回族刊物中影响最大,对回族历史文化的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津地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回族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除了《正宗爱国报》《竹园白话报》外,北平的伊斯兰学者于1916年成立清真学理译著社,编辑出版《清真学理译著》1期,编辑主任为王友三,编辑王静斋、张子文。1921年北平清真书报社成立,创办人为马魁林阿洪,该社除出版伊斯兰书籍外,还于1921年编辑出版《清真周刊》、1931年出版《正道》杂志(此刊原为追求学会编辑,半月刊,1934年1月改为月刊)。20世纪20年代北平出版的回族期刊还有《穆声》(1924年)、《月华》(1929年1月)、《穆光》(1929年2月)、《震宗月刊》(1937年)。1927年,王静斋大阿洪在天津创办了《伊光》月刊,其宗旨是改良宗教,阐扬教义,内容主要是介绍各地教内信息,宣扬伊赫瓦尼(伊斯兰新兴教派)主张。《伊光》共出版116期,抗战爆发后,社址先后迁到武汉、郾城、重庆、宁夏,1940年停刊。20世纪30年代北平出版的回族期刊有《伊斯兰青年》(1931年)、《北平伊斯兰》(1931年)、《正道》(1931年)、《成达学生会月刊》(1932年)等。《月华》是回族报刊中历时最久、学术水平很高的刊物,它由马福祥(云亭)、唐柯三、赵振武、孙绳武(燕翼)等合办于成达师范学校,先后有孙绳武、赵振武、庞士谦等任主编。该刊以发扬伊斯兰教精神、增进回民的国家观念、提倡中国回民教育及生计为宗旨,文章内容为学术研究、阐扬教义教理、国内外穆斯林信息等,还有调查记事、史料文物等,代表性文章有《回教源流考》(萧月笙)、《认主学大纲》(马坚)、《伊斯兰教法史》(庞士谦)等。该刊物社抗战期间迁至桂林、重庆,后迁回北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才停刊。
全国各地也都纷纷创办起了各种回族刊物。如南京创办有《灿烂》(1931年)、《突崛》(1934年)等12种报刊;上海创办有《清真月刊》(1920年2月)、《人道》(1934年6月)等回族刊物;广州有《晨光周刊》(1925年)、《穆民》(1931年1月)等4种刊物;此外在镇江、成都、西安、桂林、泰安、郾城和开封、南宁和柳州、汉口、西宁、香港等地,都创办起了规模不等、时间不一、特色各异的回族穆斯林报刊,为宣传和推进回族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华北、中原地区的沦陷,许多回族穆斯林报刊也随之迁入后方。迁到大后方的回族报刊把宣传抗日作为头等重要任务。《月华》于1938年4月在桂林复刊,1944年夏又迁往重庆,直到1946年1月才复刊,1947年迁回北平。其间,《月华》的主笔有王孟扬、志程、张秉铎、谢松涛等,内容以宣传抗日为主。《突崛》迁往湖南芷江、重庆等地,在艰难的困境中一直坚持到1944年。该刊第五卷《卷首语》指出:“继续穆圣的精神,发扬舍己为众的美德……站在抗战的最前线,来挽救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伊光》迁至武汉、郾城、重庆,在重庆复刊。《回教青年月报》迁往兰州,改名《回教青年》,仍由石觉民主编。
1938年5月在汉口成立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随后于1939年10月在重庆创办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白崇禧在创刊号封面题写“团结回民,参加抗战”。初为半月刊,1940年起改为月刊。此外,在大后方还相继创刊有《回教大众》(1938年2月)、《回教言论》(1939年1月)、《回教文化》(1941年10月)等报刊,号召全体回汉同胞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在沦陷区的上海法租界内,江苏淮阴人杨玉书于1939年10月创办了《绿旗》月刊。该刊在日寇严密监视下以含蓄的方式宣传抗日,揭露日寇诱降阴谋,同时还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941年日寇侵入租界,杨玉书被追捕,被迫离沪,《绿旗》停刊。
2005年“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北于1938年8月成立了冀中区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会,1939年9月,在冀中区第二次回民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冀中回民》作为机关刊物,主编马铁轮,宗旨为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政策,激励回民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7月,在河北宁津县魏家庵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王连芳任主任;又成立正道报社,由韩道仁任社长,出版发行《正道报》和《正道》杂志,均为油印,以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回族报刊迁回原址继续出版发行,新的回族报刊陆续创刊。《月华》月刊迁回北平后,于1947年8月又增刊《月华周报》,以文摘、文艺、通讯为主普及伊斯兰教知识,加快信息交流,1948年因经费困难停刊。《月华》改为季刊后于解放前夕停刊。
战后,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更名为中国回教协会,迁往南京,白崇禧继任理事长。《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自第七卷第一期改称《中国回教协会会报》。该协会北平分会于1947 年3月出版《回协》月刊,王静斋、庞士谦、马坚等为主要撰稿人。
当时战后复刊的著名刊物还有河南开封的《伊斯兰》。该刊1947年复刊后由陈克礼、谢松涛任主编,提倡“兴教建国”。此外还有《清真铎报》(1940年复刊)等报刊复刊,刊载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和回族社会消息。同时,又新创了一些回族刊物,如《伊理月刊》《古尔邦》《天山》《回声月刊》等,都在宣传“兴教建国”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1946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原《正道报》复刊,改名《伊斯兰报》(半月刊),号召回族同胞觉醒起来,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汉族同胞并肩战斗,共同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该报在解放战争中对团结冀鲁边区回民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