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山祠堂是如何建成的?

西山祠堂是如何建成的?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祠堂建筑新叶村的早期祠堂建筑和一般民居建筑已经不见,原因之一是时间,毕竟已经跨越了800年,至于更早期的建筑已愈加不可考。西山祠堂建于元代,由三世祖叶克诚主持兴建。玉华叶氏宗谱中的西山祠堂,清代时候的状态玉华叶氏的西山祠堂地位最高。西山祠堂其实坐落在新叶村的东面,可是为什么唤作“西”呢?另一方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从风水角度来看,西山祠堂的地理位置和称呼有其原因。
祠堂建筑_宗族政治的理想标本:新叶村

祠堂建筑

新叶村的早期祠堂建筑和一般民居建筑已经不见,原因之一是时间,毕竟已经跨越了800年,至于更早期的建筑已愈加不可考。原因之二我国的建筑多用木材,多用木是因为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的观念,这是中国古人对死亡的认识的缘故,他们认为死亡是理所应当和顺应天理的。所以我国从开始就没有如同古埃及其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建筑工程,希望凭借人工抵抗自然界的各种侵蚀和消损,千秋万载,于是既安于新陈代谢的常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我们的祖辈眼中的建筑如同衣服[12],有则随时更换,向来不担心建筑的寿命问题,也几乎没有使其永不残破的野心。如果建筑不小心毁于水火等天灾人祸,人们通常认为是自身犯了什么错而导致的现世报应,而几乎不把责任归结为建筑材料的缺憾。

img36

西山祠堂

于是,即使是新叶村的形成时期建筑———“西山祠堂”[13],也已经不是原貌,而是近年刚刚重新翻建的。其实这也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种风貌:修葺原物的习惯,远不及重建[14]的风气;历代增修拆建,历来不重视原物的保存,常常加入其相应之时代的时代流行符号,仅仅重视其旧址和创建年代而已。只有墓葬工程,则自古以来确实特别在意其巩固永保的观念,然而遮隐于地底的砖券结构,和立于地面的木构殿堂,其原则却互相不同,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的若干部分,地面的殿堂结构,除少数有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的经验,而起到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的建制习惯,即使是祠堂这种带有宗教意旨的建筑也是一样。有一种说法,就连听惯了被高呼“万岁”的皇帝都没有把自用的宫殿改成石头房子,那么更何况宗族的祠堂呢。

祠堂和宫殿不用冰冷的石头堆砌[15],其实,这同样也是国人对“生”的一种理解,用木造虽然容易坏,但是坏就意味着可以推翻而造更好的和更大的[16],同时他们也暗下决心,未来的儿孙必定比他们这一代更强。“一代强过一代”是历代中国人坚定并且持之以恒的信念。

叶克诚先生初建西山祠堂的时候,其建筑形制是中亭合院,而且该祠堂应该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至于到底是几进[17],可以凭借《玉华叶氏宗谱》来判断。西山祠堂建于元代,由三世祖叶克诚主持兴建。当祠堂初建时,因族内人口较少,财力有限,建造都相对简陋,最初时只不过是三间二进的简易祖堂;明末重建时,规模已达到原来的三倍以上;清再建,后厅已达七开间。

img37

玉华叶氏宗谱中的西山祠堂,清代时候的状态

玉华叶氏的西山祠堂地位最高。《玉华叶氏宗谱·重建宗祠小引》记载:“吾祖千五一公迁居白下,逮三世,东谷翁乃卜地于西山之阳建家庙焉。”西山祠堂其实坐落在新叶村的东面,可是为什么唤作“西”呢?以它为焦点有好几种说法。凭借建筑规划理论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我倒有自己的看法。过去有许姓和应姓小村(新叶祖宅在北面,原来前山冈的居住者比新叶村叶氏要早,此称呼从那时便未变动)在南塘之北,又有小村(徐姓)在西山冈之东,今均不存(徐姓人后来迁至大圲边)。然而,南塘,西山冈因为小村而得名。西山冈在双溪之外,祖庙不在村内,选址很特殊(原因在前文已述)。东谷公时,玉华叶氏人口不过50余,祠堂当然也只能是相当简朴的。三开间,两进大厅,坐南朝北。我认为西山祠堂还可能是如下缘由:在我国历史上,如果村与村之间间隔不大,甚至相互倚靠,那么分隔村与村的设施通常是道路和道路附属建筑设施,比如牌坊。祠堂通常不是分隔村落的建筑,甚至祠堂并不具备分隔功能,两个村落甚至几个姓氏共用同一个祠堂在旧中国也并不少见。如果相邻村落中的两个姓氏的宗族经济能力都不强,可以在地理位置合适的地方共建祠堂,共享祠堂设施,但并不共享祭祖等庄重礼节。玉华叶氏当时人丁不多,和相邻小村比较,人口少于比邻,但是那个小村的人口应该也不多,经济实力略大于叶氏但是毕竟不强,于是两姓合建,叶氏为了免生纠纷,在命名上表现谦让,以彼村的方位命名此祠堂。以后叶氏强盛,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祠堂的私有化[18]。如果不满意原来祠堂的规模和样式,可以推倒重建。否则,祠堂通常不建造在和其他村落交接的地方。因为规划通常把祠堂作为村落的地理核心,民居围绕其发展,层层包裹,宗族的凝聚力就此得以实现。即便把祠堂放在村子的边缘,也是为了将来村落能够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有所发展,一般不会出现密切相邻的村落,而故意在两村交接之处设置祠堂建筑的现象。

另一方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从风水角度来看,西山祠堂的地理位置和称呼有其原因。“西山”实在村东,“之阳”实为“之阴”,加上“南塘”在村子北口,新叶村的习惯性方位指称常与实际相反,其中应该和“风水”上的原因无关。据传过去有小村在南塘之北,有小村在西山冈之东,今均不存。但是以“风水”来解释我认为不可信。因为在中国的风水观念中阴阳倒置是非常让人忌讳的事情,通常认为如此必然招致灾祸,通常也用“本末倒置”形容这种状态。

不过,也有一种可以认为是合理的解释,在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的形成史中,表示方位的风水罗盘也在历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并不一定都是准确和合理,比如当赖文俊创造了以极星方位的天星人盘,完备了中国罗盘正针、中针和缝针的三针杨盘后,继之元明两代的大紊乱,中国罗盘的盘面理论而随之复杂化。在明代紊乱时期,各种理论和流派纷杂登上大雅之堂,甚至有将方位倒置命名等行为,那么西山祠堂名称中的“西山”是不是在这种思潮下而产生的,也并不能说没有可能。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叶文公[19]主持宗族事务时,于公元1531年将祖庙迁到双溪之内,村东抟云塔北侧,命名为“万萃堂”,历经四年于公元1536年完工。叶氏宗谱《重修西山祠堂记》载:“前代厚基于此地(按:西山冈),惜规模卑狭,广不容车,是以泰字行易庵公特迁基于塔下(按:抟云塔),设两庞,建中亭,左省牲,右涤器,恢廓前图,允足妥先灵而庇后人矣。”从《玉华叶氏宗谱·里居图》中可看到当时所建“万萃堂”,坐东面西,二进两院,第二进大厅前有拜亭,即中亭,第三进为楼阁,门台为三间牌楼式,建中亭是当地大宗祠的很大特点。门前有一口半月形水塘,院落两侧有十几间厢房作辅助用房,规模比原西山祠堂扩大了二三倍,也更加华丽排场,与文峰塔一起成为当时村里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清初,新叶村从鼎盛时期向下滑落,万萃堂“岁久倾颓,乏人继序”。风水先生说:原因是新祠地势太低,而“旧基愈于新基”(《重修西山祠堂记》),于是在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在“精堪舆家言”的叶溥原(易庵公,崇智堂荣寿堂溥原公精通堪舆字普侯、号易庵行泰三零四)主持下“仍移于旧处”(新迁塔下,面对玉华山),历经三年建设,于公元1672年竣工。并又改名为西山祠堂,其型制与万萃堂同,且名中亭为万萃堂。最后一进为七开间的重楼,两侧有套院。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又决定迁回西山故址(宗谱上载: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由叶士夙、叶祖佑等仍迁回原址,名称与形制与原同。到了公元1759年得甲公[20]等人发起正式动工。此次面向三峰,规模甚大。供子孙后裔祭祖之处,西山祠堂的中轴向北偏东正对着约5公里外三峰山的主峰“里大尖”。里大尖主峰呈圆锥形,被喻为“母亲”,另外两个比较矮的峰向它佝偻围合,被拟为侍奉母亲的“孝子”。宗族制度的核心纲常是“孝”,祖庙的这个对景显然有意借“风水”来加强封建的血缘关系。祠堂祀厅大堂正中供奉着始迁祖叶坤的泥塑像,两厢供奉着里宅和外宅全部先祖的牌位。直至公元2004年10月30日,西山祠堂再次重修,这次由政府拨款10万元,按照崇义旋庆堂又庵公订造形制修缮,公元2006年基本完工。该建筑占地面积1516.9平方米,三进一院,廊庑环绕,中亭独立,形制奇特。

img38

万翠堂,即祠堂“中亭”

“中亭”是兰溪县各宗族祖庙特有的型制,在明中期才出现。平面近于正方形,它由正厅、前厅和两侧外廊组成的“口”字形布局,前厅包含门厅和左右的辅助用房,正厅供奉开山祖宗,两侧廊供奉历代先人,正厅和侧廊可以统称为“寝室”,在这个口字形院落正中,满满地塞进一座祀厅,也叫拜殿,专门举行礼仪祭典,这就是“中亭”。祖庙正厅前的院子正中,为举行祭拜仪式的场所。中亭不与其他建筑接续,完全独立,在兰溪之外尚未见到。的确,其他地区祠堂建筑通常是坐南朝北,二进或者三进、三开间。第一进是仪门,俗称“门厅”、“大门”。通常这里设立各种题记碑刻,特意引人注目,这里是进入祠堂的第一课堂。第二进分前、后二厅,前厅是享堂,俗称“大厅”、“正厅”、“正堂”,是举行祭祖典礼和举行宗族活动的地方;后厅是寝室,又称“寝”、“正寝”,是供奉该姓氏宗族列祖列宗神主(又曰“主”、“木主”、“牌位”、“神位”)的地方。前、后进之间是天井,天井两边是廊庑。当然如果更多的进次,会相应有更多的功能建筑。那么,为什么新叶村和兰溪境内的祠堂如此特殊呢。相同的功能建筑,在其他地区唤作“享堂”,为什么在兰溪叫“亭堂”。“亭堂”这个名字也许是陈志华先生的发明[21],而中国园林中的“亭”,有时候从体量上讲是非常大的。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在西山祠堂里,我们看到万翠堂这个“亭堂”满满登登的拥挤在口字形的四面建筑中间,这也是需要最大化的容纳举行典礼的众人这一功能所决定的。在其他村落中的祠堂,“寝室”是不方便被访问者随意踏入,正如我们现在的卧室一样,先人们神游安神之所岂能够被人随意打扰,特别是村人要突出祖辈的威严庄重,最好是要逝去的先人和活着的后辈保持距离,犹如皇帝高座金椅,群臣远远的站立保持远望态势。平时举行结束仪式之后,即使西山祠堂大门开放,那么万翠堂堂中北门也是关合的,其目的在建筑语言上已经表明“请留步”的含义了。更别说在仪式举行之中,“亭”就是“停”的隐喻。饱读圣贤的中国官吏,在黄帝的大殿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虽然在建筑形式上并不特别需要建造一个宫殿中的亭子,但是村落中的祠堂担负着一个建筑的多面使用功能,有的时候更是宗族会议、宗族调解、宗族审判等等非典礼性事务,那么无声的提醒也许就相当重要了。

针对西山祠堂建筑的形制,我还有我的一种看法,那就是如兰溪这种祠堂,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祠堂的早期类型,是里仿建筑的进一步变化。其他地区可能早已通过建筑的进化和改良而在形制上发生了变化。祠堂建筑最开始可能只是个单体建筑,犹如普通的民居。后来通过四周建筑的围合,发展到了西山祠堂这种形制,再后来中亭和廊庑的房檐发生黏连,于是有了除兰溪之外祠堂的形制。就结构而言,后来的比西山祠堂构造更复杂,总造价却降低了。

叶克诚还于元代主持建造了有序堂(宗谱《有序堂记》)。该祠堂坐落于村子北端,是村落整体的结构核心,对村落的规划起决定作用。《有序堂记》里记载:“序,天之所秩者是也。既曰天秩,以无假于人为。兹曰有序,是全族之老幼远近而群聚于斯以言乎。”叶克诚的意思即为《周易》中“屯”卦的“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是以人事而言,当在险难时,不得贸然前往,必须认清时势,能立君以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这样才能亨通。叶克诚所处的叶氏宗族时代有万物始生之道[22]。宗族初期的屯难乃自然规律,它既是无所不包也同时是无所不利。而叶克诚知道必须坚守贞正,这样才能达到顺利通畅的境界。就思想境界来看,有序堂的历史地位,其实是作为玉华叶氏的总祠。

img39

公元2006年三月三有序堂戏台、戏曲和戏迷

img40

有序堂叶克诚夫妇相前的祭拜条案,清中期家具

但有序堂只供奉外宅派前七代先祖神牌,因为从第八世起,外宅派分为11个支派。祠堂尽头正中悬挂东谷公的牌位和画像,像侧的对联:“南阳世泽弥长,东谷家声何远。”虽然叶氏已经在白下里叶这个地方落下脚跟,但是初期的痛苦躁动纷乱的局面时间已经不短,历史上需要有一个能够拥有足够大智慧和大能力的人出现整顿家风、收拾宗族、兴造土木、寻源定根,于是时代就给了这个村子叶克诚这个人,有序堂不像支祠,而更像是东谷公的专祠便不奇怪了。

但是,现在的有序堂早已经不是叶克诚先生修建的那个有序堂,最早的祠堂只有前后三间。

根据族谱,明正德年间,七世祖叶宗优重建的有序堂只有前后两进,三开间,规模较小,那时有序堂后为文山公的住宅大厅,由于建后即遭回禄之变[23]而毁,随后“乾隆四年遭回禄之变,堂遂不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后面的中正堂(崇德派)同时被毁无存。中正堂屋基于变卖给了旋庆三分之二,九思公三分之一。同时有序堂也将地售出,宗族得其地的三分之一,旋庆堂的燕山得其地的三分之二,但地段“因犬牙相错,故不得创建而荒芜者六十余年”。后来堪舆师说:“香火后不宜空虚,族之不振缘此。”出于因为这个情况,旋庆的燕山房乐助地基,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有序堂派下仁、义、智、德四分所属子孙800余人齐心协力建成“回”字形式后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将祠堂由两进大厅扩建成三进大厅,并有戏台(参考《有序堂后厅记》)。

有序堂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同治丁卯(公元1867年),再遭火灾。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重建后厅三间,直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厅三间、前厅三间皆告落成。

位于有序堂大厅右侧隔巷的客厅,原为白崖山人的私家花园,曾经唤作“东园”。白崖山人居九思公之位后面,将此园捐给有序堂,成为有序堂的花园。直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在重修有序堂时,才在东园中建成五间两厢的客厅。宗谱中《重建有序堂记》有记载:民国“十五年春复于厅之右侧,先达白崖公所助之东园基地,创建客室五楹两厢,其前隙地围以墙垣”。据说新建有序堂时,东阳木工师傅单单设计就花费了15天,制造好的每根木料经工匠主严格验收,并盖印才可以上梁,花费三年时间才建成。于是有序堂的规模成为现在的样子,威严的外宅派总祠由此得到彰显。

有序堂的正厅,即享堂,是祠堂的主体建筑,门厅、正厅组成的院落,内部不设门窗,为敞厅,正厅前的内天井空间相对较大,显得有序堂的正厅更为庄严、高大。也正如此,有序堂正厅的用材、规格、装饰很考究。新叶村地处山区,木材丰富,金柱柱径皆过60厘米,相对江南明末以后厅堂的柱径与柱高之比,以修长为特征,介于1∶10与1∶12之间,相应的各种梁架可用硕大来形容,圆鼓形,即使三架梁、单步梁也甚大。虽乍眼看满目皆是粗壮的构架使人压抑,但细察各个构件皆用大材,构件与构件间比例匀称,不得不惊叹新叶村古人的装配能力(现在的有序堂为新近翻修,和以前已有区别)。为显示地位,一般前廊或前步架较宽广,上部设轩棚;为显现高大,往往抬高屋面,但内四界又必须对称美观,所以通常通过覆水椽的做法来表现。

通常经济实力强的宗族支系的祠堂常建有戏台。戏台的出现是统治者加强宗族权威,使祠堂成为议事、公共集会场所的最好说明。戏台在门屋明间,面向祀厅。两厢及院落在古时候是男子看戏的场所,妇女在祀厅的前金柱之后观看,前金柱间临时设栏杆。凡祠堂大门开在正中的,戏台台板中央部分均可以拆卸,以便仪典时方便出人。有序堂的大门开在左侧墙,戏台不设可拆卸台板,以显示威严,同时后台宽畅并有夹层,有利于演出。戏台太师壁上绘“唐明皇游月宫”图。有四副楹联暗含隐喻,其中两副是:“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明;戏是戏也,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为叶氏后人民国时作。

img41

宗谱中的有序堂形制

有序堂大门开在左侧墙,是因为风水术考虑朝山道峰山火力太旺,要回避一下(乾隆四年遭回禄之变,堂遂不存)。大门外另有一敞开的门台,称呼为“国戚第”。这种形制很罕见。传说明代叶锡龙因父亲治愈太后的病被任为御医而被招为郡马,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皇帝赐一道诰命,制成大匾挂在有序堂里,蓝底金字,周边雕龙,贴金涂丹。所以有序堂门台上挂“国戚第”匾额,因此又有了“国戚第”的别称。

img42

从有序堂出去,会看到“道峰会秀”匾额

有序堂于公元1950年收归于国家所有,并作为供销社商场。(不同于其他地区,把收编的祠堂作为粮仓,而新叶村的粮仓是双美堂)直至公元1985年,回归村有。经过维修,恢复原型。有序堂中庭建筑部件牛腿曾经被盗,新叶人无不为之惋伤。于是村民重新雕刻,于公元2005年重新依照原样复原。有序堂匾额“道峰会秀”四字于公元1986年重修时候由叶福钦写,“国戚第”匾额由叶质彬手写,四块诰封匾额小字由叶凤新精心重写。“道学正传”、叶逢新的“副贡”、叶逢霡的“恩贡”、九思公诞辰百年的“功德永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的叶夏超的“可以观”及“黄宫驰誉”匾额都进行了修补。近年来的村落保护运动,使有序堂称为了老年活动的场所,平日里有序堂常常有本村的老年人打牌下棋。有序堂就是这样的新面貌展现于我们这一代人面前,并且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