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南塬隋唐墓葬发现具白种人遗骨

固原南塬隋唐墓葬发现具白种人遗骨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新出版的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在已发掘的40座隋唐墓葬中发现了6具白种人遗骨。据悉,这些经过人骨专家鉴定的隋唐时期白种人遗骨,在内地是首次发现。6具白种人遗骨的发现,直观、真实地反映了隋唐时期留寓在今宁夏固原地区的异族居民的生活状况,为研究隋唐时期这一地区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固原南塬隋唐墓葬发现具白种人遗骨_满眼风光:全2 册

最新出版的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在已发掘的40座隋唐墓葬中发现了6具白种人遗骨。据悉,这些经过人骨专家鉴定的隋唐时期白种人遗骨,在内地是首次发现。而出土的一枚萨珊卑路斯银币,则被看作是波斯萨珊朝通使中国的粟特商人在当地的遗留物。

从4世纪开始,就有粟特人移居中国,此后不断向内地发展。到盛唐时期,因经商、传教、留学和入质而来的中亚、西亚人更多。这些深目、高鼻、多须、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实际上成为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固原南郊就发掘过中亚粟特侨民墓地。其中出土的“安娘墓志”就明确记载安娘是中亚安国人的后裔。而同一地区发现的史道洛之妻康氏墓,则证明墓主人出生于萨马尔罕,是中亚康国人后裔。

这次发现的6具白种人遗骨,是分别从4座隋唐墓葬中出土的。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韩康信鉴定,他们的头骨颅面形态都具有白种人的鲜明特征。考古发现,这些入华的粟特人基本是族内通婚,维持着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习惯。但他们因久居而渐习唐礼,丧葬形式也逐渐汉化。

6具白种人遗骨的发现,直观、真实地反映了隋唐时期留寓在今宁夏固原地区的异族居民的生活状况,为研究隋唐时期这一地区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原载2009年1月9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