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从彭阳县红河村的实践看发展设施农业
□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我一年外出打工的收入,不如我媳妇经营4个棚的收入。明年我在家经营设施蔬菜,再搭建10个小拱棚。”这是来自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村民王仁今年种植蔬菜大棚收获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全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局部地区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专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出现了蔬菜卖难、价格低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段时间,在我区设施农业如何发展,是否有必要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和话题。在干旱缺水、自然条件较差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是否适合发展设施农业?更成为山区干部群众争论的焦点。
为什么能从山区的老百姓口中听到愿意发展设施农业的真实声音?为什么能在南部山区县(区)探索出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学习和总结彭阳县红河村设施农业发展的“红河模式”。
合理布局,规模化种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红河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本着“依水而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示范带动”的基本思路,依据当地气候特点、水源情况和地理条件,今年共种植设施瓜菜26000亩。其中,西瓜2300亩,辣椒蔬菜19054亩,发展小拱棚6600栋3960亩,日光温棚343栋686亩。规划建设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1个,总面积1367亩,目前已种植发展到1165亩,园区内拥有10栋以上小拱棚的农户有128户,20栋以上小拱棚的农户有23户,最多的达到25栋,最少的也有2栋,从品种引进、育苗和种植农户的培训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迈出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大面积发展设施农业的第一步。
科技支撑,系列化服务。红河乡在大面积规划发展设施农业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服务问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加大培训力度,召集农民外出参观“取经”,按照“教一样会一样,学一样精一样”的思路,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拱棚内手把手地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明白人”传授种植技艺,再通过一带十、十带百的方式,使所有农户都成为拱棚辣椒的种植能手,真正做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良种良法直接到户、到村,有效提高了拱棚辣椒的产量和质量,一亩拱棚年均产辣椒4500公斤至6000公斤,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多年来,红河村农民一直种植的“牛角王”辣椒,产量低,品质差,市场比较价格低,经济效益不高。今年,他们引进推广种植了“亨椒1号”新品种,与“牛角王”相比,果型大、肉质厚、色泽亮、口感好、耐运输、产量高,每栋移动棚也就三分地,平均产量为1500公斤至2000公斤,比原来每栋增产500公斤左右。针对过去因种植品种杂、技术服务不到位、产品质量差、市场价格低的问题,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由生产多个蔬菜品种改为专门生产优质辣椒一个品种,严把产品质量关、信誉关,着力打造“红河辣椒”品牌。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技术规程,建立完善生产监测体系,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信息服务的“五统一”要求,力求生产绿色食品,提高蔬菜品质。
建立平台,销售网络化。为了做好辣椒的销售服务工作,在乡镇设立辣椒营销办公室,组织辣椒营销经纪人和种植大户成立红河乡辣椒产业合作社,形成农业技术干部、辣椒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农民群众“四位一体”的销售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按照“培育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专业协会”的原则,建立信息互助机制、便民收购机制、诚信服务机制,建立蔬菜运储机制、激励促销机制,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市场,推销产品,开辟销售渠道,形成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往年因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民种植的设施蔬菜滞销,给农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切实扭转“卖难”现象,保证“红河辣椒”能产得出、卖得出,并卖个好价钱。
加强党建,发挥先进性。为了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红河村党支部根据本村每个党员的特长,围绕设施辣椒主导产业,以产业链为依托,分别成立了种植、运输、技术服务三个党小组,各组长均由“能人党员”担任。种植党小组负责在发动群众、转变农户观念、消除群众发展设施辣椒的顾虑等方面发挥作用。运输党小组组长是贩运大户,负责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本村农户种植的蔬菜、辣椒销往外地市场。技术组党小组组长都是本村种植蔬菜的“土专家”“田秀才”,在自己不断熟练掌握辣椒栽培技术的同时,负责手把手教会其他不会种植的农民。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三个党小组立下了“汗马功劳”,真正地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强力推动,发展效果好。在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期,部分农民的抵触情绪也很大,经过县、乡、村三级的广泛宣传,干部苦帮实干的工作精神,着实感动了农民。群众的态度由抵触到观望,变为自己建棚、自己种植,走过了由反对阻挡、积极参与到直接受益过程的转变。针对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资金困难的情况,乡政府采取整合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信社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挖掘当地民间资金入股等方法,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保证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这一切都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政府的强力推动,群众的积极配合,设施农业根本发展不起来,更难形成规模优势和实现经济收益。
从调查情况看,在红河村设施农业示范园内,经营一个占地0.7亩的日光温室,年产值为2万多元,相当于种植46亩水地小麦的收入、40亩水地地膜玉米的收入;经营一个占地0.3亩的小拱棚年收入1200元,种植1亩拱棚辣椒的年平均收入4000元,相当于种植12亩冬小麦的纯收入,相当于种植4亩大田西瓜等果菜的纯收入。尽管今年下半年以来,辣椒的市场行情较往年相比波动较大,销售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红河村采取引进优良的辣椒品种,产量增加,生长销售期延长,统一种植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地域品牌,极大地提高了辣椒的市场竞争力,单位产值基本与去年持平,经营设施辣椒的农户户均纯收入仍达到6000元,最高的达到3万元,最少的2400元,所以设施农业发展没有受到太大的市场冲击。许多群众从发展设施辣椒中尝到了甜头,收入大幅增加,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去年只种了1~2个拱棚的,今年自发建了十几个拱棚,明年打算还要扩大建棚的规模。从红河村发展设施农业的两年来看,2007年红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比2006年增长8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8.96%,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1.9%。今年预计达到3900元,比2007年净增长750元,发展设施农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收入总水平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红河村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人均纯收入由2000元猛增到近4000元,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历史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原载2008年12月3日《宁夏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