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评估中国志愿者力量

如何评估中国志愿者力量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8000多万名志愿者,约占人口总数的7%。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被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共同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鸟巢一代”作为中国志愿者的主力军,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如何评估中国志愿者力量_志愿者的力量

从灾难救援到重大活动,从扶贫助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青年率先行动扩大为全民参与的事业,中国式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8000多万志愿者也成为无所不在、不可或缺的和谐社会构筑者。

●一支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

当今中国,究竟有多少志愿者?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11年年底的统计,目前中国志愿者已经达到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而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联合调查中显示:2010年,全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达到了39.77%,为社会无偿服务的总时间高达158亿小时,为社会所贡献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41%。

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沟通城乡、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风尚。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志愿服务与人们追求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创造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愿望正相契合。做一名志愿者,正在成为社会风尚,成为道德追求的代名词。

目前中国有8000多万名志愿者,约占人口总数的7%。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社会风尚。

在沿海城市,在西部农村,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 区,在失学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家里,在敬老院、福利院……在所有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地方,到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这句庄严的承诺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随着志愿服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变得日益强大。

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被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共同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身上体现出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

1963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社会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这个名字成了一种崇高道德精神的象征,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雷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品德就是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爱国传统的体现,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华民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自己、服务社会”的助人为乐精神的实践。

那么,雷锋的行为是否也是一种志愿行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丁元竹教授认为,仅从雷锋精神中“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来看,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根本出发点。可以说,在学雷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形式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而起,并逐渐孕育成为一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国际社会接轨、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特点的高尚事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身上体现出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共同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基于此,2000年,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确立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

●一支敢于担当的青春力量

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曾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这一年发生的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都与“志愿者”一词紧密相连: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千百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标志着中国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二是北京奥运会,以“鸟巢一代”为特征,标志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不光为志愿者群体注入了新鲜活力,更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标注了新的道德高度,引领社会风尚。

“80后”,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曾经被人赋予了众多负面标签,最令人悲观的莫过于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力的质疑。而在2008年,170万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向世界展示了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微笑,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形象的最强烈信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18万名“小白菜”和广州亚运会59万名“绿羊羊”中,则有了更多比“鸟巢一代”还要年轻的“90后”。至此,再也没有人怀疑,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考验和洗礼的中国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担当。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当人们欣喜地看到,胸怀这种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中国志愿者中有了数量众多的年轻人,当然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必将道德向上、人心美好。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鸟巢一代”作为中国志愿者的主力军,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中国志愿服务元年”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逐渐生活化、日常化、专业化、网络化。

中国特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

●一支自成气派的中国力量

志愿者,这个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外来事物,从广州、深圳、天津、上海的率先探索,到遍布全国各地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这个探索的过程,既有对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继承,又符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起了“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而2008年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其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的到来:

在志愿服务领域,从常见的为大型活动服务、灾难救援、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更广阔的领域;社区服务更加普及,更加日常化、生活化。

在志愿者身份上,由一些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少数群体逐渐扩展到每一位普通人,人人都可能接受到志愿服务,也可能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项目确定上,随着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对志愿者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原来那些临时活动、随机设计的志愿服务逐渐形成有延续性的接力机制、专业性和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

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能够并且善于借助网络发展,而这又与志愿服务的广泛、及时、高效需求相契合,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色。

●一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

毋庸讳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注册难。据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至少有300万个未登记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组织的身份尴尬,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使其失去了社会认同和公信力,在资金筹措等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志愿者组织的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也相对严重。

另一个问题就是缺钱。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困扰众多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瓶颈。草根公益组织主要通过向基金会申请资金、拉赞助、义卖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有些地区的共青团组织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更多时候是志愿者自掏腰包、大家凑钱做公益,有的所谓“志愿者”仅仅只是捐献者。不少志愿者组织也因此陷入困境甚至最终消失。

组织管理不规范无疑也是阻碍志愿者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做公益,出发点不尽相同,难免有人是出于名利的考虑,组织活动时更注重宣传效果而不是实际效果。即使在大部分纯粹秉持志愿精神的组织里,因为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服务目标不清晰,缺乏发展的战略意识,同样会让志愿服务的效果打折扣。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智慧,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瓶颈的决心与勇气。

●一支多方推动的聚合力量

注册难,缺资金,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大,快速成长的中国志愿者队伍正面临着从数量提高到质量改善的瓶颈期。

可以说,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解决它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总动员,群策群力,这样才能助力志愿服务的发展。未来所要探索的将是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三方“合力”组成的工作机制:

提高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未来所要探索的将是一套由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三方“合力”组成的工作机制。

尽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将志愿服务和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与财政预算之中,给予政策保障与资金扶持。

处理好行政化与自主性的关系,既加强党政机关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又提高对志愿者组织的包容性,鼓励志愿者组织自主发展、自我壮大。

鼓励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类型,避免形式主义、缺乏实效和短期行为,提高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的认知度。

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增加志愿活动的参与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