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成果回顾

相关成果回顾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研究的流动穆斯林群体也主要是自愿移民。中国城市环境下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相当大的特殊性。国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重视对流动人口宗教信仰问题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最后是因为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而研究少数民族的学者又大多不重视整体社会问题研究。
相关成果回顾_熟悉的陌生人:大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

三 相关成果回顾

(一)关于流动人口宗教信仰的研究

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关于其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成果非常之少[13],用实证方法研究流动穆斯林宗教信仰问题的成果更少。

西方几乎没有中国式的流动人口,只有所谓的“移民”,西方学术界大多只关注“移民”研究[14]。在移民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移民的社会适应、文化适应、经济适应等。西方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长期重视对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移民”文化整体的研究,并形成了“文化堕距(cultural shock)”“边际人(marginal man)”“人网(net)”“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等理论。移民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被动移民(如工程移民、生态移民、灾害移民等);其二是自愿移民(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移民都是自愿移民)。我们研究的流动穆斯林群体也主要是自愿移民。自愿移民的显著特点是流动者自己决定是否移民、移民到哪里、如何移民、是否定居或回流等。西方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流动者的文化问题,主要是语言、习俗、传统的影响,但是很少独立研究流动人口(移民)的宗教信仰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是,在西方,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定居人口,拥有宗教信仰是普遍现象。他们那里没有中国这样特有的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部分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流动人口长途跋涉来到缺少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并且要长期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互动共存。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所遭遇到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全世界所没有的,具有独特性。西方出现的是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中国出现的可能主要是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有部分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矛盾,甚至部分流动穆斯林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中国城市环境下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相当大的特殊性。

国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重视对流动人口宗教信仰问题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截至2009年底相关研究成果还十分稀少(仅有的几篇文章主要是本课题中期成果)。其原因主要是,大规模有宗教信仰的流动人口迁移到城市是近年来才有的社会现象。大规模的城市化,上千万人口的迁移,特别是2000年以来百万穆斯林人口大迁移,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其次是中国的学术研究者往往不重视跨学科研究,研究宗教信仰的学者不重视流动人口研究,而研究流动人口的学者不重视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中国学术界宗教学者和社会学者具有某种分离的倾向。最后是因为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而研究少数民族的学者又大多不重视整体社会问题研究。事实上研究流动穆斯林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需要具备跨三个学科知识的能力,即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

(二)关于流动少数民族的研究

纵观近5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关于流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理论分析。2008年汤夺先发表的《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一文重点讨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问题,指出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存在问题,并建议积极健全保障措施。[15]李吉和的《近年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综述》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分布、融入和适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16]刘朝晖的《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一文通过对四川6个县12个村生态移民现状的调查,总结并归纳出三种不同的移民模式:下移、杂居和异地安置,并提出民族文化是影响移民模式形成的重要变量的观点。[17]陈晓毅的《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一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描述了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少数民族员工在物质维度、制度维度和精神维度的文化适应状况,提出了适用于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三维分析模式。[18]他在另一篇《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中提出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李林凤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19]汤夺先的《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论析——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认为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以下特点:多来自距离大城市较近的西北民族地区;受城市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较大;宗教型流动人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集中就业;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城市新贫困人口;等等,政府应对这一群体开展服务与管理,以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20]邓行的《试论发展权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提出了流动人口的发展权问题,认为发展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国际国内人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文章对发展权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生存状况,认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前,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一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国家应尽的义务。[21]

2.关于流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实证研究。王汉生、杨圣敏的《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用第一手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研究了北京新疆村的形成及其人口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变迁的内外部原因等。[22]陈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研究了流动少数民族的社会排斥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考。[23]马强的《回族特色人才的迁移就业及城市适应》通过对广州部分回族穆斯林特殊人才——阿拉伯语翻译的职业研究,提出流动回族人口应当重视文化素质,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24]李伟梁和陈云在2006年5月发表了题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一文,提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社会交往、生活服务、就业与创业及民族工作等四个部分组成。提出要从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和发展族群关系网络,建立新型城市民族关系和理顺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建构其社会支持网络,并提出“城市民族工作最主要的不是怎样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而是如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25]。王琛和周大鸣在2004年发表了《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他们指出由于个人条件、进入渠道等的差别,进入都市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社会交往网络,族际交流的内容和深度也有差别。在城市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单位制下,城市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合作有序,以各民族的平等融合为主流。在城市民族融合过程中,风俗习惯、民族性格、语言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仍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因素。[26]汤夺先的《论城市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城市回族为例》提出了影响兰州市回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对其居住格局现状进行了类型划分。文章分析论证了这种居住格局现状对民族交往及民族关系的影响,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现阶段的城市新型民族关系。[27]张继焦的《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一书,通过对北京、深圳等地部分朝鲜族、苗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以后创业或打工生活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要在管理少数民族的过程中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要“把他们看作是拥有与城市居民不同的传统文化、也拥有与城市其他迁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应当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帮助少数民族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28]马冬梅的《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提出回族穆斯林群体在地缘和血缘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因共同信仰和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族群关系网[29],“这是一种有形无形、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第三种社会网络系统”[30]

3.关于流动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政策与社会管理。汤夺先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认为流动少数民族群体的义务教育到了要认真解决的时候了。[31]韩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认为,城市少数民族人数增多带来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城市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流动少数民族的人口特点制定相应的民族宗教政策,重视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质量,建立相关信息网,并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保障等。[32]蔡明和陆志东在2006年发表文章《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实践审视——宁夏伊斯兰教适应社会的考察》,他们指出宁夏的宗教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主管和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应该保留宗教信仰者的身份,应建立一支稳定的宗教工作者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伊斯兰协会组织。[33]罗佳和潘自影的《沈阳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浅析》[34]和杨健吾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35],介绍了沈阳市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等。吕红平、李英等《流动、融合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研究》则重点研究了民族地区的城市少数民族的流动现象。[36]

很明显,学者们大多关注流动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问题,笼统地探讨了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对于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特殊群体——流动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很少。

(三)关于大城市穆斯林社区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大城市回族社区的形成、发展进程、现状、文化模式和存在问题等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马建钊的《广州回族社区的形成与变迁》[37]、张鸿雁等人的《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38]、马宗保、金英花的《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39]、杨建新和杨文炯《Jamaat:城市中的独特社区——以对兰州市回族穆斯林的调查为视点》[40]、杨文炯和张嵘的《城市回族社区结构的变迁及其文化影响》[41]、马寿荣的《城市民族社区的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调查》[42]、高永久等人的《对天穆社区不同社会群体宗教生活状况的分析》[43]、张成等人的《南京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的思考》[44]、高占福的《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北京牛街今昔谈》[45]、罗惠還的《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的功能》[46]、马占彪的《论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社区内清真寺社会功能》[47]、郭成美的《当代“蕃坊”的崛起——义乌穆斯林社区发展历程的初步调查》[48]、李安辉的《论民族文化视域下和谐回族社区的构建》[49]、周传斌的《宁夏河西地区的城市化与回族社区变迁》[50]、马强的《乡村都市化与回族精神社区的文化构建》[51]、白友涛的《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52]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1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所在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专题研究会。会后出版了专题论文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53],论文集分为四个专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境外关系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论文集中收录的重要论文有马建钊、陈晓毅的《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王琛的《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为例》,刘超晖、杨正军的《都市里的拉面馆:厦门市外来穆斯林的城市适应研究》,马强的《伊斯兰“乌玛”精神与广州穆斯林哲玛提》,张莹的《迁移者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调试:一个昆明回族移民城中村的研究》,周大鸣、王挺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对策研究:以广州H区为例》等。另外,马强以广州城市穆斯林哲玛提形成和发展为中心的研究也已经出版[54],其中有很多关于流动穆斯林的研究成果。2008年10月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西南民族学学会第14次会议上,出现了几篇研究都市族群关系问题的论文。其中有两篇研究了武汉市的穆斯林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2009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第18次回族学研讨会上,马强、李建彪、哈正利、尤佳等人提供的会议论文分别探讨了义乌、西安、武汉和南京等地回族社区流动穆斯林的现状、文化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本研究所关注的流动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适应(融入)问题虽然有些学者已经涉及,但由于缺少系统调查和全面研究,至今仍然不够深入。

【注释】

[1]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6

[2]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156

[3]闫丽娟认为,这些问题中还包括:(1)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2)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纠纷问题;(3)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4)城市穆斯林社区的发展问题;(5)穆斯林群体合法权益保障问题;(6)政府相关部门行政和社会管理引发的问题;(7)流动穆斯林和城市穆斯林社区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等。见闫丽娟.民族工作的社区化:城市化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的一种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06(1)

[4]穆斯林的信仰是绝对的一神信仰,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圣人穆罕默德只是安拉派遣的钦差,一个使者,也是人。

[5]既重视今生,又重视后世。穆斯林主张今世和后世要兼顾。穆斯林只要虔诚信仰真主,并按照真主的“定制”去生活,就能够获得福及两世的回报。

[6]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4

[7][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2~168

[8]孙雄.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07

[9]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0

[10]周刚(无锡城管行政执法队员).如何处理某些无证摊担的问题.http://www.xhby.net/bbs/viewthread.php?tid=58418(另见中新网.美国国务院报告再次无端指责中国宗教自由状况[2005-11-09]. http://www.sina.com.cn)

[11]胡锦涛在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人民网[2007-12-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675949.html

[12]聂衍刚,郑雪,万华,丁莉.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与理论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3]王宏刚.上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宗教问题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4)

[14][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Josef Gugler.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Regional Trajector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6;William G..Flanagan.Urban Sociology:Images and Structure.Boston:Allyn﹠Bacon,2002

[15]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

[16]李吉和.近年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综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

[17]刘朝晖.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

[18]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5(5)

[19]李林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青海民族研究,2006(3)

[20]汤夺先.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论析——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民族研究,2006(1)

[21]邓行.试论发展权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5(1)

[22]王汉生,杨圣敏.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二.西北民族研究,2008(3)

[23]陈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24]马强.回族特色人才的迁移就业及城市适应——广州市宁夏籍阿拉伯语从业者田野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3)

[25]李伟梁,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26]王深,周大鸣.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4(2)

[27]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城市回族为例.新疆大学学报,2004(3)

[28]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

[29]马冬梅.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6(4)

[30]马平.西北地区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系统.载何星亮、欧光明主编.民族学研究(第1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7~146

[31]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32]韩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理论月刊,2003(12)

[33]蔡明,陆志东.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实践审视——宁夏伊斯兰教适应社会的考察.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6)

[34]罗佳,潘自影.沈阳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浅析.甘肃农业,2006(5)

[35]杨健吾.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

[36]吕红平,李英.流动、融合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9(6)

[37]马建钊.广州回族社区的形成与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4)

[38]张鸿雁,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民族研究,2004(4)

[39]马宗保,金英花.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5(4)

[40]杨建新,杨文炯.Jamaat:城市中的独特社区——以对兰州市回族穆斯林的调查为视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2)

[41]杨文炯,张嵘.城市回族社区结构的变迁及其文化影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

[42]马寿荣.城市民族社区的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调查.思想战线,2003(4)

[43]高永久,张小蕾.对天穆社区不同社会群体宗教生活状况的分析.回族研究,2007(1)

[44]张成,米寿江.南京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的思考.回族研究,2007(1)

[45]高占福.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北京牛街今昔谈.回族研究,2007(2)

[46]罗惠還.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的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47]马占彪.论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社区内清真寺社会功能.青海民族研究,2009(2)

[48]郭成美.当代“蕃坊”的崛起——义乌穆斯林社区发展历程的初步调查.回族研究,2007(2)

[49]李安辉.论民族文化视域下和谐回族社区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50]周传斌.宁夏河西地区的城市化与回族社区变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2)

[51]马强.乡村都市化与回族精神社区的文化构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

[52]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53]周大鸣,马建钊.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4]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