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杀虎口_煤佛缘
走近杀虎口
那是2007年8月15日,我们一行4人,驱车前往右玉县,寻访昔日赫赫有名的边关险塞——杀虎口。
汽车从云岗出发,过了左云县,往西行至右玉境内,只见树木苍茫,举目眺望,大地一片绿色。右玉县真不愧“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成片的生态林区挡住西来的风沙,是我们大同的天然屏障,真是感谢勤劳的右玉人民。从右玉县城西北方向驶上去往呼和浩特的公路,行车约30多分钟,便到了右卫镇。右卫镇本是旧日县城,清朝时为朔平府治所在地,现在的旧时夯土城墙,虽有残损,仍能清楚地看到旧城的轮廓,往日东西二门保存完整,在城内,旧式建筑不少。但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日伪时期的一个银行和清代末期的一个二层楼妓院。再从右卫镇向北行车约10公里,一眼望见了杀虎口的雄伟关楼。现在右玉县政府投资修复了杀虎口,新建的关楼高大雄伟,巍巍的砖包长城,很是壮观,城楼与长城上旌旗猎猎,让人敬畏。杀虎口与内蒙古相接,口外归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口内归右玉县管辖。杀虎口东踞高地而西临河川,扼三关,控五原,不愧是驰名的边关险塞。长城自东穿杀虎口西去。据《朔平府志》载:“直雁门之北,乱嶂重叠,崎路险恶,数水交汇,绾谷南北,自古倚为要塞。”秦汉伐匈奴,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伐蒙古,清朝康熙帝亲征葛尔丹等历朝北方的多次战役,无论是当时的封建王朝的出征,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多将杀虎口作为进出口。杀虎口,古称参合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时为了抵御蒙古瓦剌部落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1571),蒙汉和好,边关“互市”以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遂改名“杀虎口”。据说,在蒙汉“互市”的鼎盛时期,杀虎口关税日进斗银,可见贸易业的繁华。由于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教育文化的鼎盛,明清时出过7名翰林学士;将军两名;举人5名。民国年间,考入全国各大学的有26名之多。当时士人就有“北有杀虎口,南有绍兴府”之说,意思是说,在发展文化,培养人才方面,杀虎口可与浙江的绍兴相比。
今天,站在新建的杀虎口广场,抚今追昔,令人欷歔不已,这险要之地的辉煌已成过去,举目眺望,杀虎口东临塘子山,西侧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庙头山。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飞奔而去,像个半圆形围墙,将杀虎口围在里边。东西两侧山岭崖陡壁立,苍头河(古称兔毛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约200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亲征厄鲁特噶尔丹,冬十月自塞外回銮,十二月初七日由呼和浩特到达右玉县杀虎口,驻跸附近的九龙湾。现在,广场东侧塑有康熙皇帝的戍马铜像,他身背弓箭,威风凛凛,目视远方。这里建有长城展览馆,公路两边是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品商店以及饭店、旅店,等等。令游人啧啧称奇的是广场东侧北面,建有一盘象棋,棋子由青石雕成,每个棋子重有1吨多,而棋盘约四五百平方米,你说这象棋大不大。看着这硕大的象棋,我仿佛看到了昔日杀虎口的守关将士,他们身披盔甲,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地注视着过往行人。
寻访杀虎口,就像翻读一页尘封已久的旧日历,昔日这一威扬四方的边关险塞,如今仅是通途上的一道风景。他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当年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