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音乐DAO JIAO YIN YUE做法事演奏现场项目简介定边民间道教音乐是道士们做道场时演奏的器乐曲和演唱的曲调。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时配合使用的音乐。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14首。以上说明古时道教音乐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道教音乐_定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

道教音乐

DAO JIAO YIN YUE

img30

做法事演奏现场

项目简介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是道士们做道场时演奏的器乐曲和演唱的曲调。道教斋醮(礼仪)音乐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演奏常用于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演奏的曲牌有《上南坡》《西方赞》《下江南》《光棍哭妻》等。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分为“颂”“赞”“不虚”“偈”等格式,属于上下句或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曲调。定边民间道教音乐承袭唐、宋、元、明道教传统,又与陕北民俗结合,体现出地方民间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以及研究利用价值。

img31

道士头戴

分布区域

定边县民间道教乐班分布区域:

1.定边镇:高光世乐班。(具有代表性)

2.安边镇:王文智乐班。

3.砖井镇:曹世珍乐班、白生清乐班。

4.砖井镇:高光彦乐班。

5.杨井镇:乔世英乐班。

6.白湾子镇:付维阳乐班。

7.红柳沟镇:张光国乐班。

历史渊源

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千年来,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所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时配合使用的音乐。早期道教科仪中的道教音乐资料现存较少,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到北宋时,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现存的是明代道藏的版本,宋代版本已佚)。但该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明代的道教音乐,由于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以上说明古时道教音乐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img32

午供之前宣读的「迎榜」

img33

img34

宣读祭文

img35

请神

img36

三清

img37

午供

img38

三上香

基本内容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通常是道士们做道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道场是为善男信女祈福禳灾、超度亡灵而设坛祭祷神灵的宗教活动。有以下两类:

一、祈福道场:大则为国家祈福、禳解灾疫,小则为民安宅镇土、祈福祝寿

祈祥道场程序:

选择吉日(玉皇大赦、庶民上表之日)。吉日前七天,祭主家清扫宅院,忌荤食(俗称清锅灶)。

布置场面。于正房中央墙壁悬挂《三清神主》,对联是:三清此日临金殿,玉帝今朝赴醮筵。横眉:万圣临銮。供桌上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君牌位。灶房锅台上有灶君牌位。院中央设五方土坛。贴有四方花吊子、八方序对联,中央悬挂太岁幡,大门外按方位树三根幡杆(宣预告、扬幡、进表用)。

起建(既起经)。起经开始,8名道士身着道衣、道袍,头带道帽,其中一名身着黄色大法衣,法衣后背刺绣着太极图和八卦图,前襟及两袖上刺绣着八卦相,手持宝剑(笏板),其他道士都各持一件打击乐器肃立。下午祭主画押、点香、烧表后,即启动,打击乐奏《乱劈柴》,奏毕念《请神科》,然后到幡杆下念《牒文》,向天地三界呈《预告》,然后回灶前三叩礼拜再念表文,回“三清”前收场。

次日晨三四点起床,净面、漱口、吃斋饭后,讽诵《玉皇集经》一部上、中、下三卷(必须在太阳出宫前念完),然后再行早堂之功课,念《早科》。接着“扬幡”“张榜文”“进表章”,即午景当空“墨表一甬”。此时还愿弟子净牲、淋羊、奠酒、行礼、焚化表章,此时才能开戒食荤。午时,在院中设“五方五土尊神”,诵忏、念《土科、土经》。戌时许,弟子三宝礼拜后,诵颂《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同时到四周附近寺庙中朝拜诸神(没有寺庙就免了),然后将附近见到的白骨(人和动物骨)捡起运到高山或深沟掩埋,道士前去念咒安镇。晚上设放太上三阳济怜施食一台,念经一卷。道士们围着一张大桌点上油灯,供上祖师佛像,桌旁插上纸伞,祭主手端香盘跪在桌边开始起动,此时所有道具缺一不可,打击乐器、唱颂赞文、演讲白口、催奏乐起、吹奏乐曲,有紧有慢,三吹三打三念,十分热闹。有时应主家要求表演“散花”“赶鸭子”等宗教节目。而后打散本音门中远逝近亡各类孤魂。

第三天绕院、洒净。用五谷粮食一两斤、十二样精药、七种名香、酒等,在院中各个门内外撒扫,念咒安镇土神,送归神位。最后给祭主家的主房中堂上悬挂一张由八卦组成的“符箓”(约1平方米)。祈祷保佑家人平安、六畜兴旺、财源茂盛。

二、度亡道场:是为去世的亲人所做的斋醮道场

度亡道场程序:

迎灵(若有待搬先亡的尸骨)、起经、晚课、早课、朝忏、张榜文、扬幡、进表章、上贡、转案、跑马、放赦、挽城、观灯、游食、放食、安神……

起经开始,8名道士,身着道衣、道袍,头带道帽,其中一名身着黄色大法衣,法衣后背刺绣着太极图和八卦图,前襟及两袖上刺绣着八卦相,手持宝剑(笏板),其他道士都各持一件打击乐器,肃立在悬挂着“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图像下面供桌的两边,供桌上还供有无上洞渊三昧上上天尊、灵宝经籍三师真君、玄中教主大法天师真君、东宫教主太乙救苦天尊、醮筵会内一切有感真君的牌位及一尊观音菩萨的铜像。侧面还供有鬼王位置,既有图像又有对联,中间写道:“北阴山下邦都大土面然鬼王”,右写道:“四生临于宝地”,左写道:“三宥脱化莲台”。待祭主或孝男上完香、烧完表、画押结束后马上鸣锣击鼓起经开始……过程大都为“三吹”(民族吹管乐)、“三打”(民族打击乐)、“三念”(高唱赞文)。

道教斋醮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等书的记载,在前蜀时,颂、赞、步虚等已经在斋醮中应用了,而偈的产生稍晚些,约始于元代。道教有关斋醮科仪的典籍中,述及演唱的多用“吟”“咏”。颂、赞、步虚、偈,就其单独形式来讲,是一首歌,结构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4句式;大型的有更复杂的曲式,每一曲调常有多段,甚至10余段不同用途的词。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常同宗教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道教音乐是一种具有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其表现是: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调,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特点而各有区别。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各不相同。道教音乐到底受到多少种地方音乐的影响,现在尚无确切统计。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唐代起,增加吹管乐器,嗣后,逐步加入弹拨、弓弦乐器。明朝《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竟达30名。近代虽然吹管、弹拨、弓弦、打击等乐器并用,但演奏中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

img39

img40

img41

扬幡

所念经文有《玉皇经》(上、中、下三卷)《金刚经》《大乘经》《太阳经》《因果经》《祖师经》《雷经》《救苦经》《真武经》《太上三阳济怜施食经》等。打击乐曲牌有《长流水》(为走步板)《三点钹》(为赞颂诗文板)《乱劈柴》(为三吹三打用)《挂金锁》(为施食坛上用)等。

演奏曲牌有《上南坡》《西方赞》《柳青娘》《大红袍》《一马三涧》《闹天苍》《放猪》《下江南》《孤雁落沙滩》《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雪梅吊孝》《哭灵庭》等。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一、相关器具及作品大概、诗文经卷。

二、打击乐器

法鼓:直径约9寸,鼓帮为木质,鼓面为猪皮。

铜钹:直径约14寸,左、右手各执一扇。

铜铙:直径约16寸,左、右手各执一扇。摩擦或轻微击打。

小镲:直径约6寸,左、右手各执一扇。

单铛:直径约5~7寸,即铜锣。圆周边上距离相等开3眼,用细绳固定在一铁圈上,使之悬空,用木槌敲打。

木鱼:寺庙木鱼相同。

铃子:铜质,口径约3寸,连有手柄,柄上铸有降魔杵,摇动发出响声。

三音锣:用响铜制作三个直径分别约为4寸、5寸、6寸的小铜锣,将三个铁圈及手柄焊接在一起,再将三个小铜锣用细绳分别固定在三个铁圈上,按照节奏轮流敲击。

三、吹管乐器

笙:bE调。

管子:长约8寸,E调。

竹笛:bE调。

小唢呐:全长9寸,bE调。

传承谱系

img42

代表性传承人

高广世,男,1964年出生,定边镇人,早年师从高凤民(已故)学艺至今。

高峥瑭,男,1970年2月生人,定边县砖井镇人。

基本特征

一、体现人们祈求神灵庇护,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二、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曲调,有很强的风格和表现力。

三、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性。

主要价值

陕北定边民间道教音乐的主要价值:

一、在道教和民俗活动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有其实用价值,对研究宗教的教化作用有价值。

二、对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乐效果,很有研究借鉴价值。

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宗教文化的一个“活化石”,有其历史价值。

四、对研究定边多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研究有参考借鉴价值。

img43

img44

转案

img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