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经济史辨析
以上海为例,自元迄于明、清,上海便是国内手工棉纺织品的一个重要产销地。明末清初人叶梦珠在其所撰《阅世编》中称:“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但上海手工棉纺织业兴起于何时,后来又如何得到发展?这就要追溯到元初上海人黄道婆。关于黄道婆兴棉纺织之利的事迹,几乎在历朝上海地方志中都有记载。明弘治《上海志》首称:“黄道婆祠,在乌泥泾镇。婆,本县人,初沦落崖州。元贞间,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织崖州被自给,错纱配色,综线系花,各有其法,教他姓妇不倦。自是,里中皆效其织,借为恒业。”(1)《上海乡土志》载述更详:“黄道婆者,元时崖州人,自广东至本邑,教邑人以纺织之法。可知制造棉布,实发起于本邑也。夫棉花之种,出于西藩,南朝梁时,江南已多木棉,则由来已久,非始于元矣。惟自黄道婆入吾邑,而纺织之法遂精,厥后各处仿效,而棉布乃衣被天下。”(2)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崛起于近代,但它的起步则可追溯到更早。据明、清上海地方志记载,自宋、元、明迄于清代前期,上海地区不仅有颇为发达的棉纺织等手工业,而且还有相当繁盛的国内外贸易。明弘治《上海志》载:“上海县旧名华亭海,当宋时蕃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3)清乾隆《上海县志》称:上海“自海关设立,凡远货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不减仪征、汉口”(4)。嘉庆《上海县志》叙述更详:上海“自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舶虑刘河淤滞,辄由吴淞口入舣城东隅,舳舻尾衔。帆樯如栉,似都会焉,率以番银当交会,利遇倍蓰,可转瞬懋迁致富”(5)。又嘉庆《上海县志序》中称:“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闽、广、辽沈之货,麟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烦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6)上述明清地方志中所载当时上海国内外贸易繁盛的历史资料,在其他书册中甚难找到,因而也是颇为珍贵的。
上海历代人口增减和变迁的历史情况,是上海经济史的重要内容。近代上海的人口数字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在各种公私著作和统计图表中都可查到一些。但是,鸦片战争前上海的人口增减情况却只在各朝上海地方志中有记载。南宋《云间志》称:上海设县前,“华亭一邑,旧图经所书,主户五万四千九百四十一,口十万三千一百四十三,今见管户九万九千”(7)。又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载:元代“至正中,(上海)户才七万二千五百二,又海船舶商梢水五千六百七十五皆县人”(8)。上海正式有系统的户口记录是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开始的,以后历朝历代,即从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到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有户口统计。这一系列户口记录,仅见于各朝地方志,其他书册中是难以觅得的。
此外,各朝上海地方志中还载有大量当地自古迄今关于物产、风俗、人物等方面的资料。以物产而论,例如《华亭县志》载:清康熙年间,上海农村“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余,刺绣旨蓄,靡不精好。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9)。这类资料,既说明清初上海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之盛,也可从中探知当时农家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状况。
到了近代,记述上海史事的书刊虽然很多,但同治、光绪各朝以至民国纂修的上海县志中,仍有不少颇有价值的史料引人注目。如关于江南制造局的史料,可以说甚为丰富,在许多档案、文稿和书刊中都可找到。其中,有一部分就记载在近代纂修的多种上海地方志内。同治《上海县志》中即载有一篇应宝时撰写的《江南制造总局记》。应宝时在江南制造局初创时,即以协办身份,参与过这家企业的筹建事务。后来,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这篇《记》,对于江南制造局的筹设情况、开办时日以及建制规模等,叙述颇详,可以说是江南制造局的最早历史记录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