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出现在秦汉时期,与以上提到的原始宗教相比较,它已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魂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神仙崇拜。道教之所以称“道教”,源于宗仰黄帝、老子之“道”。尊崇黄老的理论与学说,这是道教教义教理的思想基础,也是道教异于传统宗法宗教与儒教、佛教的特点。如果给“道教”下定义,可以这样说:宗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学说及道家“道德”学说为中心,融合我国传统宗教习俗以宣教于世人,向往宇宙和谐、国家太平及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宗教称道教。
道教主要流传于中国内地汉族地区。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道教独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相传五斗米道是由张陵传张衡,再传张鲁,即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此派由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史载张角信仰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传播,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遭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性著作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去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得失、世间臧否,属儒家。《抱朴子》是儒道并举之书。在神仙方药方面,葛洪认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登仙。与葛洪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泉三支经法。这三支经法到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他的改革,“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确实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端,并制定了许多新的科仪,由此“道业大行”。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为官方宗教。
唐宋之后,上述各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篆为主的“正一道”。从信仰特征和思想旨趣说,“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此外,与别派不同的是,“正一道”允许道士结婚。
唐宋之后道教的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与“正一道”相反,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全真道”是宋元时期道教派别中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的影响。进入明清之后,由于多方原因,道教日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虽然源远流长、派别繁多,但其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却有诸多共同之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由被道家奉为经典的《老子》五千文而来。道教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根据《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道教把它衍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三个世纪又进一步衍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灵宝天尊抱坎离匡廊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手持扇,象征“太初”。这样,道教又从信仰“道”进一步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义理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1)宇宙本原问题;(2)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3)僧、道关系问题;(4)形神关系问题;(5)善与恶的道德观念问题;(6)因果报应问题;(7)仙境与阴曹地府问题;(8)神仙灵验问题。道教运用文字、艺术的各种手段论证基本信仰的真理性和崇高性,并以“得道成仙”为最终目标。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2]亦即道之在我之谓“德”,“德”者得道也。这显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教认为,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认为,神仙不但灵魂常在,而且肉体永生。由此可见,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家的一个基本教义。
追求目标一致,但追求手段却是各有不同。概而言之,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达到长生目的;而符篆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篆咒语、科仪斋醮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至于具体的修行方法,道教有一系列的道功、道术。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神丹、药饵服食、符篆斋醮等等。
从思想内容和信仰体系看,构成道教教义的三大类别分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神仙信仰与方术、符篆斋醮,都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文化有几点基本特征:(1)它是产生、流传于中华本土的民族宗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2)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炼养成仙之法。(3)重视现实、重视生命价值。(4)促进古代科技的发展。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首推与古代科技最为密切。这一现象十分有趣。本来,宗教以信仰为依据,科学以理性为基础,从思维方式和思想理论说,二者应是相互对立的。但中国古代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如化学、医学)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
先看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葛洪《抱朴子》中有《金丹》、《至理》、《仙药》、《黄白》等篇,言炼丹事,记述了一般无机物的化学变化及制作黄金和白银的各种方法。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再看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家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道家重生,很早便致力于祛病延年、发展医药学。汉顺帝时的《太平经》已运用阴阳五行说阐述经络学说及人体生理与病理的状况,记述了医药与针灸治疗的效应。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详细记述了灵芝、五玉、云母、雄黄、珍珠、巨胜等“仙药”,据说服之则可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仙不死。他还著《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药书,记述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中关于天花的记载比西方医学家认为最早的阿拉伯医生雷撒斯的记载,要早500年。他还最早记载了肺结核、麻风病、沙虱热、狂犬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19世纪法国巴斯德才发现狂犬脑有抗狂犬病物质)。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史称他尤善“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他所著《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对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重大贡献。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也是当时名医,著有《千金要方》,此书是我国最早一部临床实用医学百科全书,他的著作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历代道教名医甚多,保存于《道藏》的医药典籍十分丰富。
道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仅就小说而言,从六朝至宋明,许多作品都深受道教的影响。如六朝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其中不少作品是专为道教而作的,如《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洞冥记》。有些作品则与道教的思想内容关系十分密切,如《搜神记》、《后搜神记》等。六朝以来,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传奇、小说代代有其书,如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汇编成书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四游记》[3]及《封神演义》等等。中国古代诗歌也多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如汉代之后出现了许多游仙诗。至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号谪仙人,写了很多与道教有关的诗作,且信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其后的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不少诗作,也颇受道教的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远,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这种信仰的源头也许是出自原始宗教的地神崇拜,但后来都成为道教的底层神灵。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祭拜也颇殷勤。在一些较边远的地区,至今有些家庭的灶台上还贴着诸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旨在请求灶神为一家人祈福保平安。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春节是中国人最盛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礼,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特点。节日到来之前,很多人就忙于贴门神、灶马,画桃符、钟馗、迎赵公元帅,十分热闹。此种民俗,自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的门神、灶马、桃符、钟馗等,均出自道教。
鉴于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少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底之所在。鲁迅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4]“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5]许地山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从我国人日常生活底习惯和宗教信仰看来,道底成份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理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