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人口迁移概况
(一)世界人口迁移的总体情况
中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人类的迁移现象几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但是,在公元1650年中世纪结束之前,人口迁移的规模都很小。中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不发达,地区间的联系甚少,缺少人口迁移的动力。加之,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海洋、高山和沙漠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人口迁移活动基本上是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大地理区域内部进行。例如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便伴有多次人口南迁的现象。此外,在欧亚大陆内部广袤的草原地带曾发生较大规模的游牧民族的迁移。例如公元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因受匈奴压迫西迁到中亚阿姆河一带,并征服了大夏;公元初年匈奴人从中国北部向西迁移,曾引起了中亚一系列民族的迁移。
近现代人口迁移。中世纪以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人口迁移以大规模、长距离跨越海洋迁移为主要形式。主要人口迁移流向有:
1.欧洲人向新大陆和非洲南部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便开始向南北美洲迁移。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为掠夺新大陆的金银财宝,占领了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地,但因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人口很少,移民数量不大。其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法国人也相继移入北美。随后出现的是向澳大利亚移居,进入澳大利亚的第一支移民队伍是1788年抵达悉尼的800名英国囚犯。据统计,18世纪的后50年中,欧洲迁往其他各洲的移民将近100万,其中英国移民约占2/3。近代大规模移民是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19世纪初移民规模较小,自40年代开始逐渐加大,20世纪初达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达到最高峰。这段时期,移民的主要流向仍然由欧洲至新大陆,主要迁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有5030万。移民主要源自英国和爱尔兰,次为德国。
2.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西方殖民者为解决开发新大陆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残酷地将非洲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贩运至北美,此后贩卖黑奴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在长达3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活动中,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总数达1500万人,至少有4000多万名黑奴在被贩运途中,因受残酷虐待、饥饿和传染病折磨致死。估计整个非洲因奴隶贸易而损失的人口达一亿以上。迁入美洲的黑人主要来自几内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迁入美洲后,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巴西和美国。
3.亚洲的人口迁移热潮。主要流向是:19世纪,中国广东、福建等地劳工移居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等)和美国西海岸;印度人向东南亚(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和东非、南非各国(如毛里求斯、南非、马达加斯加等)迁移;日本人向夏威夷群岛、美国、拉丁美洲等地迁移。
4.二次大战后的人口迁移。在二战后,国际移民的浪潮又有所回升,移民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战争、领土变迁、宗教和民族问题等引起的政治性迁移变得复杂,规模更大;以外籍工人形式迁移的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现象极为严重。除中东以外,西欧和美国的客籍劳工规模较大。二次大战后,西欧客籍劳工人数猛增,最多时曾达1400万人,原西德、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等国均有分布,其中以原西德人数最多,最多时曾达1000万人。西欧客籍劳工主要来自南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前南斯拉夫、希腊,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及亚洲的土耳其。美国客籍劳工累计也有千万人以上,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古巴、波多黎各等国。
(二)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性
人口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作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也反映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变化。20世纪以前,人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例如,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再例如,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
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谴返人口回国。二是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造成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三是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现象,变为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的不足,具有专门技能的移民既带来了他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又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对于人口增长率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由于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是人才,大笔培育费造就的高素质劳动力被外国利用,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损失。
大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在一定情况下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是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地震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国际经验
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灾后重建机构都是由政府出面成立,但实际运作中的具体事务,都是由一些具有公信力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操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建机构,承担着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恢复重建的责任,应当将重建信息及时地对媒体、对公众开放,清晰地公之于众,建立起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让关心和热心参与重建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再盲人摸象。让公众不仅看到这个机构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看到这个机构运转的过程,有效地监督这个机构的工作效率,保证整个重建工作更加均衡。
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灾后重建规划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囊括各个界别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完善与重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灾区重建可以把国家间合作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日本的灾后重建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形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在世界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像日本一样在平时也会认真进行各种防震抗震演练的国家。特别应该关注的是,日本十分强调依据法律对灾害危机进行管理,实施灾后重建工作,共有5大类、52部法律。其中,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就有27部。
在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通常会成立首相咨询机构,专门负责调查灾区的受损情况,对住宅、城市规划、产业复兴等提出对策建议,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重建计划。应当肯定的是,《日本建筑物抗震改进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要增加抗震强度,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在日本,如果一个不达标建筑无法通过修缮而达标的话,就只有拆除一条路,绝无回旋的余地。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参照日本阪神地震的经验设立重建基金。这个重建基金,实际上就是把国家财政拨付和社会捐助的款项,包括国外的一些捐助集中起来,根据重建规划有效使用。同样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在1966年就建立了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同时对参与重建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为灾后重建、帮助灾民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机构也会采取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措施减轻灾民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