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国:文物的守护者
□记者 刘国龙
时光的镜头正向那张脸缓缓推近,所有的呼吸都将暂停,手握毛刷,目光低垂,表情凝重,一块块片石,在他温热的手里翻转,滚烫的血液在跃动。一大发现将证明朝那湫渊为秦始皇祭祀之处,一个事实确定了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的家在彭阳。而这背后的推手就是彭阳县文管所所长杨宁国。
杨宁国1991年被县文管所(原县文物站)招聘录用。青春做伴的他,与时任县文物站站长台维斌身背干粮,脚踏自行车,足迹遍布彭阳县的山川野地,塬坡沟壑。1992年,乐于求知的他,参加了成人高考,进入复旦大学文博系读书。春秋越过,寒暑度了,一个赤忱之子还乡而来,把热血洒在旱塬的文物工作上。
1995年7月,彭阳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由于地势低凹,文物库房大量进水。危急时刻,杨宁国带头钻进即将坍塌的库房,清除积水,抢救文物,一连几天都没有合眼。等到积水排尽,文物安排妥当,他才放心地回了一趟家。
1999年6月,群众举报在交岔乡庙庄村推地压坝时,推出古钱币等一批文物,已被当地农民哄抢一空。刚刚下班回家的杨宁国,饭也顾不上吃就立即带人赶了70多公里山路,来到交岔乡庙庄村。在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下,他们连夜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宣讲政策法规,说服教育群众。第二天上午,出土的563件文物全部依法追回。一起重大文物流失事件被有效制止的消息,一时在全县传为美谈。
为了给文物找个“家”,杨宁国克服条件限制,大力推行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化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文保制度,还带领同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户五级文物保护网络,对14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分类认证和分级管理。主持完成了对馆藏文物的初步鉴定、分类登记和建档立卡。
同时,他先后撰写了《宁夏彭阳草庙张街春秋战国墓地》等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论文50余篇,并策划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彭阳文物》和《历史物证》等。此时的杨宁国,从幕后走到台前,鲜花和镁光灯从四面投射而来,接踵而来的荣誉、称号一次次肯定着他为文物工作做出的贡献,而这个目光如炬、衣服上总沾着点土的中年男人,始终将头低下来,像个腼腆的孩子。但他内心却通明透亮,这些与文物事业有关的线索和时光,注定要他守护文物一生。
(原载2009年12月27日《固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