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子监国
在北魏王朝建立之前,草原上旧的部落联盟大酋长在形式上是由各主要部落推举产生的,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当年就是由贺兰部等推举而当上代王的;而在尚处于脱离母权制不久的父家长制社会阶段的拓跋部内,其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制。封建集权的平城政权建立后,部落酋长推举制是行不通了,兄终弟及遗制却在北魏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强烈的影响。道武帝有意废除旧的传统习俗,按照中原汉族社会的传统,实行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度,但是未果而亡。明元帝虽然以长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然而他的皇位是从他弟弟清河王绍手中夺得的。而清河王绍则是发动政变杀死道武帝后获得皇位的。像这样,通过政变而获得皇位的方式,并不能表明兄终弟及制被彻底废除,更不能表明父子相承已经成为制度。
明元帝末年,像他的父亲道武帝一样,不再愿意遵循拓跋部落的旧俗兄终弟及制,而想将皇位顺利地传给长子拓跋焘。于是,他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建立起太子制度,并且以太子为监国,在其生前就将最高统治权授予太子拓跋焘。自此之后,中原王朝例行的父子相承方式成为北魏皇位传递的传统。以太子监国并非北魏特有的现象,中原王朝中早就有过先例,不过大多属于权宜之计。但是,北魏明元、太武两朝却将太子监国作为皇权的辅助方式,使之成为固定的制度,这是北魏平城时代政治的特色之一。以太子监国的办法除却兄终弟及遗制的影响实在是一大发明。
明元帝去世后,太子拓跋焘顺利地继承皇位,是为太武帝。太武帝仿效明元帝,也以其太子拓跋晃监国。不过,在太子拓跋晃监国之际,太武帝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所以拓跋晃监国时间持续了十三年之久。时间一久,太子监国的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因为以太子监国实质上是皇权职能的分化,这种分化的本身就意味着对于集权于一身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否定,因而必然导致皇权运行的危机。事实上,当太子晃的权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东宫集团便形成了;当东宫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了;当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政治危机就爆发了。于是,正平元年(451年)事变发生,结果太子与皇帝相继被杀。皇帝与东宫集团同归于尽,标志太子监国制的终结。
太子监国始于泰常七年(422年)五月明元帝以太子拓跋焘监国,终于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太武帝被阉官宗爱杀死。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时期内皇权并未降到次要地位,而且也不是整个时期都贯穿以太子监国,但太子监国的确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