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雄伟的圣寺外景
(一)
11月5日凌晨,朦胧中听到有轻微的动静。抬手看看表,才2点多钟;再看看同室的人,有的床铺已空。原来,隔壁的人已经起来,轻手轻脚地叫醒同伴前往圣寺去了。
先知清真寺,在朝觐人员的心目中究竟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用简单的几句话还真是难以表达清楚。
此时,我感觉太困了,又小睡一会儿,于3点半同几位多斯弟一起前往圣寺。
夜幕中,连同伴的面容也看不清,但通往圣寺的大街上早已是人潮涌动,不同肤色的人们向着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行进。这就是圣地的魅力所在,这种景象在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个季节,圣寺于凌晨4点20分做夜间拜,一小时后做晨礼。这种固定功课,随日月的交替与朝代的更迭,祖辈传给父辈,父辈传给儿辈,儿辈传给孙辈,一代一代地接力,一千多年来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却把伊斯兰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这日复一日的功课中,精神得到了慰藉,美德得到了固化,灵魂得到了升华。
晨礼下来,我们再次到先知陵前向穆圣(祈主福安之)道色俩目。我们在麦地那总共停留5天,而掐头去尾只剩三个整天。我暗中举意,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印沙安拉,我每天至少要来看望先知一次。
从先知陵寝出来,我与大家分手,他们回去吃早饭,然后休息一下,把前两天的觉给补回来。而我要进行一项预定的计划:沿着圣寺广场外围走上一周,全方位观察圣寺的雄伟建筑,用心来体会先知当年的奋斗轨迹与心路历程。
先知给我们留下了伊斯兰的美德、功修及生活方式,这是伊斯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伊斯兰教能够流传千古的不二法宝。然而,经过一千多年的变迁,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虽保留了这些固定的形式,而对这种特殊形式背后的、更为重要的内在潜质研究得少,体现在行动中的则更少。如果通过认真的观察与体验,能够把这些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重新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伊斯兰文化的特有魅力,或许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几位多斯弟提出要留下来陪我,我极力地劝他们回去,这两天大家都太累了。与同伴告别后,我沿着圣寺的广场开始漫步。
远远望去,圣寺呈巨大的立方形,独具阿拉伯风格的宣礼塔高入云霄,圣寺外观堂皇富丽、高大雄伟。全寺面积达9.8万平方米,四周的广场面积为23.5万平方米。宽敞的大殿与四周的广场,能同时容纳百万人礼拜,特别是在斋月和朝觐期间,圣寺的功能几乎发挥到了极致。
从圣寺向南,顺着广场走到尽头,是长长的两层楼的商场。然后回过头来向北望去,整个圣寺的南部全景就可尽收眼底。
圣寺的高大建筑,在广场洁白的大理石与远方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威严与雄伟。在圣寺南部横面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凸出的大约南北40多米、东西200多米(目测)的大殿,正中坐落着一道宽敞的大门,这是伊玛目进入大殿的通道(也是抬埋体出入的通道),从这扇门进去就是伊玛目领拜的位置。在门前这片宽阔的广场上是不允许在正时做集体礼拜的,因为这个位置处在伊玛目的前方。
在凸出部分朝西的大门,就是和平门,这是通向圣陵的通道;在朝东的大门,是圣陵的出口。在东南角和西南角,两座独具阿拉伯风格的宣礼塔直达云霄。在东南角宣礼塔的斜后方,坐落着令人瞩目的绿色穹顶,其下方就是先知的陵寝。在先知陵寝的北侧,安葬着第一任和第二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这个位置,就是当年先知的家之所在地,先知和他的家眷在麦地那的十年中,就居住在这个与圣寺只有一墙之隔的地方。
先知在麦加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最后在惨遭暗算、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他的挚友艾布·伯克尔的陪同下,经过艰苦跋涉,于公元622年9月22日来到了麦地那,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倍受欺辱的窘境,开始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传教生涯。此年被称为迁徙之年,标志着伊斯兰纪元的开始,是伊斯兰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先知的莅临给这个偏离麦加400多公里的地方带来了繁荣与吉庆,这座原名为叶斯里布的城市,从此更名为“麦地那·奈比宜”,即“先知之城”。
当年,先知的到来,受到了麦地那人的隆重欢迎。许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房子献出来,供先知居住,但均被先知婉言谢绝。按照先知的人品,绝不会给任何一位百姓增添麻烦。
先知决定白手起家、新建家园,而选址就成了难题。先知采纳了众人的建议,放开他的骆驼任其漫游,骆驼停下的位置,就是先知的新家所在地。骆驼在前面走,人们在后面跟,当骆驼走到一片空地时,停下脚步卧了下来。顿时,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庆贺先知新家选址的成功。
人们开始丈量地界,确定方位;搬来石料,夯牢地基;拓制土坯,精心砌墙;运来木料,立柱做檩;搭上树枝,用于遮阳。这个极其简易的、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庭院,起名为先知清真寺(简称先知寺、圣寺,这是先知到麦地那后亲手建造的第二座清真寺)。在清真寺东隔壁,又建了一个跨院,这就是先知的新家。
在圣寺建设过程中,穆圣(祈主福安之)亲自奠基、搬石砌坯,与迁士(穆哈吉勒)和辅士(安萨尔)一起共同建造真主的朝房。“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先知在用自己的汗水实践着这一誓言。
先知亲手建造清真寺的这一壮举,不仅开创了穆斯林成哲玛提(集体礼拜)的先河,更为穆斯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千百年来,穆斯林均仿效先知的逊奈(圣行),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清真寺建到哪里,然后“依寺而居”,逐渐形成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穆斯林聚居社区。先知创立的以清真寺为纽带维系穆斯林宗教感情的这一模式,被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穆斯林所继承,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在1400年后的今天,穆斯林遍布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建有了清真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了赞主赞圣的声音。这是伊斯兰文化传播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防止出现断代的保障措施。
网友评论
1617150074:你的朝觐感受颇深,信仰升华、焕发青春,这是安拉给你的特恩,是穆斯林的幸事,我们都应该感赞真主。
穆民-欧:斋月吉庆!您一定要多注意身体,托靠真主,我们还等着您的“心路”呐。
冬不拉:关键是观念问题,只有观念改变了,一切则随之而变。
沙漠里的水:是啊,观念一变天地宽。然而,这是最困难的事情,需要大家的充分理解和共同努力。
问路人:您的《朝觐心路》阅读人次已快20万了,创了中穆网之最,值得祝贺!
沙漠里的水:感谢阿訇的鼓励。只有勤奋,才有收获。
Liyy:色兰!非常想念团长。看了您的文章使我思绪万千,很多人在这方面都留有遗憾,太缺少这方面知识了。加强学习,配备懂教门的带队干部太重要了,应向国家朝觐团提出这个建议。
沙漠里的水:回色俩目!我同样想念咱们的哈吉们。你说得对,要积极反映,但主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学习,即便在走散的情况下也可以单独完成功课,这是基本要求。
(二)
顺着广场向西前行,然后转向北面,就可看到圣寺的西部全景。圣寺高大的外墙通体粘贴着白色的花岗岩,窗户的两边立柱均用红色花岗岩装饰,而墙壁的底部则使用暗粉色的花岗岩构筑底线,整体望去,显得豪华而庄重。
宽阔的环寺广场灯柱如林,高低排列有序。每逢夜晚,华灯齐放,整个广场如同白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灯柱的奇特设计,既美观大方,又一物多用。灯柱顶端是花色各异的巨型伞,早晨打开,为人们遮阳挡雨;晚上收起,在灯光的照射下又成为灯柱的华丽装饰。
☆ 灯柱顶端的巨伞打开时的一个瞬间
圣寺西部的广场,是四周最为宽阔的地域,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铺就而成,与圣寺墙壁的花岗岩相辉映,更衬托出圣寺的典雅与古朴。
这种白色的大理石具有天然的消热性能,即使在太阳的暴晒下,也能消解掉大部分的高温,是理想的露天装饰材料。这种特殊材料的选择,为礼拜人员提供了极大方便。否则,晌礼时人们只能站在高达摄氏50多度的地面上做礼拜。
现在圣寺的豪华,与先知时期的简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知刚到麦地那建造圣寺时,房顶由树枝搭建而成,地面用沙土与石块整平,然后铺上草席,便在这里做礼拜。即便如此简陋的敬拜真主的场所,也使穆斯林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窘境。
圣寺的落成,是穆斯林摆脱困境、走向昌盛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伊斯兰教进入一个全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先知所追求的,不是设施的豪华与生活的安逸,而是竭尽全力完成真主所赋予的使命,规劝人们信仰独一的真主。
圣寺落成伊始,百业待兴,就人们的信仰而言,这里的许多人仍坚信着祖宗遗留下来的且长期坚持的多神崇拜,圣寺里只有迁士和少量的辅士来做礼拜。没有什么事情比改变人们的信仰更加困难了,在这里,先知和众弟子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未知区域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去尝试、去革新。
最初时期,先知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传达真主的启示、宣扬认主独一的信仰上,这既是先知的使命,更是先知为之奋斗一生的宏伟目标。先知依靠从麦加随来的迁士和已经归信伊斯兰教的麦地那的辅士作为中坚力量,以清真寺为核心逐渐向外传播,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归信独一的真主。为了召唤更多的人前来履行拜功,先知采纳了大家的建议,确定礼拜前高念宣礼词。从此,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五个时候,“真主至大,真主至大,真主至大,真主至大!我作证,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者;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快来礼拜,快来礼拜;快来成功,快来成功!真主至大,真主至大!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者”的宣礼声响彻整个麦地那上空。
从此,伊斯兰教的教义在麦地那得到了传播,清真寺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先知在麦地那开创的“依寺传播”的模式,为伊斯兰教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式。先知的这种方式看似简单,但在伊斯兰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穆斯林的实际生活中广为流传、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无论走到哪里,均“依寺而居”,聘请德高望重的伊玛目主持教务,而后“依寺传播”,向穆斯林大众宣传经典教义。一个清真寺就是一个平台,一位伊玛目就是一面旗帜,始终联络着穆斯林的感情,维系着伊斯兰教的发展。
网友评论
豆腐渣:“一个清真寺就是一个平台,一位伊玛目就是一面旗帜”。写得好!我给海兄再加一句:“每一位伊玛目都是一面镜子,每一个穆斯林都是伊斯兰文化的践行者。”
liyy:我认真重读了一遍。在这个平台上,能与你们同行感到很荣幸。希望你们常回头看一下,带一下走得慢的同路人。祈求真主,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融进前行的队伍。如果真主意欲的话,我会再去一次,祈求真主襄助我功课完美、减少遗憾。阿米乃!
沙漠里的水:李哈吉啊,这次你与母亲在朝觐过程中做得已经非常好了,真的。你写的日志我全看了,感受很深。不过,看了你的跟帖我感到有愧,在几百人的团队中,我们实在不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在每个分团中,至少有一个内行的带队干部非常重要,这是带领大家做好功课的前提和保证,相信在今后的朝觐工作中会有许多改进,真主一定会襄助的。向令堂她老人家代致色俩目!
豆腐渣:我的印象中麦地那和麦加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麦地那人更温文尔雅,可能与当地居民多是知识分子有关吧。
沙漠里的水:豆版说的极是,麦地那人自被称为辅士至今,伊斯兰美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麦地那人可称为是优秀穆斯林的代表。
(三)
顺着广场向北前行,然后右转,就来到了圣寺的北广场,这是圣寺的正门。圣寺北面正中间宽敞的大门,就是光荣门(麦吉德)。光荣门由并列的五个大门组成,每道门均为双开门,每扇门均由一吨多重的高档柚木制成。据介绍,圣寺的大门是在西班牙定制的,全部采用传统的工艺扣制而成,拒绝使用螺钉和黏合剂,防止在风雨的侵蚀下出现变形。每扇大门上均镶有金灿灿的经文图饰,这些铜制饰品均在法国制成后,再镀上一层金,金光闪闪,光彩照人。这种精心挑选的材质,再配以精湛的工艺,更彰显出圣寺的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巍峨挺拔的宣礼尖塔高耸入云,数十个高音喇叭安装各层,按时响起的宣礼声悠扬高亢,响彻数里。现在的圣寺共建有10座宣礼塔,仅北面就有4座,分别立于光荣门的左右和东西两角,充分显示了正门的豪华和气派。圣寺在最近一次扩建时,除保留了原寺的4座32米高的宣礼塔外,又新建了6座高达104米的巨塔。每个塔尖上都安放一个高达7米、重达5吨的铜制月牙,并全部经过特殊处理,即使在风吹、雨淋、日晒的侵蚀下,也能始终保持其原有本色,使伊斯兰新月的标志永放光彩。
圣寺的建造,既体现了现代的建筑艺术,又体现了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可谓是传统与现代、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先知时期的圣寺,尽管硬件设施极其简易,但先知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的整体素养。为了纯正迁士和辅士们的信仰,具备完美品质,提高宣教能力,先知常常组织大家在清真寺里学习,赋予了清真寺礼拜及兼做学校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清真寺的特殊作用。每日拜后,先知亲自给信士们讲授《古兰经》知识,以《古兰经》的教诲统领信士们的思想。那时,学习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简陋,令今日的我们难以想象。就学习资料而言,除《古兰经》外,还没有像圣训和教法等任何辅助资料可供信士们参考,就连《古兰经》也只有麦加章(麦地那章才刚刚开始降示),并且那时的《古兰经》更没有编辑成册,还只是深深地留在先知和信士们的记忆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知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教授和鼓励信士们学习《古兰经》,从而逐渐使“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职”、“学习从摇篮到坟墓”、“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号召深入人心。
此时的先知清真寺,既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学习的场所。在阿拉伯语中,“麦斯吉德”既指敬拜真主的处所(清真寺),同时又有大学的含义。在清真寺里组织穆斯林学习,是先知给我们留下的逊奈,也是先知在建寺之初就赋予清真寺所固有的职能。
在圣寺里,“先知给信士背诵《古兰经》,信士给先知背诵《古兰经》”的学习氛围,快速提升了圣门弟子的整体水平,为伊斯兰教培养了大批顶级人才。先知的这一举措,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光明之路,为伊斯兰教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从麦加来的迁士们,由于没有自己的住所,只有分散借住于辅士们的家中。这种艰难和困苦,并没有使他们丧失信心,他们反而以此为荣,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因为,他们来到麦地那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协助先知传达真主的启示。这种端庄的举意,必然决定着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他们充分发挥居住分散的优势,组织周围的居民学习真主的启示。据史料记载,当时这种学习的地点星罗棋布,遍及整个麦地那的大街小巷。他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位教师,每一个驻地就是一所学校,把古兰启示在民众中普及开来。
如果说,先知在圣寺所创办的是一所大学的话,那么,圣门弟子们在各自住所周围所开办的就是为数众多的中学和小学。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与教育方式,为伊斯兰教在麦地那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清真寺为平台,辐射周边社区,组织穆斯林学习的“依寺教育”的特殊模式,使穆斯林大众迅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先知给我们留下的最为珍贵的遗产,也是穆斯林社会在上个千年走向世界巅峰的关键所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至理名言在1400年前的先知时代,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实践。
网友评论
豆腐渣:“每扇大门上均镶有金灿灿的经文图饰……”真漂亮!此时我忽然能理解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多次去朝觐,除了源于自身朴素的向往,更重要的是两寺强大的吸引力。
一剑秋:色兰问候!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值得详细品读与思考。在这个焦躁与快餐化的时代,朝觐者多,为朝觐做到真正准备的人少,朝觐后做出总结的人更少。有这样一段圣训:圣门弟子曾问先知:“哪项工作最贵?”先知回答:“知识。”众人连问三次,圣人的答复不变。圣门弟子们说:“安拉的使者啊,我们向您询问工作,您却回答知识。”先知说:“在没有(对这项工作的)知识的情况下,工作岂还有用?”安萨里在《圣学复苏》第一卷卷末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论述。详读之,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我们是去了麦加,但我们是否真的完成了朝觐功课?祈求安拉宽恕我们!
沙漠里的水:回色俩目!阿訇的话语重心长,值得深思。我国的朝觐人员在逐年增加,去年已达1.3万多人。在朝觐过程中,自己的收获究竟有多大,所受教育到底有多深,有待探究。主要是,基本上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过程上,而对每项功课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知之甚少。所以,通过对朝觐过程的具体描写,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是主要目的。
(四)
顺着光荣门继续前行,然后右转向南直走(这是面朝天房的方向),就又来到了圣寺的东南角,此时,我正好沿着圣寺广场转了一周。抬头望去,绿色的穹顶再次呈现在眼前。先知的安息之地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令人难忘。
先知在麦地那初期所开创的局面,是划时代的全新课题,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先知所仰仗的,就是真主在麦加下降的半部《古兰经》。真主的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先知的安息之地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令人难忘
那时先知每走一步,都要根据麦地那的现实情况,进行前无古人的超前思考与谨慎革新。革新有风险,一步走错将全盘皆输,但只要高瞻远瞩、切合实际,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新与旧的较量,更是生与死的博弈。
先知针对当时蒙昧时代人们的部落仇杀、冤冤相报等种种恶习,用伊斯兰美德统领人们思想,用慈爱精神武装人们头脑,从而使当时暴躁、易怒、好斗的阿拉伯人具有了伊斯兰的美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孝敬老人、和睦邻里、接济贫困、怜悯孤儿等蔚然成风,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观念,扭转了社会风气,体现了伊斯兰美德的强大生命力。
先知的这些重要举措,均是在圣寺里向圣门弟子传达的,然后由圣门弟子传播于民众之间。先知充分发挥清真寺的优势,对圣门弟子和穆斯林大众进行敬畏真主、慈爱他人的教育,从而使伊斯兰教敬主爱人的核心思想深入人心。先知时期的清真寺是慈善的象征、美德的象征,更是正义与公正的象征。
众圣门弟子在先知的教导下,均以先知的慈爱精神为榜样,谨遵教诲、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美好行为影响和感化着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集体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把古兰启示和伊斯兰美德挂在口头上而滔滔不绝,最为关键的是,他们严格执行真主的命令和禁止,严格按照先知的教诲和逊奈,把真主的启示落实在行动上,把伊斯兰的美德体现在生活中。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人们体会到了真主启示的完美,体会到了伊斯兰美德的优秀。这一时期,圣门弟子们所承担的不仅是教门的宣教师和心灵的工程师,更是善行的设计师和实践者。在人们的心目中,每个圣门弟子都是一部流动的《古兰经》。伊斯兰以这些圣门弟子为骄傲,穆斯林以这些圣门弟子为自豪。
在先知和圣门弟子的感召下,在伊斯兰美德的影响下,麦地那的普通民众纷纷加入了伊斯兰,迅速成为穆斯林乌玛的中坚力量。先知于622年建寺时,总面积只有805平方米,经过短短7年的不懈努力,到629年,前来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员猛增,为满足日益增加的穆斯林履行拜功的需要,先知就把清真寺的面积扩大到2475平方米。这一历史事实,就是当年先知和圣门弟子为传达真主启示而坚忍不拔、麦地那人成群结队地归信真主并履行拜功的真实写照和最好见证。
红花再鲜艳还需绿叶来衬托,理论再完善还需实践来验证。真主命令的、先知强调的敬主爱人、诚实守信、宽容大度、扬善抑恶、扶危济困、尊重知识、注重学习等伊斯兰的美德,不仅是伊斯兰文明的象征,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将永放光芒。
网友评论
沙漠绿风:“先知使当时暴躁、易怒、好斗的阿拉伯人具有了伊斯兰的美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讲得好,富含哲理,值得深思,祝楼主斋月吉庆!
沙漠里的水:是啊,伊斯兰美德是六大信仰和五大功修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也是穆斯林需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方面。
nulundinihlj:色兰!斋月吉庆。一直看到第164页,不知多少次令我泪流满面,感慨万分。只想在此提个请求,希望分享您目前发表的电子版,我想打印出来给寺里的阿訇,供大家学习。预祝早日成册,愿安拉乎慈悯您和您的家人身心健康,两世吉庆。阿米乃!
沙漠里的水:回色俩目!看后能有所感动的人,首先是本身的感受就深。分享、打印都有口唤,能组织大家学习总是好事,这也是我发此帖的目的。祈求真主的襄助和引领。阿米乃!
Wolonloyjian:“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在多人的默契配合下,就会出现变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是永远不变的定理。在拼搏的过程中,要有人当主角,还要有人当配角,乐于奉献,才能顺利实现目标。只有团结协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非常经典,赞同。
沙漠里的水:是啊,令人激动的是,先知时期就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伊斯兰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