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西瓜又沙又甜!”在宁夏惠农宏浩公司开发的瓜田里记者看到,栽植3年的枣树正茁壮成长,高的已有一米多了;而圆滚滚的西瓜在喝饱了滴灌里的水之后,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露出了成熟的笑脸。不远处,正有来自内蒙古乌海的瓜商在带人装运西瓜。公司总经理任红业亲自为客人操刀切瓜,指着眼前起伏不平的瓜地对记者说:“这里原来就是沉陷区!”
这里是沉陷区?如果不是有人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与地缝密布、房屋倾斜、乱石遍布、污水横流、让人提心吊胆的沉陷区会有什么联系。
石嘴山市惠农区的沉陷区可不止这一处,治理的也不止这一处。那里的沉陷区竟有43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沉陷的就超过了9平方公里。在这个地表裂缝达到140多条、最大沉陷深度超过了24米的地方,曾经居住着寝食难安的2万户人家。
石嘴山市何以会形成这么大的沉陷区?
曾被誉为“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市,是“一五时期”国家布局建设的10大煤炭基地之一。它因煤而兴,因煤而建,又因煤而困。50多年前,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然而,在开采出5亿吨煤炭、创造2000亿元工业产值、发出1500亿度电之后,资源也近乎枯竭了,留给当地的是难以为继的产业和难以居住的沉陷区。真是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匆焉。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石嘴山市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贡献,更没有忘记这些特别困难地区群众的特别困难。
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着居住在沉陷区的人们,也积极为那里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随着沉陷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治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宁夏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近10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有14个县的60万人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沉陷区治理只是50个项目之一。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惠农区已经走出了一条改善民生、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治理新路。一部名为《补天裂》的电视片和一本专门印制的画册,向记者展示了沉陷区的沧桑巨变,让记者看到了沉陷区治理前的面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9平方公里沉陷核心区已被生长茂盛、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所覆盖,而那些几十年的老树鹤立鸡群似的点缀其中,似乎在为原来的老住户提供回忆往事、寻觅旧址的参照,告诉来访者那里曾有长期居住的历史。一座展示地质遗迹、矿山文化、沉陷地貌景观的矿山地质博物馆,已成为当地进行科普教育、回顾发展历程、缅怀先辈业绩的场所。原来住在这里的2万户居民,全部搬迁到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远离沉陷区的居民小区。
经过治理的沉陷区,已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石嘴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金健告诉记者,风和日丽之时,前来拍摄婚纱照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在沉陷区新建的“惠民亭”前,记者见到了正在那里闲转的77岁的老矿工程作忠。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60年从河南省来这里当煤矿工人的。这几十年里,他在沉陷区住过地窨子、废窑洞、睡过大通炕,自己也搭建过土坯房,8口之家一直住得很拥挤,不得不两地分居。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老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院子就灌水,平时地下往上冒热气,熏得人很不舒服。随着地表下陷,住房的裂缝越来越大,砖头越露越长,弄得人天天睡不安稳觉,老婆的抱怨更是不绝于耳。直到2006年他们一家搬到政府规划建设的腾飞小区,才结束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因为有政府补贴,他们家只掏了9万元,就住上了77.17平方米的新楼房。短短几年时间,这位现在无忧无虑的老人就带着老伴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你可真是苦尽甘来呀!”听着老人的叙述,记者禁不住插了一句。“也可以这么说!”说这句话时,这位饱经沧桑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和满足。
现在,惠农区的沉陷区已经治理了24平方公里,不仅栽植了400多万株树木,而且铺设了道路,修建了广场,变成石嘴山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原来脏乱差样样齐全、谁都不愿意涉足的沉陷区,变成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沉陷区的治理,腾出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为惠农区的工业拓展了发展空间。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就吸引了83家外地企业的24亿元投资,有12家企业还在优惠政策的感召下直接参与了沉陷区的治理。难怪有人说,沉陷区的治理,不仅挽救了一座资源枯竭的矿山,而且挽救了一座濒临困境的城市,造福了一方生活困难的百姓。
(原载2014年8月20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