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一、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汉字产生之前,传说中的记事方法有接绳、刻契、画卦、作图等。象形字是一种形象符号,它表示语言中的词,从而获得词的读音。[1]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系统内,与汉字创造、发展并行的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与语言学研究。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_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第一节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

汉字产生之前,传说中的记事方法有接绳、刻契、画卦、作图等。这些在汉字产生之前的方法,训练了先民思维的符号化能力。

关于汉字起源的神话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此说虽早,却甚是笼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则具体化了。他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里许慎说了两个问题:首先是说在文字出现之前,上古初民是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的,而这已不能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其次是说,仓颉受到鸟兽蹄迹的启发,遂发明刻写印迹的方法代替结绳记事。在距今4500~4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上,有不少复杂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有的古文字学家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文字。而这一时代,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仓颉作书虽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却提供了文字创造的渊源。即在抽象记事符号和图形记事符号的基础上,由史官、巫灵一类的知识分子加以整理,创制定型。这说明夏以前就有记事符号产生,夏以后,有了大量甲骨文和殷周铜器铭文,这些文字都留下了脱胎于图画的痕迹。由此,我们可得出汉字符号体系形成于夏的结论。其标志即为殷墟甲骨文。

由于夏文化研究资料缺乏,研究古代文字的最重要材料,首推甲骨文。甲骨文上承符号,下启金文,在古文字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先表现在它基本体现出汉字结构的规律。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古人总结为“六书”,即通过对汉字结构分析和使用情况所归纳出来的识、用字规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所谓“象形”,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象形字与图画最为接近,但有本质区别。象形字是一种形象符号,它表示语言中的词,从而获得词的读音。图画则不表示语言中的词。象形字多为实物名词,如日、月、羊、牛、鸟、口、目、眉、网等字。汉代以后楷书通行,象形字就完全看不出象形的特点了。所谓“指事”,即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如“一、二、三、四”就是最明显的指事字,再如“刃”、“本”、“末”、“上”、“下”等字。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的词,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指事字不容易,因为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词义是相当困难的。汉字里指事字极少,就说明了这一事

实。象形字、指事字一般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称为“独体字”。所谓“会意”就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休”由“人”和“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其他如“牧”、“采”、“尖”、“歪”、“林”、“炎”等字都是会意宇,和象形字一样,从现代楷书的形体看,许多会意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分辨了,如“即”、“既”、“步”等字。所谓“形声”是指利用形旁和声旁组字,形旁的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旁的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例如“江”、“河”、“竽”等字。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只占约20%,但在现代汉字中却占80%,这是由其造字简便、便于识读的优势决定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以结构上看,都是“合体字”。所谓“转注”,根据一般的说法,就是指同一偏旁部首、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字。例如“老”和“考”,同属“老”部,声音相近,意义相通,只是由于语音上的变异,分化成两个字。就造字法而言,“老”是会意,“考”是形声。因此,转注不是造字法,而是一种用字法,又如“走”和“趋”也互为转注。“假借”也是一种用字法。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达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用这种办法,一开始也可以说是写“别字”,流行开来,社会公认,这个“别字”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如“易”本是蜥蜴的象形,后借以表示容易的“易”。为了把本义和借义区别开来,常常用形声造字法另造一个表示本义的新字,如用“蜴”表示“易”的本义。

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汉字的发展方向是从表意到表音,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文字所作,首必象形……渐而会意、指示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十九以象形为柢。”[1]

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系统内,与汉字创造、发展并行的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与语言学研究。

许多少数民族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相传通密散布喇创制了藏文,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文,完颜希尹创造了女真文字,八思巴创制了蒙古新字,额尔德尼·噶盖创制了老满文。有趣的是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文字起源神话,并不是讲他们民族的文字是怎么来的,而是讲他们民族为什么没有文字。例如西南地区的拉祜族就有一则神话说,天神厄莎命名了九个民族,并分别发给文字。给汉族的文字写在了竹片上,后来汉族就有了书;给傣族的文字写在了贝叶上,后来傣族就有了贝叶经;给佤族的文字写在牛皮上;最后给拉祜族的文字写在了麦粑上。拉祜族回家途中,因饥饿难忍,便把麦粑吃了,所以一直没有文字,凡事都只能记在心中。

语言学的研究在少数民族中也颇有成就。隋代鲜卑人陆法言在研究分析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成《切韵》,统一了我国南北方面语言的声韵,对研究上古语音尤为珍贵。公元11世纪,维吾尔族突厥语言学家、辞典学家马赫穆德·喀什葛尔,用阿拉伯文编纂了不朽巨著——《突厥语大词典》,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有关说突厥语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状况、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世界语言学史上一部罕见的著作。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从文字的初创到发展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体系,有一段极为漫长的创造、整理、确认和通行的阶段。从我们现已掌握的最早文字资料——殷商文字看,大概正属于这一阶段末期,即殷商文字正是汉字符号体系的创造臻于完成阶段。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演变到后代的楷书字,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而其结构体态演变的最后一个大的转折点,是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开始的,这次演变是一个“分水岭”。所谓“分水岭”,即秦隶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秦隶以后的文字统称今文字。

古文字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的主要代表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又叫“卜辞”,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因其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周代的文字,这类文字铸刻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

甲骨文的图形性很强,象形、会意字比例很高,笔画线条细瘦,字形大小参差不齐,金文的笔画则丰满粗壮,形体比甲骨文匀称、形声字也增多了。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字形,比大篆更为匀称整齐,更加简化和定型。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对长期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做到了字有定形,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到汉代已不常用,但两千年来印章还常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隶书以前的古文字都以曲线构形,象形、表意作用突出,但书写繁难。隶书将曲线改为方折的笔画,将长圆字形变为方扁,并进一步简化了符号。如“鸟”的两足、“马”的腿和尾、“鱼”的尾巴、“然”的火苗,都统一为“四点”了。隶书的产生,打破了古汉字象形的传统,奠定了现行汉字的基础,并于汉末进一步发展为楷书,其线条的“波磔”改为平直,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书写更为方便。楷书出现,方块汉字就定型了。

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对大众的适应过程,其方向是朝着简单易写的趋势发展。汉字独特的表意特征,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意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