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镇文化员要又红又专

乡镇文化员要又红又专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习惯被称为文化员,是根据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为乡镇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配备的工作人员。综上所述,乡镇文化员首先应姓“文”,这是乡镇文化员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必备条件,不容置疑。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员应姓“文”,爱“文”,更要会“文”,以适应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迎接农村文化建设高潮的来临。
乡镇文化员要又红又专_点点说说:乡村文化建设初

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习惯被称为文化员,是根据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为乡镇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配备的工作人员。文化员的工作任务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知识的传播者、精神的传承者、艺术的普及者、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为此笔者认为乡镇文化员应该做到:

一、乡镇文化员姓“文”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原来条条管理变为块块管理,乡镇所有的事业机构人员都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和管理。这就产生了文化员不姓“文”的怪现象。以东阳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统计为例,现有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53名,除其中2名拟任乡镇领导职务外,其中50名文化员兼任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纪委委员、民政助理、政法干事、财政会计、工会副主任和联村等等工作,除一人专职外,兼职率达98.3%,乡镇文化员戏称“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群众戏称为“不务正业”。据了解,其他县市也有这种情况,倘若发展下去,势必对村文化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乡镇文化员要爱“文”

要加强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克服部分乡镇文化员姓“文”不爱“文”的态度,要消除那种看了这山望那山,纵横对比,一心想奔公务员的现象,消除乡镇文化员的清贫难耐意识,树立“甘坐冷板凳,换来百家欢”的奉献精神。学习雷锋,做一个革命的螺丝钉,提倡“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乡镇文化员既然走进了文化的门,吃上了文化的饭,就应该站好文化的岗,干好文化的活,如果一心想跳槽改行,对文化工作不管不问,千方百计去寻门路、找出路,不仅会损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将严重损害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此,上级主管业务部门要树立典型,教育和引导乡镇文化员珍惜和安心本职工作,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树立为文化工作奋斗终生的信念。

三、乡镇文化员要会“文”

乡镇文化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是乡镇文化员的基本功和立身之本。否则很难完成好文化工作任务,特别是现在乡镇文化站,少则1站1人,多则1站3~5人,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更别说一呼百应。据调查:东阳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年龄在50周岁以上有37人,占到总人数67%左右,高中文化程度28人,占54.6%,初中(包括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人,占33%。尽管文化站工作人员时进时出,可大部分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来,特别是跳出去的都是精英,剩下的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急需知识更新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上级主管业务部要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狠抓技能训练,并在同行开展业务竞赛,促使在岗人员钻研业务和技能提高,力争乡镇文化员一专多能。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员首先应姓“文”,这是乡镇文化员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必备条件,不容置疑。如果在职而不在岗,在岗而不在位,在位而不在业,那就南辕北辙了。其次,乡镇文化员要爱“文”,这是关键,这也是内在动力,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那是干不好文化工作的。试想如果不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会去思考,去钻研本职业务,又怎么能谈创新发展呢?另外要号召所有乡镇文化员钻研业务,刻苦学习,力争一专多能,决不能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还有上级主管部门要关心爱护乡镇文化员,给他们培训、学习,创造条件,同时要养成干文化工作光荣的氛围。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员应姓“文”,爱“文”,更要会“文”,以适应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迎接农村文化建设高潮的来临。

(本文发表于《群众文化》2010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