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明村人的“黎明”

黎明村人的“黎明”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访黎明村后,好几位盐池县的领导向记者谈起黎明村的新变化。黎明村正在“三合一”黎明村距盐池县县城还有70公里。短短十年时间,黎明村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黎明村人的“脸色”变了记得初访、二访黎明村时,听到的多是叹息。今天的黎明村,不再是原来的黎明村;今天的黎明村人,也不再是原来的黎明村人了。69岁的崔福香嫁到黎明村已有50年了,几乎没有离开过黎明村,也是最后搬离黎明村的。
黎明村人的“黎明”_六访盐池县被风沙吞噬的黎明村_满眼风光:全2 册

黎明村,一次又一次吸引记者的目光:这个原来好端端的自然村,因为躲避风沙,先是一分为四,三四年后又由四减为三,现在则由三合为二,踏上了重组新村之路。明年,他们就要“合二为一”了。

自1998年至2009年,记者5次踏访过这个只有48户的小荒村,见证了它的每个变化。

五访黎明村后,好几位盐池县的领导向记者谈起黎明村的新变化。“希望你六访黎明村。你到黎明村,还会有新发现!”盐池县有好几位领导都向记者发出过这样的邀请。热情的邀请,诱人的介绍,喜人的变化,调动起记者再访黎明村的兴趣。再访黎明村?还有东西可写吗?还能写出新意吗?记者不是没有这种担心。

近日,记者再次踏上这个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村庄。一进村,记者所有的担心就一扫而光了:这里可写的东西很多,需要挖掘、需要展示、需要社会了解的东西也很多!

黎明村正在“三合一”

黎明村距盐池县县城还有70公里。汽车下了公路,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十几栋明亮、美观的农民新居。宽阔整齐的院落,粉刷一新的围墙,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这就是新黎明村!”马儿庄村(黎明村为其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告诉记者。

这是黎明村?记者两年前五访黎明村时,并没有看到这些崭新的民居。原来,借助宁夏危房危窑改造的扶助资金,黎明村的新居实现了砖瓦化。而建的较早的几个平房,也在政府的帮助下“平改坡”,有的还换上了铝合金门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记者想再去看看黎明村的遗址。冯立珍书记带记者绕了一个弯,前行了约一公里用手一指:“这就是!”啊,是的,记者看到了那几棵熟悉的老树,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点曾经住过人的痕迹,就连断垣残壁的影子也看不到了,一个村庄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记者看到,满地蒿草生长茂盛,一丛丛芨芨草足有1米多高。各种植被,将昔日肆虐的黄沙压得服服帖帖。

短短十年时间,黎明村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1998年,黎明村为躲避日益紧逼的风沙被迫分成了四处:北梁,东梁,南梁,老村,几个庄点“隔沙相望”,相距有一公里。风沙不仅分开了朝夕相处的乡亲,也阻隔了曾经深厚的乡情、亲情。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善,人们重新聚合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记得2009年五访黎明村时,记者在报道的最后特意写道:“黎明村会再次搬迁吗?记者希望在六访黎明村时能够得到答案。”

果然,记者此行找到了答案:冯记沟乡党委副书记强永军告诉记者:你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们在“北梁”西侧规划的新村。现在,“南梁”上的12户已经全部搬来了,实现了“三合二”。明年,“东梁”上的19户搬过来后,就是三合一,黎明村就可以又成为一个村了!

黎明村旧貌新颜

“过去的黎明村,‘滥杆’(方言:很糟糕的意思)得很!沙子堆得比房子还高,墙基都让沙子掏酥了,盖房子连地基都难打。”20多年前从外县到黎明村来当上门女婿的贾云,至今忘不了刚来时的印象。

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甘草,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构成了对盐池县草原的极大破坏。而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地理环境,更使盐池县首当其冲,大片草原就这样沙化了。

“炕上、地下都铺满沙子,用手一摸就是一大把!”“有时吃完饭,碗底还会留下一层沙子!”“一场风就把沙子堆成山,3岁的娃娃轻轻松松就上到了房顶!”“一年到头用毛驴车往外拉沙子,总也拉不完!”乡亲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诉说当年风沙肆虐的景象,似乎都有切肤之痛。村文书白学宝告诉记者:农村人娶媳妇,女方家常常要问那里风沙大吗?风沙大的地方,连媳妇都不好找!

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路关对风沙也有很深的感受,曾向同事们提到他的一次惊险的经历:有一年,他在一场大雨后清理堆在墙外的黄沙,因为堆得太多当天没有清理完。不料,当晚竟然房倒屋塌了。幸好,房梁塌下来担在了家具上,才没有砸在人身上。他拉起睡在炕头的奶奶就往外跑,这才躲过一劫。过后,奶奶每次提起此事,都心有余悸。

仅仅过去10多年,这种景象就难觅踪影了。

黎明村是盐池县的一个缩影。为了遏制沙化,盐池县不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制止乱采滥挖,而且于2002年在宁夏各市县中率先封山禁牧,此后多年一直坚持“生态立县”,为改善生态环境不遗余力。

采访中,路关局长带记者看了他们去年在狼洞沟治理的流动沙丘。仅仅一年,他们就在35000亩流动沙丘上扎满了草方格。而这些草方格上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蒿草。穿行在广袤的大地上,无边的翠绿夺人眼球,记者心旷神怡。改天换地的治沙奇迹,令人叹为观止。

20年前,盐池县700多万亩草原基本都沙化了。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现在的流动沙丘已经不易看不到了。全县只有花马池、高沙窝、王乐井等极少数地方还有流动沙丘,总共只有30万亩,三五年后,这些流动沙丘将被彻底消灭。

看来,盐池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真是名至实归啊。

黎明村人的“脸色”变了

记得初访、二访黎明村时,听到的多是叹息。而今,说起过去那些沉重的话题,黎明村人竟一脸轻松。昨天的噩梦,已成为今天的笑谈了。

今天的黎明村,不再是原来的黎明村;今天的黎明村人,也不再是原来的黎明村人了。那些写满忧愁、无奈的面孔,在这次采访中看不到了。这次,一进村,记者就被一种欢乐的气氛笼罩着,采访中的欢声笑语一直没有断过。村里人不仅相互开着玩笑,而且还与记者开玩笑,有时还要“幽上一默”,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从黎明村人的脸上,记者再也看不到痛苦、忧愁和无奈了。记者问他们担心不担心生态环境再度恶化,他们都说:不担心。因为黄沙已经被彻底制伏了,谁也不会再干自毁家园的蠢事了。偷牧的事,村里没有再发生过。就是有人逼着,也没有人再挖甘草了。

69岁的崔福香嫁到黎明村已有50年了,几乎没有离开过黎明村,也是最后搬离黎明村的。记者到黎明村曾多次采访过她。这次,记者又来到她家,老人竟一眼就认出了记者。她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把记者让进屋,还抱出西瓜招待记者。她向记者透露:7月14日到7月21日,她和老伴带着两个孙子高高兴兴地去了北京。“坐了飞机、坐了火车、坐了地铁、坐了大巴,看了古迹,看了高楼大厦,还看了纪念堂……所有这些,我都是头一回!”说到这次难忘的经历,这位此前只去过一次银川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黎明村人的“脸色”变了,黎明村人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黎明村人的心都被暖热了

“现在的政策好!”这是黎明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挂在嘴边上的话。村党支部书记冯立珍和几个村民争先恐后地说,现在,种粮有补贴,封育草场有补贴,退耕还林还有补贴……各项补贴加在一起有560元!有位村民告诉记者:没想到,我们养一只基础母羊,国家还给补贴80元。养一只种公羊,补贴竟有200元!有人说,为了鼓励生产,党和政府花了多少心血啊,真把我们的心都焐热了。

记者对黎明村的五次采访,也引起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关注,前来考察并给予支持的领导和部门都很多。盐池县的领导更是常把黎明村挂在心上,一次次前来调研,就连不帮扶这一片的副县长王学增,也先后来过好几次。曾两次陪同记者采访黎明村的冯记沟乡干部张玉林,现在是马儿庄村(含黎明村)五个自然村的驻村干部。为了让黎明村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他做了大量具体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政府帮黎明村修好了村路,又将黄河水引到了黎明村。有关部门还在村旁架设了现代化的喷灌设施,让数百亩优质牧草享受到了特殊的“待遇”。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黎明村人不再怕天旱了。现在,黎明村人均拥有3亩水浇地。留给黎明村人的,就剩下一个字:干!只要努力生产,就够了。

“还有什么困难?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我可以代为转达。”虽然记者一再“启发”“诱导”,但黎明村人就是“不开窍”。他们除了称赞政策好、称赞党和政府的关爱多之外,就再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现在每个月都拿55元“低保”的崔福香见大家都不说话,便一脸严肃地说:“我希望政府每个月能给我发上1000元!”看见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老人开心地笑了:“我知道,国家有很多难处,许多地方都在受灾,到处都需要钱。我每个月都能领到‘低保’,已经很知足了!”哦,老人是在和记者开玩笑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老人的开朗、豁达、知情达理所感染。

黎明村正成为创业热土

昔日的黎明村,生活出路少,发展经济渠道窄,而恶化的草原能够带给他们的,又十分有限。

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干许多事都有条件了。现在,黎明村不仅有100多种可做饲料的野草,而且大量种植苜蓿、甘草等优质牧草,此外还有大量庄稼秸秆可做氨化饲料。正是看准了当地牧草增加、饲料充裕的优势,政府指导黎明村大力发展舍饲养植。2005年,全村养殖育肥羊的还只有3户,仅仅过去3年,就发展到了20多户,一年出栏超过4万只羊。

黎明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3960元,而且有望进一步提高。现在,全村已有8辆小轿车、9辆客货车,农用车更是不计其数。

王学增副县长告诉记者:今年,盐池县又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5000万元,彻底解决禁牧、舍饲中的各种问题。

十年前年曾在外面闯荡的白学宝,是崔福香的四儿子。这个善于钻研、学习的高中毕业生,说起话来也文绉绉的。一比较,他觉得还是在黎明村创业好。“不说别的,养育肥羊就很‘顶劲’!”白学宝现在养了170只羊,一年养四茬育肥羊,能有五六百只育肥羊出栏,纯收入达10万元。他说,我真正过日子是最近这10年。在黎明村干,并不比外出挣钱少,黎明村越来越有前途了!

看到这一切,连白学宝年迈的母亲都要跃跃欲试了。她希望记者转达她的一个要求:能否给我贷上两三万元,我也要养几十只羊呢。因为我想给国家,也想给儿女减轻点负担。可现在,就因为我年过60了,银行就不给我贷款!这个规定能不能改一改呢?你这个记者可要替我呼吁一下!

不甘落后、自力更生,在每一个黎明村人身上都能看得出来。

黎明村真成了“黎明”村

黎明村,重现“黎明”。在分离了十几年后,黎明村人又要走到一起了。

“重组”后的黎明村,马上显示出原来分散时没有的优势:原来要用3个变压器,现在用一个就够了;原来要拉五六公里长的电线,现在只需拉2公里,省去了很多支出;原来信息闭塞、联通不便,现在有事都能及时告知,黎明村与外面世界联系更紧了;曾经疏远了的亲情,也接续上了,恢复如初了。

当然,重新聚合,是有代价的。毕竟,有些房屋只住了十多年,有些人还舍不得拆掉,而重建还需要一大笔资金。但重建黎明村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更何况还有政府的支持呢?

黎明村的前景越来越好。冯记沟乡党委副书记强永军告诉记者:“东梁”上的人家搬过来后,黎明村将统一规划,再建200个养殖温棚,将居住区和养殖区分开,人畜分离,干净卫生。村里还要修个小广场,安装各类文体器材,让群众有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地方。现在,通信光缆已经通到了路边,家家户户装宽带也将指日可待。今年10月,经过净化处理的黄河水就要通到各家各户,彻底结束远途拉运和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黎明村的“黎明”,是美好的、诱人的。当黎明村大团圆之时,记者还要来“七访”!

(原载2011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配发图片和“开栏的话”,被评为《光明日报》月度好稿一等奖,年度好稿二等奖,“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好新闻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