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成人游艺活动
1.打扇鼓 打扇鼓是冀南一带的敬神舞蹈,扇鼓也叫云牌,由鼓面鼓把儿组成,鼓面直径约25厘米,鼓把约30厘米,鼓面外环系有铁环或铃铛,因其声如鼓,其形如团扇,故名扇鼓;击鼓槌如戏曲道具马鞭,故名马鞭。
打鼓可在任何敬神节日举行,人数不等,十人八人,三十二十均可,人排成一队,先走圆场,边走边唱,边摇动扇鼓,声音铿锵悦耳。
扇鼓舞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舞剧,它有唱词,有剧情,有简单的对白,有舞蹈,但从总体来看,它加强了“唱”、“舞”两部分内容,淡化了剧情,简化了对白,如《接总兵》、《接天兵天将》、《接九家仙姑》,只用对唱表现把众神仙接到人间来,没有复杂的情节,对白很少。但“唱”和“舞”,却贯穿始终。
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它加强了“唱”和“鼓”,扇鼓舞自始至终都是边舞边唱,没有只舞不唱的时候,它的唱腔各种各样:有河南坠子、武安落子、豫剧小调、民歌小调、请神小调,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纯属演唱者个人所有的调。从队形和整体动作来说,它有走圆场、老龙摆尾、搭天桥、留马、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单人舞姿来说,有敬德背剑、小白龙缠腰、雪花盖顶、二郎担山、摇耧撒籽、斟茶满酒、对梨花镜、反背击鼓等。
扇鼓舞是一种原始的民间祈神舞剧,研究它对研究戏剧的产生发展会有启示作用。
2.九宫阵 九宫阵也叫摆黄河,或八卦九宫阵,据说这是古代一个布阵图。九宫阵共有三种:有一角式,一半式,全图式,通常流行的是一角式,一半式。
一角式共有灯柱361根,每边19根,共19行,行距2米至3米,然后按布阵图结绳为墙,每行三宫,共九宫。普通灯柱高两米,中间一根称为老杆,高七米,每根灯柱上做斗状彩灯一盏,老杆上悬彩旗,挂彩灯。夜色一降,灯火遍燃,如同束束火炬。行人进入阵中,走九宫七十二弯,行程近二华里方可出阵,此为八卦九宫图,或摆黄河。
3.少林功 这里的少林功主要用于表演,而不用于械斗。表演方式主要是举办花会时沿街设场,边比赛边行进,其中有单梢对打、双梢对打,单刀破枪杆、白手夺刀、流星锤、镗镰、纯阳拐、七节鞭、绳鞭,还有大小架子徒手对打、单独表演等。
4.十八弦 十八弦是歌舞剧,内容是卖翠花,其中有卖艺婆、卖翠花婆、翠花三人组成。卖艺婆身背衣架杆,卖翠花婆手执花串,她们唱十八弦调,边歌、边舞、边行进,卖艺婆、卖翠花婆还可随意和观众打诨斗笑。
5.小二姐雇驴 花会表演节目之一。小二姐即潘金莲,她身骑道具毛驴,娇俏可爱,身旁有武大郎,或挑担儿,或扛杈,低矮丑陋;前有西门庆,黄衣红裤,手牵毛驴,萎缩鄙陋。那毛驴或进或退,或左或右,金莲怀抱道具婴儿,遇有道路拥挤,队伍难行,她便压挤婴儿肚子,使其洒尿喷向行人,有吓退行人开辟道路的作用。小二姐可随时离开队伍,从小巷奔向队前或者队后,随时为大队开路或者联络。
6.孙二娘开店 这是简化了的折子戏,有武旦孙二娘,小丑色货郎,武生武松,两名解差,演出的内容主要有“孙二娘开店”、“武松打店”,其中色货郎专与沿途女人打诨斗乐。
7.扁担官 是花会上的杂耍之一,其主要人物是扁担官和两名抬夫。据说扁担官即阳谷县正堂,他生性诙谐,了解民间疾苦,曾给武松减刑,在他乘轿游至山乡时,因怜轿夫艰难,弃轿乘坐扁担过山。此时,抬夫抬着扁担悠悠颤颤,做出各种动作;扁担官乘坐独木扁担,身穿七品服,手摇鹅毛扇,自由自在地表演,互相配合,浑然一体;其技艺高超,常引得人们喝彩。此节目表演比较自由,在沿途进行中,常与观众即兴交流,随时过问官司,常把演员隐匿众人之中,当场捉拿犯人,责打问罪,让观众真假难分,此戏其他人物还有衙役四人,鸟枪兵、板凳兵、茶壶兵各一人。
8.穿心官 此节目是上一节目的一部分,由穿心官、二驴夫、四个刽子手组成。
穿心官身着蓝补服,歪戴乌纱帽,披头散发,骑在穿心杠上。穿心杠为一凹形杠,以衣遮挡,杠似穿心而过,故名穿心杠,其两端系于驴背,驮之行进。
9.柴王车 柴王即周世宗,柴王车是花会杂耍节目之一。本节目主要角色三人,柴王周世宗、黑脸郑子明、红脸越匡胤。内容是他们三人结拜弟兄,借赌聚众,结交天下豪杰,准备夺取天下。
柴王,金脸胡须,青衫乌发,无顶草帽,手推独轮车,上载铺盖、赌具、武器、元宝、百宝箱,车上插旗,上书“三斗三升金豆子,珍珠、玛瑙、玉翠、银子、元宝”。车前横匾上有八句诗:“柴王、郑恩、赵匡胤,游走天下觅知者。车载珍珠与玛瑙,绫罗翡翠共金银,谁想打赌或贷宝,快到此处雌雄分。你若输了快交钱,赢了休拿半分文。”
车左为越匡胤,三绺黑髯,身着青衫,腰系紫带,无顶草帽,手执盘龙棍;黑脸郑子明,一脸虬髯,身着青衫,腰系紫带,头戴大尾巴巾,手中执鞭。扎场时,他们以赌会友,进行武术表演,另有两个帮手,衣着随便。
10.二鬼扳 是花会上一个二鬼摔跤节目。有一演员,背缚两个偶像,正在摔跤。扎场时,演员双手穿鞋,趴在地上,作滚、爬、扭、摔状,如同二鬼摔跤。行进时,演员可直立行走。
11.竹马 此节目因八人均骑竹马,故名。竹马由竹、木、芦苇制成,固定于演员腰部,下部以布遮挡,该八人均系《雷振海征北》一戏中人物。
雷振海:红生,绿甲、将军盔;雷廷祥,小生,白甲、银盔;老鞑子,丑儿,着斗篷、辽帽;公主,小旦,红甲、凤冠;此四人皆佩腰刀、带宝剑。还有四兵,红褂、红帽,手执抬子旗。他们可沿街串行,可扎场表演,表演时其队形变换有:喜鹊穿枝、四门斗、凤凰双展翅、二马分鬃、跑八字等,还唱平调《雷振海征北》的部分选段。
12.仙鹤斗寿 该节目有寿星一人,仙鹤一只。寿星黑褂、大头,手持拐杖,仙鹤则由一人身穿仙鹤道具扮演。寿星慈眉善目,仙鹤悠闲自得,二者并行,间或斗趣,引人入胜。
13.小跷 花会杂技之一,将双脚绑缚两根直棍上,因棍较低,称为小跷。在邯郸小跷表演的内容很多,如西天取经、断桥、梁祝扑蝶等。其中“梁祝扑蝶”最爱欢迎,梁祝扑蝶有三人演和六人演两种。三人演有一人手持柔软竹枝,枝头长绳系有纸蝶,纸蝶不断飞于梁祝面前,两人翻覆扑跳作各种捕蝶状,活泼可爱;六人演则再加三个人物:马二龙、丑媒婆、丑丫头,若六人演就具喜剧色彩,梁祝扑蝶,机敏活泼,天真可爱;马二龙、丑媒婆、丑丫头扑蝶则愚掘憨笨,傻态丑相,两相对照,形象更加鲜明。
14.大跷 比小跷高者称为大跷,大跷高低也无固定尺寸,高者演员可坐在沿街屋檐休息。因跷高不便,演员没有更多的动作,只沿街行进,扎场时只走几个“八字”或“喜鹊穿枝”等简单队形。大跷表演内容多为九人,即老寿星和八仙。
15.打霸王鞭 霸王鞭,也叫花棍,邯郸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娱活动节目。鞭长一米略多,多为拇指粗细竹棍,上系红绿布条及铜铃,可击双肩、双臂、双腿、双脚,可跳跃翻腾,每一击,铜铃则发出悦耳的声音。此节目据传始于明代,解放前后,曾在邯郸盛行。
16.顶阁 也叫顶缸,此节目由两个演员表演。一个壮年男子,背缚铁弓,以衣遮饰。另一少年站于铁弓之上,以绳捆缚。两人上下配合,或舞或行,因负重太大,需不时休息。
所演内容原为八仙,现改为老秀才、肖恩、秦琼、敬德、张三、姜徐、三青头、许仙。
17.花杠 花杠有单杠和双杠之分,单杠双人抬,双杠为四人抬。所抬之物有单层阁、双层阁、塔、亭、楼、花篮、花树等,在亭、台、楼、阁、花篮、花树中全有戏剧人物,如钟楼前有小和尚敲钟,转楼中有齐小堂捉妖,塔中有许状元拜塔,花篮中有小孩骑大鱼,天女散花,女孩晃动摇钱树等,抬杠有许多姿式,除进、退、跳、跃外,还有金鸡独立、鲤鱼跃脊、二郎担山等,随着杠子的晃动上下配合,做出各种动作,甚是优美。
18.旱船 也叫跑旱船,是邯郸一带普遍流行的游艺活动。旱船多用竹、木、芦苇扎成,船外红布裹围,固定在一女子腰间,(或扮女子的青年男子),另有一人扮艄公,手持木桨作划船状,二人边歌边舞,如行水上,常演的有《打渔杀家》,演奏常用平调《伍子胥过江》、《敬德盘山》、《刘备过江》等曲调,歌舞动作常用“喜鹊穿枝”、“四门斗”、“凤凰双展翅”、“跑八字”等路线。
19.大小抬阁 抬阁分大小两种,大抬阁三十二抬,小抬阁十六抬,大小抬阁规模不同,但形式相同。所谓三十二抬,即三十二根抬杠,杠上固定一大圆盘,圆盘上作双层造型,在下层演员的胸前或背后伸出铁柱一根,或两根,以衣遮盖,上层演员就固定在铁柱顶端,下层演员一般三人,上层五人或六人,造成立体效果。所演内容大抬阁有:《万宝瓶》、《七狼八虎下幽州》、《水漫金山寺》、《转阴山》等。小抬阁有:《韩相子》、《纣王宠妲己》、《闹书房》、《五女拜寿》、《秦香莲》、《张三卖艺》等。
如今大小抬阁均改用拖拉机运载,上下两层还可作逆向转动。
20.花板舞 花板舞是流传在邯郸南部张庄桥一带的民间舞蹈,其源不可考,盛行于清代,是当地民间迎神赛会中的舞蹈。
“花板舞”是队列性群舞,分两队,每人手持大板,板为木制,两片相连,每片长一尺,宽二寸余,板下系红色长绸,舞者以上步、弓箭步为主,间有蹲步、转身,随步伐移动,双手胸前划弧,同时击板,因有大鼓和唢呐配合,声震云天,高亢激昂,舞姿矫健。
它常用在队首,为花会队伍开路。1958年曾参加省民间舞蹈公演,1983年省民间舞蹈集成组为它录像存档,成了舞蹈史上的宝贵资料。
21.帏子 帏子又称彩帏,是流传在磁县、临漳、武安一带的古老的民间舞蹈,根据当地流传史,它的沿革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离今已有1400多年。
“帏子”源于宫廷祭祀和出征仪式,“帏”即帏盖,是古代王室贵族乘坐的车辇的帐幔和篷。
南北朝时期,磁县、临漳、武安一带是当时王室贵族的都城和佛教基地,王室的祭祀仪式和车容仪仗给人们以深刻影响,人们以此为内容,编成舞蹈,世代流传。“帏子”,就因舞者所持道具是帏伞而得名,舞者均为男性,每人双手持一高达两米的“帏子”,顶有圆盖,下垂帏慢,上绣花纹,装点饰物,五彩缤纷,舞者身随砑鼓伴奏,变换不同队形,如同布阵,最后摆成吉祥如意字样。
“帏子”在祭祀、节日、求雨活动中均用。
22.永年小曲 永年小曲是流传在河北永年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永年小曲首先盛行于永年南正里和北正里,永年人称之为正里小曲,小曲流到京津之后,人们称它为永年小曲。
永年小曲是一种舞蹈加伴唱的民间歌舞。舞蹈动作属秧歌类。所用乐器中有一面云锣,既是伴奏,又是指挥,还有一人叩打瓦子(竹板),击出节奏,几人伴唱,台上演员只舞不唱。
永年小曲曲目繁多,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至今仍能演出的有:《丢戒指》、《腊梅花》、《绣荷包》、《送情人》等三十多个剧目。因它纯洁朴实、委婉细腻、活跃优美、新颖独特,五十年代中末期传入京津,倍受好评。
23.撵花 撵花是流传于河北临漳一带的民间舞蹈,属于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演员三十多人,乐队十多人,以唢呐为主,表演的节目有《包公错斩阎罗伞》、《老道包奎》、《武大郎背妻》、《五鬼闹判》、《千里送京娘》等,一个故事一组,排列成行,串街表演。
队伍在串街表演中,队形变化也多种多样,有“珍珠倒卷帘”“卷白菜心”、“二马分鬃”、“走∞字”、“长蛇脱裤”、“走单边”等十几种。其中一个丑角琉璃鬼是主要演员,他上身着黑衣,虎皮坎肩,腰系杏黄丝穗大带,手持捉人令箭,虎头牌,脚穿黑靴。他走在队伍前方为撵花花头,节目表演到高潮后,丑旦出场,她身着彩衣、彩裤、绿坎肩,腰系大红绸,脚登彩鞋,在“她”挑逗下,琉璃鬼头顶瓷碗油灯钻桌子、钻凳子、跪步前行、就地滚爬,以及在桌子上金鸡独立,完成一系列技术性强、难度大的舞蹈动作和造型。
撵花的乐队是唢呐为主的吹管乐队,有主笛、配笛、闷笛、笙等。吹管乐数量可多可少,主笛必有。打击乐包括战鼓、大锣、二锣、镲、两对四六扇等。唢呐和打击乐时或交替进行,时或共同进行。唢呐吹奏主要有《抬花轿》、《快赞子》等曲。
撵花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艺术形式,深受冀南一带人民的喜爱。
24.抬花桌 抬花桌是河北省永年县临洺关的一项独特民间游艺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花桌六个,由紫檀木或红木制成,桌上有椭圆形花架,盛满鲜花,且遍燃蜡烛,每桌两杠,八人共抬,每杠杠端均系横木,横木两端又系竖木。抬桌者身着清装,长袍短褂黑口鞋,头戴帽头,口叼烟袋,舞步是脚尖脚跟交替使用,或进,或退,或原地弹动。抬花桌的高潮是“鲤鱼跳龙门”,八人让抬杠下肩,用锁骨或后肩挤住竖杠,一齐喊:“腾空,跳!”花桌便跃起一尺多高,此时千花摇晃,百烛闪烁,甚为壮观。
抬花桌据传说是唐代兴起,是模仿抬花轿衍化而来。
25.拉花 拉花是流传在邯郸县西部的一种歌舞游艺活动。拉花原以秧歌为主,兼有戏曲和杂耍的特点。舞步三步一停,十字步;队形变化是走八字,龙摆尾;行进时吹打伴奏,只舞不唱;扎场时歌舞兼之;之后演化为踩小高跷,扮戏曲人物相。郭河是五人相,有鞑子(丑角)、小花脸、小生、青衣、小旦各一人。蔡河、停驷头为七人相,除以上五人外,另加了《小放牛》中村姑和牧童二人,他们所唱多为情歌,所以当地有“十村九地方,郭河有浪腔”的说法。
26.焰火 焰火有固定和流动两种。固定的则固定在广场的各个位置上,以“四门斗子射老杆”为主体,广场中心设一根七至十米的高杆称为“老杆”,“老杆”是这个主体的中心,“老杆”上又有多层机关设置,各设置又为一个小单位,自成一体,表现一个内容,如“许状元拜塔”,“老和尚敲磬”,“水漫金山”等。
“老杆”四角各设高杆一根,较“老杆”要低三米左右,谓之“四门斗子”,所谓“斗子”,这是焰火的一个集结点,一经点燃,彩花四射,鲜艳夺目,四个“斗子”也各有内容,如“葡萄架”、“六郎还枪”、“火树银花”等,每个“斗子”上的焰火将尽时,都要放一支特制的“大起火”,沿预先拉上的铁丝,射向“老杆”上的一个小单位,小单位一经点燃,立即火花四射。
还有流动焰火,如抬鞭、火伞、火马等。“抬鞭”是在一个特制的木棍上,挂一特制长鞭炮,点燃后由披着湿衣服的人抬着飞跑,边跑边响;火伞是用一个特制的雨伞骨架绕上多种鞭炮,点燃后由一个披着湿衣的人边转、边跑;“火马”是用竹子、木板、铁丝绑成的一个类似“马”的道具骨架,但比马大得多,上面也盘上各种鞭炮,饰成马形;由一个顶着湿被子的人钻入其中,燃后一路奔跑。这三个小项目为一个组合,当他们跑上街道时,边跑边响,火光流动,甚为壮观。
许多焰火的名字还有典故。如六郎还枪,人们说当年潘仁美带领六郎七郎征北,因他忌恨七郎打擂伤害了他儿子,故用酒将七郎灌醉,射了他一百单八箭。案发后,寇准处理此案,他判潘仁美充军发边,六郎得知消息在途中拦截,刺了潘仁美一百单八枪,这叫“六郎还枪”。
黄窑焰火起源也有传说,相传清朝初年,黄窑有个黄捕快,一天皇命下达,让他三天内破获一起响马大案,破案大赏,不破杀头。他妻得知,给菩萨许愿,若按时破案每年二月二十九为菩萨点放焰火。他丈夫去破案,三天后没有任何发现。回家路上,经过一座小庙,忽然坐马嘶鸣,停步不前,他下马入庙,见一人横卧大睡,狼狈不堪,他一看那人正是他所要抓捕的响马,凶器皆在,当下将其拿获。从此,他们家便每年二月二十九日为菩萨大放焰火。
27.荡秋千 荡秋千是邯郸一带传统的娱乐活动。秋千架高十余米,两架间固定一根横梁,横梁上系两根结实的粗麻绳,两麻绳间固定一块木块。荡秋千有单人荡、双人荡,有立荡、坐荡。荡秋千胜负比赛有多种方式,有的以高低为胜负,有的以触到高处铃铛次数多少为胜负,有的以嘴咬掉高处花朵、树叶、糖果多少为胜负。荡秋千男子女子都可参与。这个活动是男孩子在女孩面前显示才能的最好机会,他们争强斗胜,尽力向高处荡去,以便在女孩心目中树立英雄形象。女孩子则对他们品头评足,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28.吃犟枣 在竖架间固定一根横梁,梁上穿一个辘轳头,一根粗绳缠绕其上,两头垂下,其一头绑一根结实横棍。在横梁上吊有糖果、香烟、酒、苹果等物。玩吃犟枣的人双脚踏在横棍上,两腿夹紧绳索,双手抓紧另一股绳,用力向上拽去,身体自然升高,到最高处后,摘取悬物,悬物有高有低,高者可用手摘取,低者要用口去咬,取到悬物,属本人所有,悬物摘取多者为胜。因双手拽着绳子,用力过大会头重脚轻摔下来,用力小又容易滑落在地,摘东西是很难的,所以起名叫吃犟枣。因为架下铺有很厚的麦秸,摔下来也无危险,所以肥乡广平一带又叫扳不煞。
29.过梁悠 在木架上装一方形木轮,轮子四角各吊一副小秋千,四人坐在踏板上,由他人摇动摇盘,使木轮转动,秋千上的人随着大木轮的转动,或高或低,自在悠荡,所以叫过梁悠。
30.斗鹌鹑 斗鹌鹑是邯郸农村的一项游戏活动。每当秋收完毕,冬种结束,就进入农闲季节,此时好斗鹌鹑的人就开始捕捉鹌鹑。
鹌鹑只有雄者斗,雌者不斗,捕到雌者辄放掉,捕到雄者方留下。雌雄样子不同,雄者项下有一撮胡须,雌者无;雌者毛色发黑,暗;雄者毛发黄,亮。雄者也有区分,按年龄大小可分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它们年龄大小按羽毛色泽来分,白堂最善斗。
鹌鹑捕来需要训练,训练办法是“把”,所谓“把”就是把鹌鹑握在手中,无名指和小指夹住两腿,使其伸直,拇指和食指夹住鹌鹑头,使其头部向上。
鹌鹑逮来还要作些处理,就是首先看其肥瘦,若瘦,加强喂养。若略肥,喂它些白菜帮,一拉稀屎就瘦了;若肥得很,可用菜水洗,洗后以布包好,在火边把着,以防冻死。
喂鹌鹑的食物是谷子,早晚各喂一次。
鹌鹑“把”了一个时期,不再那么生了,就可以试着咬。咬鹌鹑一定事先约好日期,咬前不喂。咬鹌鹑时,设一大圈,圈内平整,鹌鹑捉出后,撒三五粒谷子,且挡着不让它顺利吃完,斗得它咕咕叫,然后放开,两鹌鹑便为争食拼命互相咬斗。开始时只让它们咬三五嘴即拦开,以后逐渐增多。
鹌鹑不同,斗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善攻,有的善守。善攻者常主动进攻,常常跳起后咬住对方头顶的毛,再双脚使劲登;善守者开始拼搏咬几次,然后蹲下,注视着对方,等它落下啄它要害部位,至对方把体力消耗殆尽,然后反攻。善攻、善守者都有好鹌鹑。
鹌鹑斗败了,或飞圈外,或是逃跑。之后怯阵,再无斗志,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之后它就再不能咬了。
鹌鹑没有咬败,喂养的人是舍不得放掉的,他们在春后把它放在笼子里养到秋天,这叫“笼鹌”。“笼鹌”有了一年打仗经验,来年再咬,一般是天下无敌,所以笼鹌是很名贵的。
31.上刀山 上刀山是涉县花会活动内容之一。它竖起一个立梯,梯磴以刀做成,表演者走到梯下,先用鸡毛向人们试验刀刃是否锋利。鸡毛断后,然后赤脚登上梯顶,从上面下来,再用嘴咬住一桶水,再登上梯顶,然后站稳,用手从桶中撩出水,向大家证明桶中确实有水。这个节目很激动人心,人们都不知他怎么能光着脚登到梯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