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族称族源
一、族称
高山族是台湾历史上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高山族称谓存在着分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三国时,泛称高山族为“夷”“山夷”“夷州人”“夷州民”[1]等。隋唐时称高山族为“流求人”[2]或同音异写为“留仇”[3]。宋元时,称高山族为“琉球”[4]“幽求”[5]“瑠求[6]“流求”或“毗舍邪”[7]人。明代多称为“流求人”“琉球人”[8]“东番夷人”[9]“淡水夷”[10]“土番”“土民”[11]等。清代高山族被称为“番族”,又依分布地域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归化程度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根据分布地,又有“傀儡番”“高山番”“平埔番”“凤山番”“诸罗番”[12]等称呼。
1590年,一艘葡萄牙商船经过台湾海峡时,见台湾岛上林木葱郁,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不禁惊呼:“ILha-Formosa!”意即“美丽之岛”,后来西方人因此惯称台湾岛上土著居民为“福摩萨人”或“福摩萨土著”。荷兰侵占台湾的38年中,西方殖民者称平埔人为“台湾的土著”。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间,将高山族称为“蕃族”“高砂族”[13],还把高山族分为“熟蕃”“生蕃”“山蕃”“高山蕃”“平地蕃”和“平埔蕃”等,并在“高山蕃”与“平埔蕃”中又划分若干族称。1945年国民党收复台湾后,台湾当局沿称平埔、泰雅尔(即泰雅)、阿美、赛斯特(即赛夏)、布嫩(即布农)、派宛(即排湾)、朱欧(曹,即邹)、雅美等。祖国大陆的出版物开始将他们总称为“高山族”,这个名称在1953年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光复初期,台湾当局也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族称,后来又改称居住在30个山地乡者为“山地同胞”,称居住在山地乡以外者为“平地山胞”。继而又出现了“山胞”“先住民”“原住民”“土著民”“南岛民族”等称呼。以上称呼都不是高山族自己的称呼,他们内部有他们各自的称呼。虽然各族叫法都不一样,但大概都是指“人”或“我们这群人”之意。
如阿美人自称“邦扎”(Pangcah),是“人”或“同族人”的意思。现所用“阿美”一名,源自阿美语(意为“北方”),系他称,是居住在其南部的卑南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居住在北方的人”;历史文献上还有“阿眉”“阿眉斯”“阿美斯”等译名,目前通用“阿美”一名。泰雅人自称“Tayal”“Tajal”“Atayjal”或“Atayal”,意思是“人”“真人”“同族人”。赛夏人自称“Saisiyat”,意思是“我们这群人”,史料上还用过“狮设”“赛夏特”与“赛萨特”等记音译名。布农自称“Bunun”,意思是“人”。鲁凯自称“Rukai”,意思是“寒冷高山上原始住民”。邹人在1998年之前称“曹”人,自称“Tsou”,泛指“人”“人类”,或指“活着的人”。内部自称时,邹人并不单称“邹”,而是称“Couadoana”,意思是“我们这一群人”,表示区别于异族人。邵人自称“Thao”,意为“人”。太鲁阁人原为赛德克人中的东赛德克群中的“Truku”人;赛德克人自称“Sajeq”,意为“人”。
又如“卑南”又作“漂马”“彪马”“比悠马”,一说来自“Puyma”,为自称,系地名;一说来自“巴那巴那杨”(Panapanayan),指其发祥地;也有人认为“卑南”乃他称,系指阿美人称他们为“客人”或排湾人称他们为“他族人”之意。“雅美”一名最早见于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研究著作,据说源自巴丹人对居住在其北面的雅美人的称呼,“Yami”是达悟语,意为“北方”。但据其自述,自称是“达悟”(Tao或Tau),意为“人”。1998年起,出版物多改称他们为“达悟”,但官方文件仍以“雅美”为名,故本文袭用“雅美”。排湾的“Paiwan”一词,指其祖先发祥的圣地之名,据说该地在北大武山的某个高处,排湾人就是从这里扩散到台湾各地的,“排湾”后来逐渐演变为族名。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争取土地资源权、参政议政权及其他各种权利,高山族各族群联合起来,于1984年成立“台湾原住民族权利促进会”,以“台湾原住民族”的名义,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等。此后,“原住民族”这一称呼被广泛使用,成为高山族的统称,并得到台湾当局的承认。早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阿美(Amis)、泰雅(Atayal)、布农(Bunun)、排湾(Paiwan)、卑南(Puyuma)、鲁凯(Rukai)、赛夏(Saisiyat)、邹(Tsou)、雅美(Yami)等“九族”为高山族,1994年后改称“原住民族”。其后又有邵(Thao)于2001年成为第十族,噶玛兰(Kavalan)于2002年成为第十一族,太鲁阁(Truku)于2004年1月14日成为第十二族,撒奇莱雅(Sakizaya)于2007年1月17日成为第十三族,赛德克(Sediq)于2008年4月23日成为第十四族。截至2008年8月,已取得“台湾原住民族”身份的族群即包括上述14个族群。
另外,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以及西部、南部的沿海平原、盆地地区,历史上曾是与高山族同属南岛语系的十几个族群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后因汉化而导致民族语言与文化消失,他们被合称为“平埔族”。包括猴猴(Qauqaut)、凯达格兰(Ketangalan)、雷朗(Luilang)、马卡道(Makatao)、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巴则海(Pazeh)、巴布萨(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人以及现在被承认“台湾原住民族”身份的邵、噶玛兰人。
二、族源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学术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定论。综观历来各种看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山族是大陆百越民族中闽越人的一部分。它主要根据考古发掘出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绳纹陶、网纹陶、黑陶、彩陶等原始文物判断其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同属一个类型,以及在文身、拔齿、口簧琴、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崖葬等文化特征上与古越人相似,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自大陆古越人的一支。此说被称为“西来说”,又称“大陆说”,持此说者有林惠祥、凌纯声等学者。1980年第12期《历史教学》载《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词条“高山族”说“高山族是百越的一支”“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实际上也是持“西来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山族特别是平埔人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此说主要根据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有此主张,故又被称为“南来说”。持此说者多为西方历史、语言学家,如泰勒、因波特·赫特、黎斯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高山族的民族来源是多源的,主要是源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闽越,在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融合进了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婆罗洲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移民,他们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今天的高山族。此说被称为“多源说”。
持多源说的学者主要根据近年来考古学的发现和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综合考量,认为高山族各族群中,有的是当地的土著民族,有的是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漂流迁徙而来的。其中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尤其与“闽越”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连横指出:“以今石器考之,远在5000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翦伯赞认为台湾的番族,是“百越之族的支裔”。林惠祥也说:“台湾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便应是(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的一支。”更有人从高山族断发文身、龙蛇图腾崇拜、巢居到楼居、婚姻、凿齿、猎首、丧葬、乐器、贯耳、墨齿、女劳男逸等与古越人相似的文化特征上作比较来说明高山族主要来源于古越人。
据清代文献记载,高山族中混有部分宋元时期因战乱迁至台湾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采硫官郁永河《裨海纪游》云:南宋时,“元人灭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为飓风飘至,各择所居,耕凿自赡,远者或不相往来,数世之后,忘其所自,而语之未尝改。”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载:“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男女分(婚)配,故番语处处不同。”连横《台湾通史》观点亦相近:“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这些因战乱避难来到台湾的大陆移民,长期与台湾当地土著居民生活在一起,有的逐渐融合为高山族。如卑南社土目文结的祖先是早时从大陆避难而来的汉族,逐渐“据地为长”。此外,据《诸罗县志》载,彰化县南社、猫儿干社的高山族是从福建兴化府迁来的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妇女相婚配的后裔,“今其子孙婚配,皆由其父母主婚,不与别番同”。“猫儿干社番,有说兴化话者,想系兴化人入社所传”。更有咸丰年间的泉州人郑勒先至埔里社与当地平埔人互市,后“从番俗,改姓名”融入高山族的记载。
有的学者根据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习俗的对比,认为高山族中的阿美人、排湾人有可能是从菲律宾群岛迁移来台的。宋家泰在其著《台湾地理》中指出,阿美、排湾人“有谓其系来自南方诸岛如菲律宾群岛及马来群岛者,亦有称其中一部分则来自加罗林群岛者。据谓阿米族(注:即阿美人)与菲律宾群岛上之Negrito族有渊源关系,此系就其所用烟管及吸烟习惯而言者,但亦有称其体质与风俗与加罗林群岛上居民相似,且有文化遗迹可资佐证。再有称其系来自马来半岛者”。另外,“培旺族(注:即排湾人)其来源有称系来自菲岛者,亦有称来自马来半岛者”。
另有文献与口碑传说平埔人与部分高山族如阿美、卑南、雅美人来自海外小琉球岛或火烧岛,特别是雅美人口碑叙述祖先来自菲律宾群岛的迁徙线索尤为清晰。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卷五的《番俗六考》中记载,西拉雅人“新港、萧垅、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后迁于此”。分布在嘉义与台南之间的平埔人相传是从火烧岛移来的。宜兰与苏澳、台北与淡水之间的平埔人相传也是从火烧岛移来的。阿美、卑南人也多有祖先来自火烧岛的口碑传说。在大港湖溪至奇美社的阿美人中有个古老的部落名叫“namajasan”,相传就是因来自火烧岛(Namajasan)而得名;马兰社阿美人称火烧岛为“sanajasaj”,卑南人也把火烧岛叫做“sanasan”。学者认为火烧岛有可能是这些族群的祖先从海上迁徙进入台湾前的最后一站。
兰屿岛上的雅美人自称是从菲律宾北部某小岛迁来的。匈牙利学者BenedekDezso把雅美人的神话、信仰、禁忌与菲律宾群岛的巴丹(Batanes)岛特别是Ivatan人作比较后发现,巴丹群岛人与雅美人应当有共同的来源。雅美人近年来仍与巴丹群岛居民交流往来。从人种学、语言学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观察,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很高,说明他们很可能有共同的族源。另外,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台湾东海岸诸遗址出土的红陶器与某种玻璃制手镯,以及阿美人、卑南人的倒钩矛,都可能来自菲律宾,特别是台湾东海岸掘得的金制品,明显地表示其受菲律宾金文化的影响。此外,俄罗斯学者李福清通过比较高山族与南岛文化圈民族的神话、传说,认为台湾高山族属南岛(Austronesian)语系民族。
台湾学者的研究观点认为,高山族大概有几个来源:一是亚洲大陆,二是菲律宾,三是南洋群岛。许木柱等学者认为,高山族的族源应是多源的,其中阿美、巴则海与卑南人形成一群,他们与菲律宾的Manoboro族有关系。排湾和鲁凯人有相似因素,但这两族与菲律宾的Tagmanua和Budkinon族有较密切的关系。邹人与布农人应与菲律宾Subanun族有关,然而Subanun族本身与菲律宾的Badjaos、马来西亚及Trobriand岛上的Jakun族有密切关系。泰雅、邵、赛夏人完全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来源于亚洲大陆。这个观点与传统研究成果较不同,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高山族族源的发端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各个文化遗址的主人,他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与自主性,这批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时间早,人数较多,次数不少,是构成高山族的主要民族成分。他们与后来各个不同时期来自琉球、菲律宾诸群岛等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密切交流、相互影响融合,逐渐形成今天所说的高山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