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南市的自然资源

陇南市的自然资源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生物、气候、地貌和成土母质条件的差异,陇南市土壤分布共有8个土纲、18个土类、31个亚类、86个土属132个土种。从总的趋势看,陇南市土壤在大范围内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上,与纬度和经度的变化是基本相适应的。过度垦殖,使水土流失的范围和强度日益加剧。据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6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2.28%。
陇南市的自然资源_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二、陇南市的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1.土壤类型。由于生物、气候、地貌和成土母质条件的差异,陇南市土壤分布共有8个土纲、18个土类、31个亚类、86个土属132个土种。各土类面积和所占总土壤面积的比例分别为:黄棕壤209.66万亩,占5.12%;棕壤983.44万亩,占23.98%;暗棕壤216.83万亩,占5.29%;褐土2024.65万亩,占49.36%;黑土24.83万亩,占0.61%;黑钙土61.27万亩,占1.49%;黑垆土63.54万亩,占1.55%;黄绵土12.98万亩,占0.31%;红黏土156.21万亩,占3.81%;新积土40.75万亩,占1%;潮土19.98万亩,占0.49%;山地草甸土78.22万亩,占1.9%;水稻土7.82万亩,占0.19%;石质土53.26万亩,占1.3%;粗骨土96.92万亩,占2.36%;沼泽土2.83万亩,占0.07%;高山草甸土3.55万亩,占0.09%;亚高山草甸土44.44万亩,占1.08%。

2.土壤分布规律及特点。从总的趋势看,陇南市土壤在大范围内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上,与纬度和经度的变化是基本相适应的。北纬33°(西)~33°30′(东)线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暖温带湿润区,浅山及河谷分布为黄棕壤,浅山以上分布为棕壤;此线以北至北纬34°(西)~33°30′(东)线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温带湿润区、低山及河谷分布为石灰性褐土,低山以上分布为淋溶褐土、棕壤或暗棕壤;此线以北属温凉半湿润、温寒湿润区,浅山及河谷分布为黑钙土,山塬及山梁地带分布为黑土、山地草甸土或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由此可见,由于受东、南方向湿热气候的影响,使应按纬度推进的土壤变化线在东端抬起30′,从而使本区土壤的水平分布线沿纬度约成25°夹角向西北方向依序演替。其由东南到西北的水平分布,大致体现了黄棕壤—棕壤—褐土—黑钙土的分布规律性。由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相对高差不同,坡度各异,坡度坡向多变,影响到垂直方向上水热条件和生物群落的改变,但在同一地带通常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呈条带状更替,并与等高线平行,具有一定的垂直宽度,构成垂直带谱。在一定的自然带谱中,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类型出现,构成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

3.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

(1)垂直差异明显。全市耕地总面积中,海拔高度在800米及以下的只有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42%,并主要集中在文县和康县。海拔在800~1200米的耕地共164.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5.73%,主要分布在徽成盆地的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康县、文县、武都区,其中徽县占64%,两当县占55%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此区。海拔在1200~1600米区共有耕地284.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7.2%。2000~2400米区共有耕地139.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33%,以宕昌、礼县、武都区分布最多。2400~2800米区共有耕地63.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4%,主要分布于宕昌县北部和礼县、武都区相邻的三角地带,以宕昌县分布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75%,文县此区只有0.86万亩,其余五县此区无耕地分布,可见陇南市是一个海拔差异显著的山地垂直农业区。

(2)土地坡度结构。坡度是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鉴定土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各种土状堆积物、砂石的天然休止角(稳定度)在干燥时达到37度到49度;但当水分饱和时,一般只20~24度,很少超过25度。即坡度大于25度一般是不稳定的,易发生滑坡。对黏土来讲,水分饱和稳定角只有15度。陇南自然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面积2259.0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4187.25万亩的53.95%。此外,在791.66万亩净耕地中,小于15度的面积有306.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8.7%。15度~25度的耕地面积291.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8%,25度~30度的有8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大于30度的有43.97万亩,占总面积的10.5%。

(3)土层厚度。土层厚度是土壤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陇南山大、沟深、坡陡的自然条件,一方面反映了土地分布零散,耕地面积小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土壤有效土层的分布厚度,全市薄层(小于30厘米)土壤面积为1968.43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7.99%;中层(大于30厘米小于60厘米)土壤面积824.8万亩,占总面积的20.11%;厚层(大于60厘米)土壤共1307.93万亩,占总面积的31.89%。全市耕地土壤面积1043.9万亩,其中厚层638.88万亩,中层291.28万亩,薄层113.74万亩,厚层主要分布在礼县、武都区、西和县、成县,薄层主要分布在武都区、宕昌县和礼县。全市自然土壤面积3057.26万亩,其中厚层66.9万亩,主要分布于徽县、宕昌县;中层533.53万亩;薄层1854.68万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区和康县。

(4)土壤侵蚀。陇南土壤侵蚀分无、弱、中、强、烈五级,据各种侵蚀程度统计,全市植被好,基本无侵蚀的面积为955.12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23.3%;弱度侵蚀的面积1063.81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25.9%;中度侵蚀面积960.36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23.4%;强度侵蚀面积750.43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18.3%;烈度侵蚀面积37.14万亩,占总土壤面积的9.1%。

4.土地资源利用评价

(1)地质复杂,地貌多样,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十年来,陇南市森林历经几次大的破坏,致使原来仅有的森林逐渐沿着森林—疏林—灌丛—荒山的方向演变。全市超过垦殖限度(>25°)的山坡耕地194万亩,等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垦荒面积的24%,垦殖度高达131%。过度垦殖,使水土流失的范围和强度日益加剧。据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6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52.28%。因而,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等特点,应通过生物及工程等综合措施,逐步加以减轻或控制。(2)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全市耕地、林地、草地面积的比例约为4:8:5,2004年,农、林、牧产值之比约为6∶1∶3,林、草地面积大,但产值小,可见农、林、牧用地比例严重失调,结构不合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3)农耕地立地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低。全市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山地多、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瘦地多、肥地少、坡地多、平地少、类型多、产量少等“一大一广,五多五少”的显著特点。在开发和利用方面主要存在7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威胁居首位;二是土壤肥力低下;三是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致使耕地日趋衰竭;四是坡陡土薄,水土流失严重;五是农田基本建设差,肥水设施明显不足;六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七是中低产田面积大。(4)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很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大,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很少。(5)土、热、水条件分布不均,差异较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开发不足。

(二)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陇南由于山大沟深,高低相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与东南部气候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北冷南暖,高山冷,深谷暖。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生物气候带,对于植被的形成及植物种类的分布有着深刻的影响。全市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可分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三个水平带。由于陇南山峦叠峰,山高谷深,从文县灌子沟海拔550米至最高的雄黄山4187米,相对高差达3600米,林木的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森林资源的基本结构。陇南在历史上是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绿荫匝地,景色迷人的地方。但由于历代战争的焚烧,刀耕火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大量的原始森林横遭破坏。1998年10月,国有天然林停伐后,全市九区县全部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据2001年的调查统计,工程区土地面积3145.4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5.29%。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349.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7.3万亩(天然林293.6万亩,人工林173.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63%;灌木林地528.9万亩,占39.2%,疏林地98.3万亩,占7.29%;未成林造林地17.5万亩,占1.3%;活立木蓄积量1988.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9%。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趋势。据调查,陇南森林资源年平均生长率为3.94%,年生长量146.53万立方米,年平均枯损率0.55%,年枯损量21.55万立方米,年净生长率3.19%,年净生长量124.98万立方米。此外,乱砍滥伐和民用烧柴对森林资源消耗也很大。天保工程实施后的主要消耗因素,也是由于成熟枯损率高,使陇南森林资源面临逐渐枯竭的危险。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天保工程实施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2.草地资源

陇南天然草场资源1000余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有约1600种草场植物,是甘肃省草场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主要有蕨类植物、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等。其中,天然草场陇南九县区均有分布,而以武都区面积最大,达319.84万亩,其次是文县180.77万亩,礼县144.41万亩,宕昌142.28万亩,康县115.56万亩,西和58.67万亩,徽县45.38万亩,两当县20.49万亩,成县最少15.49万亩。

陇南草场类型主要有:(1)山地草甸草场,约300万亩,年产鲜草达17亿千克,除康县外,其余八县区均有分布,四季均可放牧。(2)灌草丛草场,约300万亩,主要分布在康县、文县、礼县、西和县、成县,占草场总面积的28.8%,可年产鲜草14亿千克。主要灌木有马桑、狼牙刺、沙棘,草本以杂类草较多。四季均可放牧。(3)疏林草场,约170万亩,其中以武都、康县、文县面积较大。亩产鲜草616~930千克。可作为四季牧场,放牧畜种以山羊最宜。(4)亚高山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2600~3550米之间,连片分布的有文县中寨乡的二道梁,宕昌县的车拉、木耳、八力一片,约有20万亩,年产鲜草9300万千克。可作为夏季牧场。(5)灌丛草甸草场,是草甸草场的一个亚类,或镶嵌在草甸草场之中。分布在草甸草场的山地阳坡,有马桑等灌丛。礼县和两当县有分布。由于灌木及带刺灌丛的影响,利用价值较小,但四季均可利用,约有15万亩。(6)山地草甸化草原草场,约200万亩,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的半山干旱地带,亩产鲜草100~200千克,主要作夏季牧场。

主要牧草植物资源。陇南是全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据已采集到的标本,有草地植物140余科,这些植物资源除饲用外,还有一大半是中药材,是尚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其中野生优良牧草有30余种。陇南天然草场可年产鲜草54.9亿千克,可饲喂167万个羊单位的家畜。在进行人工改良的基础上,生产能力可提高2~5倍,是最有潜力、易于开发的自然资源。

人工草地及其他饲草料资源。陇南有计划的大面积人工种草始于1983年,三年三大步,至1985年全市人工草地达历史最高的79.81万亩,年可提供优质牧草15亿千克,主要人工牧草有苜蓿、红豆草、草木樨,另有当年生牧草,禾本科混播牧草等。1984年开始,成县、康县引进推广聚合草,亩产草量达万斤,是猪的优质饲料;1985年引进的多变小冠花,适应性很强,产草量高,在武都、宕昌海拔1000~ 2400米范围都能适应,尤其在干旱地区作为改良草场和水土保持,发挥了很好的固土保水保肥的作用。2004年陇南有人工草地60.29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45.81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4.48万亩,各县均有分布。

3.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基本资源。由于陇南在自然地理和动物地理区划以及地形、地貌上的特殊地位,野生动物种类对甘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陇南栖居的鸟类、兽类等,其种类、数量之多为甘肃之首。陇南境内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9种,占全省659种的62.06%,其中:两栖动物18种,占全省24种的75%;爬行动物31种,占全省57种的54.38%;鸟类289种,占全省441种的65.53%;哺乳动物71种,占全省137种的51.81%。其中:鸟类中的绿尾虹雉、红腹角雉、朱鹮、白冠长尾雉、八哥、红嘴相思鸟等和兽类中的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猕猴、云豹、苏门羚、水獭等等,为陇南特有。

国家保护类资源。在陇南市,进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的有:金钱豹、雉鹑、梅花鹿、黑鹳、白鹳、金雕、斑尾榛鸡、金斑喙凤蝶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的还有:短尾猴、穿山甲、豹、黑熊、棕熊、小熊猫、石豹、天鹅(所有种)、隼科(所有种)、鹳嘴翠鸟、大灵猫、金猫、丛林猫、麝、鬣羚、斑羚、岩羊、白琵鹭、白腹里啄木鸟、八色鸫科(所有种)、大壁虎、大鲵、秦岭细鳞鲑、细痣疣螈、虎纹蛙、尖板曦箭蜓、拉步甲、叉犀金龟和鸳鸯等15科近60种。列入省级保护动物名单的有:狐、花面狸、豹、毛冠鹿、大白鹭、白鹭、红嘴潜鸭、渡鸦、山溪鲵、秦岭雨蛙、岩鸽、狼等十几种。同时,属于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还有:蝙蝠科、鼬科、啄木鸟科、燕科、伯劳科、椋鸟科、蛙科、姬蛙科(以上所有种)、鸦科的灰喜鹊、喜鹊等。

4.渔业资源

水产养殖资源。陇南水域分河流、水库、湖泊、池塘包括塘坝四种类型。总水面23.1万亩,其中河流20.79万亩(季节河未统计在内),水库1.82万亩,池塘(含塘坝)0.375万亩,分别占总水面的89.98%、7.8%、2.14%。陇南水资源丰富,水域分布广,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为养鱼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目前,可养鱼水面中,大、中、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4463万立方米,水面1.82万亩,其中大型水库一座(碧口水库),养鱼面积1.5万亩,中型水库一座(红河水库),小型水库二座(晚家峡、黄江水库),养鱼面积0.32万亩,塘坝635座,面积0.15万亩,人工池塘0.225万亩,中型湖泊一个(天池),面积0.12万亩,亦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陇南可养殖水面2.25万亩,占总水面的9.74%,历史最高养殖水面2.05万亩,占可养殖水面的91%。由于城镇建设及水污染等原因,目前,水产养殖面积仅0.78万亩。数据分析表明,陇南各类水域水化学和饵料生物资源的情况良好,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宜发展淡水渔业。

鱼类资源。陇南鱼类资源丰富,共有5目11科62种,其中鲤、鲫、黄鳝是养殖的主要品种。引进的养殖品种主要有鲢、鳙、草、鲂、鲤、红鲤、白鲫、银鲤、罗非鱼、南方大口鲶鱼等;还有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如青虾、鳌虾、中华绒螯蟹等。此外,陇南还生长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大鲵、水獭、山溪鲵、甲鱼等。其中,甲鱼有人工养殖;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珍贵的水产品,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鲵的生存环境已遭到破坏,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今后要在保护其生存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养殖和人工驯化研究。由于气温高,生长季节长,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鱼类普遍生长快,养殖鱼类尤为明显。全市天然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白龙江、白水江、燕子河、永宁河等干支流,新中国成立初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农民用最简陋的渔具就能捕捞到大量鱼类。1960年代后,全市各大水系河段由于与河争地,破坏了鱼类栖息场所及产卵场,滥捕,特别是炸鱼、电鱼、毒鱼较为普遍,鱼类资源急剧下降,加上近年来水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综合因素,对鱼类资源造成很大破坏。陇南鱼类资源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多。但必须合理开发利用,以便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在采取有力保护措施的同时,摸清陇南鱼类生物学特性,从中筛选出经济价值高、生长快、肉质好的品种,进行人工驯化,为陇南渔业生产提供更多品种。

5.畜牧业资源

陇南历史上畜牧业即较为发达,素有养马、驴及繁骡的习惯,特别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在本市礼县盐关镇,促进了陇南马类畜的发展。除马类畜外,主要的大型养殖畜还有牛、羊、猪和鸡、鸭等禽类。蜜蜂和兔也有一定规模的养殖。陇南丰富的动物资源,也为特种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主要特种养殖品种有:肉鸽、鹌鹑、火鸡、马鹿、梅花鹿、鸳鸯、鸵鸟、七彩山鸡、肉犬、牛蛙、猫等。由于受市场、技术等因素制约,特种养殖尚未形成产业。

6.种植业资源

粮食作物的栽培,是陇南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部分。目前,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72%,平均亩产178.3千克,总产80.6万吨。人均有粮299.85千克。粮食作物主要是包括:一是禾谷类。禾谷类粮食作物有小麦(冬、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荞(大、小荞)、青禾、洋麦、大麦、燕麦、莜麦、谷子、糜子等12种。二是豆类。大豆属春播夏粮作物,主要分布在宕昌县、礼县、武都区的高山区。1990年15.37万亩,产量15426.25吨。近年来,种植面积有逐年扩大趋势。大豆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马铃薯,居第四位。常年播种面积40多万亩,其中90%以上是复种,实行小麦—大豆或油菜—大豆的轮作方式。大豆营养价值高,豆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是优质保健食品,故经济价值较高。2004年种植面积达到46.75万亩。豌豆、扁豆、小豆、巴山豆、绿豆等小杂豆除豌豆面积稍大外,其他均为零星种植。三是薯类。有马铃薯(洋芋)和红薯(红苕)两种。马铃薯是陇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65万亩左右。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礼县、西和、武都,8万亩以上的有宕昌,4万亩左右的有文县,2万亩左右的有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县在万亩以下。马铃薯是粮菜兼用作物,是山区人民的主粮,是城区人民的主菜。近年来面积有所上升,2004年达到74.85万亩。其中冬播洋芋质量好、产量高,已成为部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良作物。红薯主要在文县、武都区零星种植。

大田经济作物。陇南经济作物有油料(冬、春油菜,胡麻,芝麻,花生,向日葵)、大麻、甜菜、烟叶、茶叶、棉花、西瓜等。佐料作物主要有花椒一种。2004年,全市种植面积132.94万亩,主要分布在武都区,达73.63万亩,礼县18.23万亩,西和县、文县、康县也较多,均在十万亩以上。花椒已发展成为陇南特色产业之一。嗜好作物是烟草,1990年代以前面积较小,一直在0.4万亩以下。近年来,由于调整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2004年仅烤烟即达1.59万亩,总产量4613.3吨,产值346.86万元。主要分布在徽县、成县、两当县、武都区,礼县也种植较多。目前,已发展为本市特色产业。2004年烟叶总产2068.20吨,为历史最高水平。茶叶生产逐步发展。2009年面积达到几十万亩,现已发展为陇南特色产业之一。蚕桑。2009年面积达10来万亩。油橄榄主要产自武都区。目前已进入盛果期,2009年,种植总面积约15万亩,产鲜果700吨。

蔬菜资源。陇南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蔬菜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009年,全市蔬菜栽培面积30多万亩,商品率近90%,主要分布于徽县、成县和武都区。栽培的蔬菜种类除粮菜兼用的马铃薯、大豆、蚕豆外,共有14科176种。近年来,还引进了一些新品种。蔬菜已发展为陇南特色产业之一。产量较大的品种有白菜、甘蓝、花椰菜、芜菁(圆根)、萝卜、胡萝卜、芹菜、番茄、茄子、辣椒、豆角、黄瓜、印度南瓜(笋瓜)、韭菜、葱、洋葱、三蒜、茎用莴苣、菠菜等,其中多数已规模化生产。除以上14科、176种栽培品种外,野生蔬菜资源也很丰富。如薇菜、蕨菜、苦菜等,其中文县碧口一带的薇菜、蕨菜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出口。

7.果品资源

陇南果树种类繁多,种质资源丰富,据调查,全市有果树资源12个科,25个属,32个种,179个品种。截至2004年,全市果园总面积达35.29万亩,水果总产5.81万吨。其中,苹果面积28.88万亩,产量3.39万吨;核桃78.56万亩,产量1.86万吨;银杏14.04万亩,产量60吨;梨2.45万亩,产量0.75万吨;葡萄0.21万亩,产量0.11万吨;柑橘0.32万亩,产量0.34万吨;桃子0.7万亩,产量0.28万吨;杏0.44万亩,产量280.54吨;枣0.05万亩,产量45.5吨;另外柿子、猕猴桃等水果的面积和产量也较大。已建成以礼县、西和为主的苹果商品的外销基地,武都、文县为主的柑橘基地,康县为主的猕猴桃人工栽培园和核桃、板栗基地,并修建了一批特产果园。

除以上所列品种外,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种类和品种还有:秋子、山楂、枇杷、李子、石榴、桑葚、樱桃等,野生桃、梨、栗、柑、榛、山核桃等也很丰富。另外,湖北海棠、山定子、杜梨(酸梨)、毛桃、枸橘等还是良好的砧木,有很好的矮化作用。野生的木瓜属品种是很好的观赏用果树。

8.中药材资源

陇南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中药生产区。陇南是甘肃省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大宗药材的主要基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各类中药材滋生繁衍生长的天然场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分布甚广,资源丰富。近年来,陇南市的中药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药材开发利用品种不断增多,目前全市经营的主要药材达350多种。2004年药材种植面积69.05万亩,产量24.39万吨,产值2.65亿元,已发展为陇南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甘肃省五大品种甘草、当归、党参、红花、大黄,除甘草外,陇南为主要产区,产量大,品质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历来为甘肃省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

据初步考察,全市蕴藏各种中药材2492种3856味,分属于332科、1071属,已开发利用的有550种,种植品种280多种,常年收购的主要药材品种150种,大多为“北药”,少数为“南药”,约占甘肃省中药材品种的85%左右。据1987年全国药源普查,可作为药用的动、植物及矿物中药材为830种(普查面只占全市乡镇的59%,还有待进一步普查),其中药用植物763种、动物50种、矿物16种,加工类3种,由于资源丰富,被称为“陇南药乡”和“天然药库”。改革开放后,陇南中药材生产有了空前的发展。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许多新品种被开发利用,又引进了许多紧缺名贵药材,进一步丰富了资源。中药材科技也得到很大发展。还在文县建立香樟保护区,建立了许多新的药材生产基地。天麻、猪苓、山茱萸、杜仲等在全市得到大面积种植。西洋参、人参、羌活、辛夷、黄柏、厚朴等也不断扩大生产,一套从药材种植采挖、收购、加工等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促进了陇南中药材事业的更大发展。

9.野生植物资源

食用菌类。陇南复杂的自然环境,适于多种真菌的繁衍,有食、药用菌100多种。蕴藏量大,经济价值高,许多享誉国内外,其中黑木耳、香菇、猴头菇、平菇和花菇等已规模化生产,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主要有木耳、香菇、平菇、银耳、鸡油菌、裂褶菌、竹荪、猴头菌、金耳和虫草等。比较重要的还有肝邑牛排菌、牛肝菌类凤尾菇、白磨菇、硫黄菌、密环菌等,扁布陇南河谷江畔、高山林区、田野草甸,这些丰富多彩的食、药用天然资源,除极少数采挖外,绝大多数年复继生,自生自灭。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资源,应成为开发陇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现已发展为陇南特色产业之一。

野生淀粉类植物。陇南野生淀粉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其果实、种子、根茎中普遍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主要有:蕨根、橡籽、葛和魔芋等,它们分布较广,淀粉含量较高,在35%~70%之间,是很好的日常生活和工业原料。其他重要的野生淀粉植物有:虎耳草科鬼灯檠、鼠李科枣、蓼科首乌、榆科榆、石竹科王不留行、蔷薇科水栒子、火棘、甘肃山楂、山荆子、草木樨,百合科天门冬,薯蓣科穿龙薯蓣等。

野生油料植物。主要有华山松、中国粗榧、楝树、油桐、马桑、黄边木、漆树、文冠果等。其他重要的还有側柏、野核桃、川榛、菥萱、山桃、毛叶山桐子、毛梾、扁穗香薷、苍耳等。其中,油桐为重要的工业用干性油,也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

野生芳香植物。野生芳香植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陇南芳香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主要有:丁香,分布于徽县等地,为观赏植物;香薷,分布于大部分县,用作食品工业的香油;油樟,分布于徽、成等地。此外,还有玫瑰、华山松、油松、侧柏、花椒、薄荷、紫苏、羽裂蟹甲草、野菊花、金银花等。

野生化工植物。主要有:漆树,所产漆是一种优良的防腐、防锈涂料,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猫屎爪,为重要的产橡胶植物;杜仲,是重要药材之一,杜仲胶还是电信、电器良好的绝缘材料,已产业化发展;栓皮栎,其栓层特别发达,为工业常用制软木原料;啤酒花,可制啤酒,使啤酒有清爽苦味。

观赏植物。据统计,陇南观赏植物有80多种,主要有:牡丹、芍药,月季、玫瑰、蔷薇,菊花、大丽花,莲,夹竹桃,玉簪、吊兰,石榴,美人蕉,腊梅,秋海棠,木芙蓉、蜀葵,凤仙花,水仙、对角莲,桂花,鸡冠花,蟹爪莲、昙花、令箭荷花、山影拳,合欢,丁香以及文竹、君子兰、茶花、胭脂花、文殊兰、马蹄莲、梅花、一串红、竹等。其中,有些花卉已呈产业化发展。

(三)矿产资源

1.基本矿产资源

矿产分布。陇南幅员广阔,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由于经过多期、多次强大的构造运动,逐步形成了现今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态,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齐全。据统计,全市共发现各种矿产34种,矿产地445处,其中能源矿产21处;黑色金属矿产127处,有色及贵金属矿产199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37处;其余为建筑材料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另外,地热水的地质勘探工作,由于起步晚,全市地下热水资源不十分清楚。只在礼县发现3处地热水天然露头。

成矿条件。陇南地处杨子地台西北缘,成矿条件非常有利,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区内先后发现的主要矿床及矿种有:西成矿田中的厂坝、李家山、毕家山、邓家山大型铅锌(银)矿床;西和县崖湾锑矿;礼县李坝金矿集中区。从1980年代开始,先后开发铅、锌、金、铜、锑、锰、煤、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硅石、重晶石等13个矿种,其中铅、锌、金、铜、锑、锰、煤、石灰岩等已具一定规模。形成了以铅、锌、锑、黄金采、选、冶为主的西成工业开发区,以硅铁、黄金、铜为主的碧口工业小区。

主要矿区。两当县西安河金(银)矿矿集区;文县新关—高楼山金矿矿集区和文县筏子坝—康县阳坝铜矿集中区。其中铅、锌、金、锑、铜、锰、石灰岩、白云岩、重晶石、硅石、熔剂大理岩、冰洲石、石膏等为优势矿种。主要矿产铅锌45处,探明金属储量1200万吨;金42处,探明金属储量约200吨;锰11处,探明矿石储量208.5万吨;铜5处,探明金属储量16.5万吨;汞1处,探明金属储量513吨;煤4处,探明储量4.99亿吨;石灰岩13处,探明储量3856万吨;石膏2处,储量2561.3万吨;大理石4处,储量1亿立方米。主要矿产资产价值约千亿元。

能源矿产。已知能源矿产有煤、油页岩,泥炭和石煤等21处,其中小型矿床4处(武都龙沟、两当西坡、徽县马鞍山、成县化垭),全市探明煤炭储量2475.95万吨,保有储量2431.2万吨,远景储量3835.1万吨;并初步探明油页岩储量1048.16万吨,泥炭储量35万吨。同时,还有一定储量的石煤,由于分布零散,地质工作程度差,储量不清,目前仅适于民采,历年年产达数万吨以上。总体来看,本市能源矿产缺乏,属缺煤区。

其他矿产资源。全市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铅、锌、铜、汞、金等6种,此外尚有铝、锡、钨等小矿点和矿化点。除此之外,还有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已探明和初步探明的有:黄铁矿、磷、重晶石、砷和盐等5种,其中重晶石8处,储量3191.5万吨。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陇南现有石膏、大理石、水晶、滑石和萤石等。冶金辅助原料及其他金属矿产。陇南已知有白云岩、熔剂大理岩、石英岩、黏土和水泥配料黄土等。

2.黑色金属矿产

沿文县—临江—康县之碧口群下亚群的上部与三河口组交界地带是本市重要的沉积——变质成矿带,为区内重要的含矿层位之一,该带锰矿具有工业价值,铁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沟岭子锰矿床、豆家湾、阳山铁矿、赵家咀锰钴矿床等。

铁矿。全市已探明铁矿121处,其中铁矿21处,磁铁矿4处,赤铁矿26处,镜铁矿11处,褐铁矿52处,钛磁铁矿1处,菱铁矿2处,铁锰矿1处,累计探明储量525.14万吨。现有资源量为411.4万吨(矿石)。

锰矿。陇南锰矿产地不多,已探明锰产地5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矿(化)点3处,主要分布在沿文县—临江—康县,碧口群北缘与三河口交界地带,为陇南主要的沉积——变质锰矿成矿带。包括文县临江乡沟岭子锰矿、口头坝豆家湾锰矿和横丹乡赵家咀锰矿。其中,沟岭子锰矿带,金属锰储量达114.85万吨,远景储量133.05万吨,属全国第四大锰矿。主要为软锰矿和硬锰矿两种,同时还伴有钼,金属储量762.42吨。钴:金属储量953.27吨,品位较高,极具开采价值。

3.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

铅、锌矿。陇南铅锌矿资源丰富,已知矿产地45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中型矿床二处(尖崖沟、向阳山)。已探明D级以上金属量1200万吨(其铅锌之比为1:2),其中可供建设利用的金属储量580万吨。陇南铅锌矿田主要集中在西和、成县、徽县境内,西起西和洛峪,东至徽县洛坝,南起成县王磨,北至黄渚,东西长85千米,南北宽7~12千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通称“西成铅锌矿带”。金属储量约462.07万吨。该矿带成矿条件好,规律性强,最终可望获得金属储量2000万吨。此外,矿石中普遍含有银、硫、镉等,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汞、锑矿。汞、锑矿为陇南重要矿种,目前已知汞矿床、矿(化)点20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徽县大河乡马家山),其余为矿(化)点;锑矿、矿(化)点12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西和县太石河乡崖湾),中型矿床1处(宕昌县大草滩),小型矿床1处(宕昌县老树川水眼头和甘江头乡银洞梁),其余为矿点或矿化点。已探明储量:汞矿1处,金属储量513吨,锑矿4处,金属锑17.5万吨,保有储量16.7万吨。

金矿。金矿为陇南重要矿产资源,又是陕、甘、川“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已知矿产地42处,其中砂金25处,岩金17处。已探明储量在400千克以上的大、中、小型矿床20处,储量约157.598吨,其中砂金矿床9处(文县碧口、范坝;成县镡河、抛沙;康县王坝、岸门口、碾坝;西和六巷;礼县田家河);岩金矿床4处(礼县李坝、马泉、金山;西和县安家岔);伴生金矿床7处(西和邓家山、尖崖沟、磨沟、青羊峡,成县毕家山,徽县洛坝铅锌矿,康县阳坝铜矿)。其中,文县阳山金矿带至目前(2007年年初)累计发现金矿脉90条,探明储量258.41吨。

铜矿。铜矿为陇南分布较广的矿种之一。目前,已知铜矿床、矿(化)点63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康县阳坝铜矿),矿点17处。已探明储量产地5处,累计探明储量9.71万吨,经开采和损失,保有储量约6万吨。

4.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资源优势。陇南市矿产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对国民经济建设起支柱作用的45种矿种中,陇南有10种探明储量较丰富,属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第二大潜力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金矿集中区。金、铅、锌等金属的资源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锑、铜、银、汞、锰等矿种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和产量;硅石、重晶石、水泥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的资源量更为可观。有色金属矿山交通条件便利,得到较好开发。陇南的有色金属工业、黑色金属工业、水电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6种主导产业中,矿业占到了3种,成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程度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更好发挥,矿产资源开发面较窄,主要集中在铅、锌、铜、锑、金、银及部分非金属矿种,一些储量大,开发前景好的非金属矿产受技术和交通等制约,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二是地勘工作滞后,勘查程度较低,后备资源不足。陇南445处矿产地,约占75%的地勘程度达不到立项开采要求,给矿业开发带来盲目性和风险性。此外,铅锌资源消耗过大,累计消耗金属储量346万吨,保有量仅182万吨,年需求量56万吨,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矿业结构不尽合理,规模经营程度不高,深加工水平低。有色金属矿种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其他矿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利用。除西和县邓家山、尖崖沟、磨沟,成县厂坝、李家沟、小厂坝、毕家山,徽县洛坝等少数国有采选配套矿山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外,绝大多数集体矿山企业规模小,矿业生产链条短,连接不够紧密,矿产品以单一的原矿及粗加工产品出售为主,附加值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大部分伴生矿产未得到回收利用。四是矿业开发带来的矿山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严重,主要河流西汉水及其流经矿区的支流受到污染,地面塌陷、滑坡裂隙、泥石流以及矿山尾矿坝崩塌泄漏等事件多有发生,加剧了地质环境恶化。

5.矿产资源供需预测及分析

根据分析,陇南市主要矿产资源供需总体可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部分主要矿种短缺,但形势不容乐观。据预测,在中长期(2006—2020年)内,锑资源可满足需求,金、锰可满足20~30年的开发需求,硅、水泥石灰岩、重晶石可满足长期和中长期需求,铅锌、铜、煤属基本短缺矿产。

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矿产资源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分析,矿产资源的供求关系形势比较严峻。铅锌资源矿石供应已不能满足选冶需求,选矿能力过剩。铜资源基本枯竭,煤炭绝大多数从区外购入。铅、锌、金、锑、铜、锰等6种金属矿中,满足需求的只有3种占50%;煤、硅石、水泥石灰岩、白云岩、溶剂大理石,冰洲石、石膏等8种非金属矿种中,满足需求的有7种,占87.8%,从部分大宗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到2010年,黄金资源需新增300吨勘探储量,200吨可采储量,铅锌资源需新增233万吨可采储量,铜需新增16万吨可采储量,煤需新增2280万吨可采储量。

(四)水资源

1.水资源概况

陇南地处亚热带边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均、亩均水量也较高。充足的水量,良好的水质和较高的水温,不但可以满足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而且也为溉灌农业、水产养殖和水能发电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市河流按其归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汉江两个水系,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降水资源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89.8亿立方米,河川径流多年平均自产径流75.6亿立方米,过境径流68.47亿立方米,总径流量14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6.19亿立方米/年。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75.6亿立方米/年,入境水量68.47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为144.07亿立方米/年。

2.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河流水系。陇南河流绝大部分属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只有两当县的八庙河(流域面积17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6%)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其中属嘉陵江一级支流的有白龙江、西汉水、青泥河、永宁河、燕子河等48条,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北峪河等715条。

河川径流。陇南大部分河流为暴雨补给型,其特点是6~9月水量大,7、8月多洪水。陇南年径流的分布大体与降水量分布是一致的,即东南部大,向西北部递减。文县南部、武都下山区和康县中南部,年均径流深为350~500毫米,人均占有水量2750~11700立方米,为陇南丰水区。西汉水大桥以上沿川地带,年平均径流深为100毫米以下,人均占有水量为700~1500立方米,为相对平水区。陇南径流在年内分配极不平衡,西汉水和白龙江每年7~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54%~57%,而在年内的其他8个月只占了全年的43%~46%,洪枯流量差高达40~1300倍。白龙江流域年际流量变化较小,历年最大与最小径流量比值一般小于3倍,西汉水流域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与最小流量比值一般大于4倍。

河流泥沙与河流天然水质。陇南地处西秦岭褶皱带,区域内岩石松散,重力侵蚀发育,河谷内存在的大量堆积物又给水力侵蚀,特别是泥石流提供了固体物质。因此,陇南除白水江、燕子河流域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以西汉水、白龙江中段尤为突出,河流中泥沙含量较大。白龙江年输沙量1840万吨,西汉水每年平均输沙量2191万吨。全市每年流失泥沙量约4990万吨,占我省长江流域输沙总量5.14亿吨的9.7%。陇南水质良好可作为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生活用水,根据水文站资料,河流水质矿化度均小于1.0克/升,大多数在0.25克/升~0.35克/升之间,PH值为7.2~7.8。但南部林区矿化度过低,在0.1克/升~0.2克/升左右,水质过软,不宜饮用,为陇南市多种地方病的根源。

地下水资源。陇南地下水资源受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在降水丰富的东南部,地下水天然补给丰富,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弱,地下水也逐渐减少。陇南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19亿立方米/年,其中岩溶裂隙水12.94亿立方米/年,基岩裂隙水13.25亿立方米/年,河谷潜水0.31亿立方米/年。分布于秦岭山地中的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长丰河等较大河谷第四系冲积层浅层地下水,是陇南山地最具开采价值的地下水。

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史料记载,远在元朝时期,陇南即有垦荒种田,发展农业灌溉的历史,几百年来,水利建设非常缓慢,1949年,全市灌溉面积仅有3.34万亩,且设施十分简陋。新中国以来,陇南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截至2008年年底,已建成各类农田灌溉工程设施4952项,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7.64万亩;建成集雨水窖(水池)13.71万眼(个),发展集雨补灌面积46.9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2.4万亩;建成人饮工程2865项,解决了108.02万人、49.24万头畜的饮水困难;建成防洪河堤1204.09千米,保护耕地43.1万亩,保护人口67.01万人;建成水库工程11座,总库容达到4188.96万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达到77.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1.5%,自来水受益61.39万人,普及率25.1%。

总的来说,由于地形、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影响,降水量在年内和区域分配极不均匀,因此,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洪灾害发生,再加上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陇南水利化程度很低,今后还要努力开发水资源,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控制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和解决群众温饱的基本措施。

4.水力资源

水力资源蕴藏量和可能开发的容量。流量和落差是形成水力资源的基本因素,陇南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得天独厚。据调查可供开发225.7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25%,如全部开发后年发电量可达85.6亿度,相当于36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总量的54%。根据《全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白龙江上可能开发的九处大水电站中陇南就占了苗家坝、碧口、麒麟寺三座,总装机165万千瓦。白水江有紫门关、白依坝等两个梯级电站,可装机15.8万千瓦。其他如嘉陵江、西汉水、永宁河、青泥河、燕子河等均可建小型水电站多处。

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陇南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为3.38亿立方米,按用水类型划分:农业灌溉用水量2.31亿立方米,占64.88%;工业及乡镇企业用水量为0.6亿立方米,占2.99%;农村生活用水总量为0.36亿立方米,占10.74%,其中农村居民用水量为0.22亿立方米,大小牲畜用水量为0.14亿立方米。

目前,在建水电站36座,总装机容量为25.077万千瓦,年发电量13.79亿千瓦·时,其中:中型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为17.8万千瓦(麒麟寺水电站11.1万千瓦,金口坝水电站2.8万千瓦);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7.277万千瓦。规划水电站共98座,其中:“十一五”规划76座,装机容量20.608万千瓦,均为装机容量小于2.5万千瓦的小型水电站;远景规划水电站22座,装机容量40万千瓦(苗家坝水电站30万千瓦,横丹水电站2.5万千瓦)。

(五)旅游资源

1.陇南旅游资源的特色

陇南因地处陇山之南而惯称陇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错落相间,亚热、暖温、高寒三带气候相互交错,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生物的垂直分布,为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构成了既是“天然的植物园”,又是“珍贵的动物园”。由于山川多资,风貌独特,既具有北国之雄奇,又含有南国之灵秀,温和多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享有“陇上江南”“甘肃西双版纳”之美誉。武都区神奇的“万象洞”,是西北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内万象森列,千姿百态,神奇莫测,历代文人墨客叹为观止;高山之巅璀璨的明珠——文县“天池”,是全国四大天池之一,清秀妩媚,与四川九寨沟的长海一脉相承,堪称“姊妹湖”;宕昌县狮子山下的“间歇泉”,白如银链,时而喷涌,时而寂静,神奇绝妙;文县国宝——大熊猫,为全国罕有。成县“鸡山”的雄姿,宕昌县大河坝的森林风光,康县梅子园秀色,徽县三滩的高山草甸的静滥优美,两当云屏的鬼斧神工,宕昌官鹅沟的奇峰竞秀。

2.旅游资源的文化特点

陇南,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古代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以及春秋战国,秦代,唐宋时期遗存文物甚多,形成了丰富多彩,引人夺目的人文景观。武都区大李家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礼县先秦西垂故地,西和县古仇池国雄迹,成县《西狭颂》丰碑,礼县祁山堡古战场遗址等等,都向人们展示了古代陇南文化的精髓,它将以特有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陇南,曾是氐羌民族的发祥地,氐羌民族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96—公元580年),先后建立了仇池、宕昌、武都、武兴、阴平五个氐、羌民族的地方政权,通常称之为陇南五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陇南,是历史上兵家长期争夺的咽喉地带。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与西秦岭和岷山山脉相接而形成的崇山峻岭,形成了对西北和西南具有特殊意义的战略地位,陇南既是“得陇望蜀”的主要战场,又是“北伐中原”的行军要道,从西汉萧河、樊哙用兵陇南,到曹操、诸葛亮争夺陇南,至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太平军以及白莲教起义军等,都在陇南留下了足迹。

3.人文旅游资源

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历史文物古迹:主要有武都区马街镇的大李家安坪、庙儿坪新石器时代遗址;武都区柏林乡梨树村的尹家坪齐家文化遗址;西和县长道镇的宁家庄新石器早期遗址。二是古墓群:武都区柏林乡冯家崖的任家坪新石器寺洼文化安国类型墓群;成县店村镇的大寨景坪春秋战国墓群;武都区安化镇庙坪、窑上坪的司家坝汉代墓群;徽县城中吴山的吴玠墓等。三是古建筑类:成县东南的杜甫草堂;西和县石峡镇的八佛崖石窟;徽县票川乡的郇家庄白塔。四是古战场:位于礼县祁山乡的祁山堡,有三国九寨遗迹;位于宕昌县官亭镇的蜀古栈道遗迹,附近曹魏大将邓艾渡河处之邓邓桥。五是古代建都遗址:位于西礼交界处仇池山上的仇池古国遗址。六是金石文物:成县鱼窍峡山崖上的“西狭颂”,著名汉三颂之一;成县石碑寨南的“吴王碑”;礼县城南郊的《赵世延家庙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七是近代革命史迹,两当县城的“两当兵变遗址”;宕昌县哈达铺镇“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成县抛沙镇转湾村的五龙山阻击战遗址;刘伯承和汪荣华成县结婚时的住房遗址,在成县支旗。

4.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山岳风光。主要有:自然景观,如成县西南的鸡峰山,宕昌县的大河坝高山森林风景区,康县阳坝镇的梅子园低海拔风景区,两当县东南的西坡琵琶崖等。溶洞景观:如武都区汉王镇的万象洞,是中国北方第一洞,还有康县城南的白云洞等。园林景观:如成县城中的裴公湖,康县城南的白云山森林公园等。二是水域风光。主要有:湖泊景观,如全国第二大天池“文县天池”、碧口水库风光等。泉水景观,如宕昌县狮子乡的间歇泉、武都区五凤山下的水帘洞等。三是生物风光。主要有:珍贵动植物景观,如文县境内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区。古树景观,如康县寺台小学门外的千年古树,树龄约1200年以上;康县王坝乡政府驻地的古化石银杏树,树龄约2000年左右,树围5.9米;康县托河康家坡的古楠木树,树龄千年以上,树围3.6米;康县白杨乡王家坪的古桂花树,树龄约1100年左右;康县岸门口朱家沟口的古麻柳树,树围6.7米,树龄约千年以上。

5.红色旅游资源

陇南是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的地区之一,地上地下的历史遗存丰富。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国家级革命纪念遗址1处,即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即武都区的安坪、庙儿坪、任家坪遗址,礼县的高寺头、石沟坪遗址,西和县的西峪坪遗址,重点碑刻4处,即成县《西狭颂》摩崖、《吴王碑》,徽县的吴玠墓,礼县的《赵世延家庙碑》。古城遗址1处,即西和县仇池国遗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2处,其中革命遗址11处,重点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20处,古遗址25处,大墓葬22处,石刻及其他30处,化石点5处。全市2006年有馆藏文物787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5件(套),二级文物330件(套),三级文物979件(套)。各县分布如下:礼县3091件,西和县1400件,徽县613件,两当县403件,成县749件,武都区1002件,文县128件,宕昌县267件(其中哈达铺69件),康县226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