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主要经过

研究主要经过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研究主要经过(一)调查进展情况前期研究主要是2002年至2005年课题负责人在南京市七家湾地区进行的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在流动穆斯林人口中,维吾尔族穆斯林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流动穆斯林群体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南京的流动穆斯林都非常配合,问卷完成得相当好。已经撰写完成等待发表的论文还有《流动穆斯林人口状况》《流动穆斯林的经济生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
研究主要经过_熟悉的陌生人:大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

一 研究主要经过

(一)调查进展情况

前期研究主要是2002年至2005年课题负责人在南京市七家湾地区进行的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在研究回族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就开始关注流动穆斯林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

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查阅部分前人研究成果,收集了部分相关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初步设计。

2006年5月至6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南京地区进行了试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2006年7月至12月,课题组成员在全国各地穆斯林的帮助下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相关人员的座谈会、开展深度访谈等,全面收集和整理资料。课题组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义乌、扬州、苏州、无锡、常州、泉州、郑州、武汉、兰州、银川、西安、西宁等城市开展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流动穆斯林人口中,维吾尔族穆斯林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流动穆斯林群体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设计和调查之初就已经对这个群体的调研做了准备。由于维吾尔族穆斯林主要生活在新疆,流动维吾尔族穆斯林主要集中在新疆各城市之中,如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至少主要分布在西北各大城市。又由于维吾尔族穆斯林基本上以维吾尔语为主要交流工具,大多数普通维吾尔族穆斯林没有学过汉语,难以通过汉语进行交流,加上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并不懂维吾尔语,因此相关的研究很难进行。为了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我们课题组邀请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年轻维吾尔族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阿里木加入了课题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img6

上海小桃园清真寺 2006年8月摄

2007年1月中下旬,课题组先访谈了南京几个维吾尔族穆斯林,接着到上海维吾尔族流动穆斯林比较集中的地区,如曲阳路天山宾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上海办事处、浙江路、沪西清真寺等地区又进行了深入访谈,专门了解维吾尔族流动穆斯林社会生活适应的状况,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对象包括流动维吾尔族穆斯林的不同阶层和职业,同时深入流动维吾尔族穆斯林经常生活和工作的地区,了解流动维吾尔族穆斯林的经济、宗教、社会、生活情况,基本完成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任务。

回族穆斯林多数都比较配合,问卷调查进行的比较顺利,但也有一些穆斯林表示不认识汉字,或者不理解问卷的内容,甚至怀疑我们调查的目的而不愿意配合调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取口头提出问题,当场代其填答问卷的方式解决。

各地帮助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穆斯林朋友很多,在此我们课题组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上海的部分问卷是委托曾经在上海和南京都开过拉面馆的兰州穆斯林马喜武先生专程到上海逐个登门调查后完成的。天津的部分问卷是委托南开中学历史教师马丽坤女士(天津本地回族)带领部分高中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天津主要清真寺和拉面馆完成的;另一部分问卷是天津清真寺的阿訇、寺管会负责人帮助发放并回收完成的。南京的问卷主要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帮助完成的。他们不辞辛苦,利用暑假休息时间逐一登门,到拉面馆和清真寺访问调研。南京的流动穆斯林都非常配合,问卷完成得相当好。深圳的问卷是作者在深圳调研期间,利用在上梅林清真寺主麻日聚礼的机会,亲自询问填答完成的。银川的问卷主要是由宁夏大学的研究生李华利用双休日在银川的拉面馆和清真寺完成的。西宁的问卷主要是青海电视台穆斯林编导马有福先生和他的两个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利用双休日在东关市场附近完成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很认真。兰州的问卷主要是委托原《穆斯林通讯》主编摆生义先生和他的伙伴马国魂、部分在兰州的穆斯林大学生以及部分兰州崇德中阿女校的穆斯林教师帮助完成的。我们为他们工作的认真态度所感动。西安的问卷主要是在《伊斯兰文化研究》编辑部肖老师和另一位女穆斯林马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肖老师和马老师带着几位研究生在西安的坊上奔波了两个星期才完成这些问卷,非常不易。所有问卷都出自对流动穆斯林非常关心的穆斯林之手,因此问卷的真实性非常可靠。

img7

深圳上梅林清真寺大殿和广场 2006年8月摄

课题组共发放了1600份问卷,回收1400份,有效问卷共1226份。其中东部城市南京298份、上海319份、深圳61份、天津197份,共875份;西部城市兰州129份、西安81份、西宁41份、银川100份,共351份。问卷回收率最低的是深圳,原因是我们在深圳拜托的几位穆斯林朋友发放问卷的时候流动穆斯林都表示“下周五带来”,但是到“下周五”的时候却没有人带来,以后的多次催交都没有成功。好在我们在深圳进行了不少有益的访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主要访谈对象包括南京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和主要领导、流动穆斯林;上海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和主要领导、阿訇、化隆县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等;深圳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和主要领导、流动穆斯林以及化隆县驻深圳办事处主任王清等;天津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主要领导和阿訇、流动穆斯林马胡赛尼等。召开相关座谈会、研讨会10余次。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三名研究生帮助进行了问卷登录、统计,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二)中期学术活动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撰写了部分中期研究成果。[1]它们是《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大城市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结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学》(《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积极推进大城市穆斯林和谐社区建设》(《中国穆斯林》2007年第6期)等。其中《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已经撰写完成等待发表的论文还有《流动穆斯林人口状况》《流动穆斯林的经济生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城市流动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困境》等。课题组还为相关政府部分提供了《深圳伊斯兰教发展现状堪忧》等调查报告。2009年初为江苏省政府提供了咨询报告《积极帮助流动穆斯林适应城市社会》,并得到省长批示,要求省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2007年4月15日和5月20日,课题组在江苏省委党校2号教学楼201教室举办了两次小型报告会,题目是“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东西部流动穆斯林的比较”。参会人员包括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南京大学历史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部分一年级研究生、江苏省委党校部分二年级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阿訇、南京市民族宗教局负责同志等20多人。

2007年11月14日,课题组举办了“流动穆斯林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小型报告会,参加者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和相关教师。

2006年7月9日至11日,课题组参加了在兰州举办的全国“首届回族学高层论坛”。2006年8月17日至19日,课题组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和中东地区清真寺功能比较”全国学术讨论会。2006年9月2日至4日,课题组参加了在银川召开的“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17日至19日,课题组参加了在宁夏吴忠召开的“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年10月24日至26日,课题组全体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4次会议。在这次年会上,课题组做了题为“流动穆斯林对东部城市社会发展的贡献”的重点发言。2009年10月,课题组参加了在郑州召开的第18次中国回族学研讨会。在这些会议上,课题组成员分别提交了学术交流论文,主要有《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大城市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结构》《流动穆斯林的人口状况》《流动穆斯林的经济生活适应》《流动穆斯林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适应》《东部地区清真寺的社会功能》《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