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劳务要输出

发展劳务要输出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劳务要输出近年来,临夏州劳务输出工作按照“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州最大的富民产业来抓”的总体要求,强化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搜信息、抓培训、促输转、拓基地、打品牌、强维权,输转人数和劳务收入实现较大增长。(六)从劳务基地发展看,省内外基本持平临夏州共建立各类劳务基地416个,其中省内209个,占总数的50.24%;省外207个,占总数的49.76%。
发展劳务要输出_民族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5要

发展劳务要输出

近年来,临夏州劳务输出工作按照“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州最大的富民产业来抓”的总体要求,强化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搜信息、抓培训、促输转、拓基地、打品牌、强维权,输转人数和劳务收入实现较大增长。但大规模组织输转措施不够具体,方法简单,后续服务不到位,输转稳定率低,人员流失较大。

一、劳务输出的格局及主要特点

(一)从输转去向看,省内多,省外发达地区少

省内输转26.35万人(次),占输转总数的54.30%;省外输转22.18万人(次),占输转总数的45.70%。其中,向东南沿海地区输转3.62万人(次),占输转总数的7.5%。季节性输出的较多,劳务收入相对较少,就业稳定性差。

(二)从培训情况看,培训力度大,但占输出总数的比例低

劳务工作宣传还不够深入,劳务培训体系不健全,重复培训的问题突出;培训劳动力数量少、质量低;培训工种单一,尤其是市场需求量大的技能工种不够。

(三)从文化程度看,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全州49.07万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1.74万人,占总数的23.9%;小学17.41万人,占总数的35.48%;初中12.22万人,占总数的24.9%;高中6.79万人,占总数的13.84%;中专以上的仅有0.91万人,占总数的1.85%。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低,技能培训任务艰巨。

(四)从年龄结构看,务工人员青壮年多、中老年少;从性别来看男性多、女性少

在49.07万剩余劳动力中,16岁至35岁的青壮年有23.02万人,占总数的46.92%;36岁至50岁的17.24万人,占总数的35.13%;50岁以上的8.82万人,占总数的17.97%。男性26.34万人,占总数的53.68%;女性22.73万人,占总数的46.32%。对历年适龄就业的初高中及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教育引导不够,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的意识不强。

(五)从事产业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少

从事第一产业的共12.23万人,占输转总数的25.2%;从事第二产业的共18.56万人,占输转总数的38.24%;从事第三产业的共17.74万人,占输转总数的36.56%。

(六)从劳务基地发展看,省内外基本持平

临夏州共建立各类劳务基地416个,其中省内209个,占总数的50.24%;省外207个,占总数的49.76%。劳务基地是大量组织输出务工人员的基础,但临夏州省外劳务基地的数量相对较少,对加快省外劳动力输转,使临夏劳务品牌打响省外市场,实现劳务增收,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切实搞好劳务工作的对策

(一)劳务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现有各类劳务培训中心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建筑、餐饮、商业服务等临夏州劳务输出相对有优势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发挥整合州农校、民族学校、师范等全州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对劳动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培训,使之掌握实用技能,多渠道就业。三是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民办院校兴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把劳务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拓宽职业教育领导,延伸培训基地,在乡镇设立活动培训点,实现就近培训。要把劳务产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几年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重点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在全州农村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以培训“两后生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各级财政、扶贫部门应当对培训予以大力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州的劳动力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劳务输转工作

劳务输转工作做到三个依托:一是依托政府引导,实现大规模有组织输转;二是依托州内外企业,提供用工信息,实现多渠道输转;三是依托能人带动。动员能人,带动输出,形成一个带多人、多人带全村、全村带全乡的输转模式。结合民族特色,在劳务输转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输出具有清真小吃、民族特需用品手艺的劳务人员,带动输出临夏产品,提高临夏知名度,增加务工人员的收入。

(三)努力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要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最大的富民产业,不断扩大劳务输转规模,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力争全年输转劳务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要注重提高劳务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与劳务输出地协调联系,采取“1+1”、“2+1”等形式,进行联合培训,实现外出务工人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在继续搞好牛肉拉面、东乡手抓、驾驶员、家政、饭店服务等方面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开拓具有临夏州特色的古典建筑、砖雕、葫芦雕刻、地毯编织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打响劳务品牌。巩固现有劳务输出基地,力争每县(市)再开辟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