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可替代的“福利第四角”

不可替代的“福利第四角”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者群体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使得这种“志愿服务”补充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同时更为社会降低了购买市场化服务的成本。因此,这种志愿服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忽略的“GDP”构成要素。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的巨大贡献,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典型代表。他们这些正向的品格,因为弥补了政府、市场、家庭所能够提供的福利局限,因而具备了典型的不可替代的“福利第四角”的功能。
不可替代的“福利第四角”_志愿者的力量

今天,志愿者不仅出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中,更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发挥着作用。从灾区到社区,从赛场到菜场,从血站到学校……不管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还是平凡无奇的小事情,志愿服务总是无处不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志愿者视为社会正能量的“代言人”,他们挥洒着明媚的朝气,勾勒出一张全新的中国面孔。

社会学学者胡小武在微博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城市观察家”,那些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志愿者,也是他观察的对象之一。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他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态之一,特别是承担了大量微观、具体、个性化的社会关怀、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性的项目,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

笔者:现在,关于志愿者的话题常常会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们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是否可以说,志愿服务已经遍及生活的各种领域?

胡小武:是的,我们看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交通秩序协管、社区治安巡逻、邻里互助服务、大型赛事会展的志愿服务、疾病防治志愿宣传、志愿服务老弱病穷、义务支教支医、志愿辅导少年儿童等,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扶贫等领域都有大量志愿者在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继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化服务之后最重要的社会服务形态,特别是承担了大量微观、具体、个性化的社会关怀、社会救助、社会服务性的项目。

笔者:如果做一个纵向的对比,您认为,相较于10年前,今天的志愿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志愿者视为社会正能量的“代言人”,他们挥洒着明媚的朝气,勾勒出一张全新的中国面孔。

胡小武:10年前的志愿服务集中在大型活动和支教支边方面,而今天的志愿服务无论从人员数量、人员组成结构,还是服务领域、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步和拓展。当前我国志愿者群体的规模超过数千万人,结构上也涵盖了老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志愿者等几乎各年龄阶层。正是因为志愿者的身影越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书写了越来越多感动人心的故事,也才可能受到媒体和舆论的关注。

笔者:志愿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胡小武:是的。志愿者群体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使得这种“志愿服务”补充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同时更为社会降低了购买市场化服务的成本。因此,这种志愿服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忽略的“GDP”构成要素。正是因为有了庞大的志愿者提供各种免费的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务缺口与预算缺口。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志愿者的服务为国家、家庭、社会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和成本。从总量上核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巨大的经济贡献。

笔者:能否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件分析一下志愿服务在不同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态之一,特别是承担了大量微观、具体、个性化的社会关怀、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性的项目,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

胡小武:第一,志愿者提供了许多“特种服务”,比如最近发生的浙江余姚水灾事件,不少有“擎天柱”高级卡车的私企老板都志愿开车进入洪水侵袭的街道开展救援服务,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救灾资源的不足。第二,志愿者提供的支教和支边服务,带去了真实可见的知识、技术、信息、财物和关爱,对有需要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三,志愿者为大型活动提供的服务,不仅保障了活动顺利进行,还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很好地传播了国家的形象和友好态度。最后,志愿者提供的各种服务,都会直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比如社区服务、社会帮扶,既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了帮助,更为社区安全、社会和谐、公共秩序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这些志愿服务由于其面多域广,从整体上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公 共秩序、人文关怀以及对外交流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笔者:所以,志愿者是社会正能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散源。

胡小武:没错。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的巨大贡献,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典型代表。正能量就是鼓励人心、激活真善美、创造健康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助力”。志愿者具备了体现善良的利他主义品格,体现出无偿帮助的美好心灵,主动奉献社会的脚踏实地的真切努力,这些真、善、美便是志愿者传递出来的优秀品质。他们这些正向的品格,因为弥补了政府、市场、家庭所能够提供的福利局限,因而具备了典型的不可替代的“福利第四角”的功能。

笔者: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社会缺少温情,但志愿者群体的壮大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坚冰渐渐融化。为什么他们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胡小武: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无偿的、主动的、专门的服务行动,体现的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彰显着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在当下这样复杂的转型时期,志愿者的精神和原则更加成为一种“有形的”推动力。他们大多是为人们提供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服务,老百姓耳闻目睹,切身体会到志愿服务,最终透过这种亲身接触、服务感知,潜移默化地激活了社会的道德基因。

笔者:公众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您是怎么解读这种心理转变的?

志愿者具备了体现善良的利他主义品格,体现出无偿帮助的美好心灵,主动奉献社会的脚踏实地的真切努力,这些真、善、美便是志愿者传递出来的优秀品质。

胡小武:在某些时候,志愿者的这种“雷锋式”的行为,会被人不理解,这是社会浮躁期的典型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更由于志愿者群体本身的不懈贡献和无怨无悔的行动,切切实实地增进了社会的福利、社会的和谐,因此,公众会逐渐认可并赞美志愿服务。比如,过去,有些深圳、广州、南京地区的都市白领,放弃工作去山区支教,不仅得不到理解,甚至被怀疑其“精神健康状况”。但是,随着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淀出来的贡献,自身的思想价值观的正面改变,原本不理解的人便渐渐理解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孩子做志愿者,这些都是鲜活而具体的明证。

胡小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政策学会会员。致力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长期保持对公共议题的热切关注,为多个媒体担任新闻评论员,并开设个人博客及微博记录原创思想与足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