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文化资源观

民间文化资源观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文化又称为下层文化、基础文化,有的人也把它称为民俗文化。不管怎么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层的文化。这无疑来自于他对民间文化的稔熟和关爱。虽说民间文化大都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但它也有文字文化及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文字所宣扬的共同思想、观念、道德等体现统合力、宏观性的文化亦渗透于民间文化之中。
民间文化资源观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14. 民间文化资源观

img15

在我国,文化被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官方文化,另一个层次为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主要存在于农村和井市当中,它的主体主要是接受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与市民。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创的文化形式、文化审美、文化特点等大都存在于其中。民间文化又称为下层文化、基础文化,有的人也把它称为民俗文化。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中还存在一个中层文化,如很多农村里的小学教员、中下层官吏既不属于上层也不属于下层,而是在上层和下层之间进行文化的转换与传递。很多时候,如四书五经通过他们传达到民众之中,他们又把大量的民间故事、习俗整理成文字,使之形成上层文化的一部分,传递到上层官僚之中。《诗经》就是这样的作品。不管怎么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层的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它的民间文化。

冯骥才主席的难得之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绘画、书法、小说艺术走向高峰的时候没有忘掉基层文化。他回过头去卖自己的画来搞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无时无刻不在呕心沥血地奔走于民间,守望祖国的优秀遗产。我和冯主席这几年已经走了十多个省,走进无数乡村,走到少数民族的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又一种民间文艺怎样走向消亡,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家怎样天才无比而又无奈无助。所以,冯主席试图带领中国民协在21世纪重新铸造中国的人文精神,把国外的文化资源、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历史上的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冯主席的伟大就在于他是精英文化的代表者之一,但不忘下层文化或叫基层文化,始终和民间文化息息相通。我们可以从冯主席的大量作品,比如《神灯》、《神鞭》、《三寸金莲》等当中感觉到他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力度是多么深厚、坚强和有力。这无疑来自于他对民间文化的稔熟和关爱。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富矿——民间文化中寻找到大量的素材、表现形式、民族精神、以及大量的语言和符号。为什么这样讲?仅就建筑文化说,草原上有各种帐篷、穹庐建筑,山西和陕西有大量窑洞建筑,东北地区有撮箩子建筑,福建有围楼建筑,江南有黑瓦粉墙的水乡建筑,在云南大理有四合五天井建筑,傣族等有吊脚楼建筑,藏族有土掌房建筑,等等。如果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建筑的语言、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建筑理念,形成独特的建筑理论及体系,那么它对人类的贡献将不可估量。现在,最可悲的是无论建筑、影视,还是文化、艺术,都不断地抛弃自己,不断地模仿别人。学习别人并不能成为别人,但抛弃自己却会葬送我们自己和本民族的文化。

又如影视文化,我们中国的皮影戏在很早就运用着其原理。只不过皮影戏没有用电能作机械动力,它用的是人工,光源用的是油灯和蜡烛。只要解决了电动的原理和一秒钟24格的胶片运动,电影和电视就应运而生。可惜的是我们发明了它的原理却失去了创新它的机会。现在,电脑的技术风靡全球,但电脑的原理也产生于中国。太极八卦里的二进位制,正是今天电脑二进位制编码的基础。大家都在城里长大,可能不像我们在农村长大的人,小时候拿用蛇皮包的竹筒、并用一根线连起来玩通话。这当然是电话的雏形。关键的问题是中华民族有了电话的雏形,却为什么不产生电话?几千年前就有了二进位制计算方法,却为什么不产生电脑而只有算盘?近千年前就有了皮影却为何没有发明电影、电视?

重形象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它在民间文化里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哲学和思想逻辑是体现在剪纸、泥人、面人、蜡染、傩面具、萨满服饰等之中的。它们在这些东西的款式、质地、造型中得到复合性体现,而精英文化中的形象性就没有这样显著。中国文化重宏观的把握、整体的把握。西方的文化以分析见长,中国是以综合见长。如果我们的文化过于具体化、分析化、细小化,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就难以形成,地方文化差异就要压倒国家文化的统一结构。所以,重要的是在大量的具象当中抽象出一般,并把抽象出来的东西用形象加以反映,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而西方人的自然科学却越做越细,越分析越小,学科越来越众多。他们在文科中也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分成许多类别。他们的这种分析方法对西方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汉族像雪球,是一个越滚越大的民族,越人、楚人、吴人、齐人、鲁人、巴人、蜀人都容纳于其中,不像羌人越分越小。羌人原本是很大的一块,藏族那边去一点儿,西夏那边去一点儿,彝族支去一点儿,缅甸那边去一点儿,处在不断细化、分化之中。原因就在于缺乏汉文化那种综合性、凝聚力,不能把整个羌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且不断地将自己放大,把氐、濮、越等古民族吸收进来。它没有这种文化能力。

汉族有八个方言区,说起话来大都不通,但写起字来谁都能懂。中华民族的统合能力中,汉字的贡献巨大,它虽从图画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等不断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没有改变它的表意性。在古代,为了与中国文化交流并保持一致,日本、韩国、朝鲜、越南一直使用汉字。由于汉字是我们统合能力、整体宏观把握能力的表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统一文字。它与修建长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都具有同样的作用与意义。虽说民间文化大都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但它也有文字文化及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文字所宣扬的共同思想、观念、道德等体现统合力、宏观性的文化亦渗透于民间文化之中。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民间文化是一种制度。它通过定型的风俗、习惯、禁忌、村规、民约等规范人们的观念和言行,确定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具有了文字那样的统合力。在19世纪至20世纪,正当在我们蔑视和抛弃我们的民间文化、全面西化的过程当中,日本人、韩国人却积极地利用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资源。但他们不叫中国文化,而叫东洋文化,说东洋文化就包含了他们的部分主权。韩国的国旗上是太极图案。那是被我们一度视为封建迷信加以抛弃的文化。同样,中国汉代的角抵戏在日本成了国技——相扑。日本在我们忽视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之际首先学习西方的民间文化理论,强化了对自己民间文化资源的认识,并率先引进西方的技术对此进行保护、包装、开发,创造出无比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甚至在很多方面剥夺了我们的文化主权。如,日本人注册了花道。今天我们说花道是中国的谁还相信?日本人把景泰蓝的秘方也偷走了,那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事。我曾问景德镇的技术人员失窃的过程。他们说当时不允许日本参观者拍照、记录,只让看,但他们在参观时故意用衣服蹭了一下还没有晒干的瓷器,回到日本就对此作化验,最终破了我们的秘方,致使西方的景泰蓝市场逐渐被他们所控制。

由于极左思想影响,我们长期谈古色变、谈民间文化色变。不错,民间的东西有些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4000年的哲学、宗教观念都渗透到了民间文化里面。如,至今流传下来的木版年画作品“送子观音”、“鲤鱼跳龙门”等都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过去,我们只知道它有一种作用,就是保持封建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对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其实,这是对民间文化狭隘的、单一的、平面的理解。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扫荡不尽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004年,我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得知那里过去有2400多个清真寺,“文革”时被强行拆除了不少,现在已增至4700多个清真寺。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拆不掉的。那里的清真寺都高几十米,并用探照灯、激光灯装点,造型全是伊斯兰风格。我是半夜十点进入临夏的,穿行在夜幕下的垅上谷底,宛如进入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它使我确信,民间文化几百年、几千年积淀而成,只要有条件就会破土重生。

中华文化重情、重义,这些感情资源大都储存在民间文化之中。民间的一幅剪纸、一座泥塑、一块奇石,拿出来都是沉甸甸的感情,都是亲情、友情、乡情。昨天(2005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个报告会,请陈云林主任专门讲对台工作的新变化。我看,这次能够把连战、宋楚瑜这样的人牵回到大陆的力量,主要就是民族感情、国家利益。连战来到北大看他妈妈赵玉兰女士当年的宿舍,学校送给他他妈妈当年的成绩单和年轻时的玉照;他回到西安,那是他小学7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他去祭拜奶奶的坟地;他到南京凭吊中山陵,还就两岸的民族亲情在北京大学作一场演讲。这些都充满了我们在民间文化中熟知的祖国情、故乡情、朋友情、亲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温情,一片暖意。可见,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联结海峡两岸中国人及全球华人是一种多么重要的资源!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人、技术、资源、工具等。这里,我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对民间文化这一资源的粗浅认识,以与同学们交流。

一、政治资源

民间文化是一种政治资源。杨门女将、岳飞故事、藏族《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宣扬的都是爱国主义、反抗侵略;纳西族的《创世纪》等歌颂了民族团结,说一个母亲生出白族、藏族、纳西族;《张秀眉》、《吴勉》等作品歌颂农民起义领袖,赞美反抗剥削、压迫的不屈精神;《义和拳的故事》等则讴歌了中国人民为国家的独立尊严而英勇斗争的传奇。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大量的歌谣、传说、故事都起到很好的政治动员作用,有的还起到过“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这几天,中央电视台就要上演《茶马古道》。这部片子有21集,很好地书写了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家卫国、开辟从我国内地到印度的国际商道支持抗日前线的故事。过两天,一个叫拉姆的人还将赶100匹马从云南一直到北京重演贡茶盛典。用马这样一种动力和茶叶这样一种商品连接内地和边疆的团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所传承的正是一种绵延千载的民间商贸文化。善待这些民间文化资源,对加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和谐,对维护国家文化尊严与文化主权,对粉碎各种分离主义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不重视民间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放弃对它的有效保护、传承、转型和创新,我们就将失去许多政治优势。

二、社会资源

民间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组织力,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用民间的方式组织社会,和大自然形成了和谐的依存关系。纳西族摩梭人的人口增长一直缓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民俗文化。在摩梭人中,一家如有两个兄弟,必有一个人当喇嘛,如有三个兄弟,则必有两人去当喇嘛。这就大大降低了生育率。如果没有这种信仰习俗,人口必然膨胀,失去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导致开荒毁林、水土流失,哪里还会有泸沽湖的美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均土地越多,其养活能力就越强,大自然也保护得越好。

社会是以各种制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民间文化正是这些制度的集大成者,姓氏制度、墓葬制度、婚姻制度、生产制度、信仰制度等无不是其具体内容。如,姓张、王、李、赵,都不是任意决定的,而是姓名、姓氏、亲属制度的产物。计划生育在农村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因为继承制度、传承制度在起作用。冯主席说过,每年春节一亿人流动都不是靠中央发文件,而是靠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制度、习俗、信念自发地来进行移动。在行政管理学中,西方最时髦的理论称“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不靠政府靠谁?靠社会自己的调节力、动员力、组织力。这种力量就存在于民众、传统、井市和农村的文化当中。保护、利用好民间文化资源就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产业资源

民间文化是一种产业资源。在历史上,陶瓷、酒、茶、纺织、印染、家具等民间文化都构成了巨大的产业,至今仍生机勃勃。现在搞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民间传统的文化资源。在江苏,十年之内将用1.4个亿资助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越来越强。中国文联有10个亿万富翁,都没有在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而是在民间文艺家协会系统。其中一位是山西晋中市的赵秉衡。他是冯主席的老朋友,冯主席参观过他的博物馆,他致富的资源就是当地的乃至全国的民间文化。这种资源的非理性开发有被扭曲之嫌,但某些文化传承的确也需要产业这种方式。如果在开发之前先做好科学的抢救保护、以及理性的分析研究,分清民间文化的不同价值,只对其有产业价值的部分进行开发,就可以减少盲目开发造成的危害。外国人可以靠开发《花木兰》赚4亿美元,我们为什么不?另外,民间文化在旅游当中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大量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关键看我们怎样科学、理智地处理它的两面性,实现文化与产业双赢。而且,千万不要把民间文化仅仅局限于作为旅游资源,它在工艺品、动画、表演、影视、图书、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取得良好的高品味的经济效益。

四、道德资源

中国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有丰富的道德传统、道德经验、道德体系。这些道德资源既蕴藏于上层文化之中,也蕴藏于民间文化之中。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政治文明的今天,如果我们忽视或不能整合传统的道德资源来很好地为现实服务,就会后患无穷。

道德建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政治道德;第二个层面是职业道德;第三个层面是生活道德,它关乎人的一生,关乎所有人、所有行业,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当中,忠、孝、节、义,爱国、团结、勤劳、真诚、守信等都存在于民间文化中。现在那么多的假货,吃的、穿的有多少是真东西?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道德转型的时代,新道德正在形成,但传统的优秀道德仍需发挥其作用。当然,一些旧道德已经不适应今天的价值观及时代性,它必须被抛弃,也必将被淘汰出局。不过,历史已经证明其优秀性的道德仍可以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因此,应该将民间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

五、学术资源

我国从周代起就设有专门采集民歌的官员,记录下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汉代有了乐府,是国家机关。从司马迁到蒲松龄、冯梦龙、李调元,我国始终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古代以记录为主,将记录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时代开始于五四运动。在北大《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出发动歌谣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学术。据当时及此后数十年的情况看,歌谣运动及后来的民俗调查研究参与学者中,有的是历史学家、有的是语言学家、有的是文学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人类学家、有的是民俗学家、有的是文化学家。到今天,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及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亦参与其中,使民间文化为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甚至经济学、法学、环境学、人口学乃至自然科学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更为重要的是,在前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国自解放后迅速建立起了以民间文学为中心的民间文化教育体系、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相关杂志,实施了一次次规模巨大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行动,取得了“民歌调查”、“三套集成”以及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及中国民间文化学的大厦。仅在民间文艺学中的民间文学领域,我们已经或正在建设中的分支学科就有中国史诗学、中国神话学、中国故事学、中国歌谣学等。以伏羲、女娲、盘古、防风、吴歌、花儿等为专题的研究亦取得瞩目的成就,民间文化学中的萨满文化、傩文化、妈祖文化、唐卡文化等更是成为新近的研究热点。中国的人文建设离不开中国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学及其研究成果。

六、教育资源

说民间文化是教育资源大概不会有人反对。无论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民间文化始终是我们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的第一课堂是家庭,我们的第一个教师是母亲,摇篮曲、绕口令、催眠曲、谜语、儿歌等是我们必上的第一课。无论是高尔基这样的大家,还是像鲁迅这样的文豪,都曾深情地回忆起幼时在姥姥、母亲怀中吸吮民间故事滋养的往事。格林兄弟将所收集出版的德国民间文学作品称为“德国儿童的家庭故事书”,其原因正在于此。当一个人迈出家门与社会相接触,社会便成为一个大教室,无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德,服从社会规范,懂得人情世故,习得生活的技能,掌握生存的本领,同时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社会人,为社会所接受,也成为社会链条上的一环。老实说,我们的知识与技能大多来自于社会学习,而家庭教育则是奠定生命、情感、心智的基础。一般来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已经存在良久,几乎与人类文化的肇始相同步,而学校教育则是比较后的事,如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开始以私塾的方式收徒授业,孔子就曾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那不朽的典籍《论语》就是其门徒对其讲学内容的记录。学校教育使教育有了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室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课本这样一种文本,它是教育史的一个大的飞跃。但是,无论在孔子的“六艺”教学内容中,还是在现代教育中,民间文化仍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我上小学时就读过《铁棒磨成针》、《狼来了》、《乌鸦喝水》等故事。可悲的是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内容越来越洋化、西化,民间文化的内容在不断缩水、民间文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致使许多人与民间文化绝了缘,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不懂得号称世界第一史诗的《格萨尔》为何物,礼仪之邦的子民们竟然对古老的礼俗一无所知。正像冯主席所说的那样,今天有许多年轻的父母已经不懂得用什么教育子女。因为他们从家庭、社会到学校都未接受过民间文化的教育,故而只能用重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事。捉迷藏、看社戏、解九连环、听地方戏、参与舞狮舞龙等对他们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正因为如此,我们亟待从优秀民间文化中寻找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技能教育等方面的资源,去拯救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尊严。

七、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有各种资源意义,但它应该首先是一种文化的资源。有形的文化与无形的文化都毕集于此,如古老的民居、工具、服饰等是有形的文化,信仰、习俗、制度是无形的文化;口头的文化与文字的资料都是以它的存在形式传承,语言、歌谣、神话、传统等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承,而岩画、家谱、碑文等则以图画与文字的形式加以保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民间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博物馆及生产、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与心理定式,非民间文化莫属。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哲学、语言学、环境学、天文学、医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都始源于民间文化之中,文学艺术更是以民间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如戏剧起源于原始宗教之中,诗歌艺术根植于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无论是规模宏大的交响乐还是典雅的芭蕾舞,它们的原初形态都无一例外地是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没有民间文化,就没有人类文明大厦的整个基础。没有民间文艺,一切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既是不断创新的成果,也是不断传承的结果。没有对民间文化的继承、提炼,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形式与特色、风格。上层文化虽然貌似与民间文化相对立,但它是建筑在民间文化基础之上的。如陶瓷文化中的官窑之本为民窑,已成为国粹的精英艺术京剧之源头也是流传于安徽等地民间的徽剧,而徽剧又是在傩戏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又如中国古典小说起源于唐传奇作品的演绎与加工,而唐传奇又是当时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在平常耳闻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记录改编而成的“温卷”作品。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民间文化,当然也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源头、根本,从而也就必然引起中华文明大厦的坍塌。

总之,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基础性的存在。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冲击,民间文化这个巨大的宝藏正处在瓦解状态。每一秒都有民间文化在消失,随着它们而倒下的是我们民族的一座座博物馆。迫于这样的威胁,冯骥才主席才号召学术界、文化界守望民间,他自己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这种弱势文化的工作之中。为了培养更多像他自己那样有良知、有智慧、有责任感的学者群体,他才与天津大学合作创建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也正是他邀请我与各位交流的目的所在。但愿冯主席的精神能感召更多的中华儿女参加到保护民间文化长城、保护民间文化黄河的大决战中来。最后,让我们齐声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