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_许家窑人遗址_煤佛缘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_许家窑人遗址_煤佛缘

时间:2023-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_许家窑人遗址_煤佛缘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许家窑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家窑古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属山西省范畴,故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家窑人遗址”,1974年被发现。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带领考古小组,对许家窑人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因此,考古学家称“许家窑人”为“猎马人”。“许家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_许家窑人遗址_煤佛缘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许家窑人遗址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家窑古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与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之间的梨益沟西岸,是大同盆地的东部边沿。地理位置属山西省范畴,故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家窑人遗址”,1974年被发现。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带领考古小组,对许家窑人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在这里发掘出了比较完整的猿人右侧顶骨三块,枕骨两块,附连牙齿的左上颌骨一块和一些零碎的顶骨碎片及牙齿。分属于10多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同时还发现了石核、石球、石片、石钻、大砍伐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14000多件。其中各种刮削器种类繁多,尤其首次发现了两侧刃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2578件。这些刮削器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许家窑人”已具备了创造工具的智慧,从出土的2000多个石球和成堆的野马骨,说明“许家窑人”能广泛利用石球做的飞石索猎取野马是很成功有效的。因此,考古学家称“许家窑人”为“猎马人”。考古学家分析,“许家窑人”的特点是:脑壳厚达1厘米以上,牙齿粗大,冠面沟纹等处和“北京人”极其相似,故考古学家根据许家窑人化石所在地层和共生的动物化石等判断,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用铀子系法测定,距今10万年。大约在10万年前,北京人因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他(她)们拖儿带女,向西跋涉400多公里后,遇到“大同湖”水阻隔,而定居在这里。但“许家窑人”头骨最大宽度的位置比“北京人”向上,头骨拱形较高,枕骨也比“北京人”宽,说明他(她)们的体质比“北京人”有所进步,对研究“北京人”的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科学家还在“许家窑”人的头顶骨上靠近前囟区发现了布满密集小孔的病状痕迹。这种“骨小孔”可能是缺少某种维生素或与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有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前许家窑周围几十里人的饮用水中均含氟超标,他们的牙面横线生长不规则,而且在门齿的齿冠基部有明显的黄色小凹坑,即人们所说的“黄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杜绝许家窑周围村庄饮水含氟超标的状况,采用打深井解决饮用水含氟超标,打井深度都在150米以上,超过含氟量多的水层,采用钢管密封井壁,杜绝氟水侵入,彻底解决了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饮水问题。

“许家窑人”生活时期,古“大同湖”周围一带,气候温暖,湖边平地上杂草丛生,山区分布着稀疏的树林,当时这一带的植物主要有松树、云杉、冷杉、麻黄、蒿、禾本科和藜科等。动物有鸵鸟、鼠兔、中华鼢鼠、似布氏田鼠、狼、虎、瑙曼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马(或普氏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或鄂尔多斯大角鹿)、赤鹿、葛氏梅花鹿(或葛氏斑鹿)、许家窑扭角羊、裴氏扭角羊、普氏原羚、鹅喉羚、原始牛、野猪属等。

“许家窑人”主要活动在古湖湖滨,这里地势平坦,有溪流从北向南注入古湖,遗址附近没有山洞岩穴可供人类隐体居住,生活极端困苦。他(她)们不仅要与风、雪、雨、水、野兽作斗争,还要同饥饿,疾病作斗争。“许家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根据已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材料,从骨缝的愈合程度,牙齿萌出和磨损的情况判断,“许家窑人”的寿命都较短,平均年龄20岁左右。

后来,地壳发生变动,古大同湖水猛涨,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变的无法生存,“许家窑人”只好迁徙到朔州市城西北15公里处之黑驼山东麓处居住,即考古学上称之为“峙峪人遗址”。“许家窑人”遗址距大同市仅百里之遥,交通十分方便,乘汽车两小时即可到达,况且著名的古城堡汉墓群距“许家窑人”遗址仅3~4里之远,您若有雅兴不妨一游为快。(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