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文化建设初探

乡村文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句话,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想方设法让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乡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须下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与培养。
乡村文化建设初探_点点说说:乡村文化建设初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是民族众多,全国共有56个民族,东西南北中差异大,全国广大乡村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的都分布在广大乡村,因而也带来了文化建设的极不平衡,如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就成为当前和今后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是我们搞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项事业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令世人刮目相看,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走出了国门,奔向了世界。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全国而言,各地发展仍很不平衡,特别是广大乡村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乡村文化建设是重点

我国的国情就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按区域划分,东中西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地区,即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改革开放比较早,经济发展快,文化建设步伐相对来说比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迟缓,再加地域地形限制,人口居住分散,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贫困线以下人口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再者山高沟深,交通不便,这里还是少数民族集居之地,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只有三十年,建设时间短,一时还跟不上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文化资源也比较匮乏,即便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乡村,也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的短缺,文化领军骨干少,特别是广大乡村更加缺少,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以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为例:它是浙江省二十个强镇之一,被浙江省确定为首批小城镇培养对象。2010年全镇财政收入7.2亿元,本镇人口8.4万,外来人口5万,总计13.4万人,但镇文化站的面积也不超过600平方米。文化站干部3人,其中1人已担任镇组织委员兼副镇长,其他2人还要驻村,繁重的行政事务压在他们身上,很难抽身搞文化。试想这样一个大镇、重镇,这么多人口,这样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能满足全镇13万多人的文化需求吗?况且,南方发达省份如此,西部地区又能比这里好多少呢?我看不会!绝对不会!笔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记得一位先人说过:“亿万农民起来之时,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时,就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之时。”

现在的乡村,如果俯下身子去看,就会发现:有些地方赌博、迷信之风盛行,嫖娼卖淫恶习又现,严重地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这跟我们过去只重视钱粮油,不管戏书球有关,“抓了GDP,忘了书和戏”,是一手硬一手软造成的。以致于现在,经济发展这条腿长,精神文明建设这条腿短。这不得不令各级党委、政府深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不是一句空话。因而,也只有落实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使社会朝正确方向发展。

一句话,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想方设法让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乡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须下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与培养。

2.乡村文化建设是难点

乡村文化建设是难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简单地罗列一下就不难看出:乡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乡村缺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缺少文化骨干;乡村缺少资金;东西南北中差异大。从深层次来剖析,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认识。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不一致和偏差:第一,有些领导认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会上去。抱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没钱哪能搞文化建设,等有了钱再搞也不晚。第二,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跟考核干部政绩有关,抓GDP马上见成效,抓文化细润无声,默默无闻。第三,有些人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慢慢来。

另外,从乡镇文化站干部素质看,也有令人难以如意的地方。据浙江省××县文化馆一个调查显示:该县面积15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8万,辖3个街道,8个建制镇,7个乡,现有文化站16个,文化站干部26人,发现如下问题:

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20%的文化站干部从事文化工作时间不足10%,有的甚至一年到头不干文化工作;有的新的文化站干部问题更突出——“有奶便是娘”,谁对自己有好处就为谁,忘了自己是文化干部,常年不搞文化工作。

二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该县26个文化干部中,原有文化程度初中6人、高中18人、中专1人、大专1人。虽然不少人通过函授或自学混出了大专甚至本科文凭,实际上文化水平提高不多,许多文化站干部连工作总结都写不好,能写总结的不到50%,能写好的不到20%,更有甚者,连自己评职称的申请表都不会填写。

三是业务知识普遍缺乏。该县16个文化站,1人1站的有8个,占50%,另外8个站虽有2个以上文化干部,但其中4个站除了站长以外其他文化干部基本上不做文化工作,相当于1人1站。据调查分析,该县现有26名文化干部中,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5人,占19.2%;一般的15人,占57.7%;无业务专长的6人,占23.1%。

四是年龄结构老化。调查数据显示,该县26名文化干部中,30岁以下的1人,占3.8%;30~39岁的8人,占30.8%;40~49的11人,占42.3%;50~59的5人,占19.2%;60岁以上1人,占3.8%。年龄结构明显趋于老化,而年龄的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缺乏生气与活力,制约了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简而言之,乡村文化建设从领导到文化主管单位,再到文化设施硬件建设都需要正确认识对待筹划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否则将达不到中央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要求。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积淀厚重、丰富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与民族、民间的文化承载续传息息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此,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挖掘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使之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这个方面,有些地方十分重视,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如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该镇在2008年共整理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大项、17个小项,共计条目165项、文化特色村2个。他们采取以下做法:

1.抓住源头,以村为主。做到村有专人负责,镇负责培训辅导,共计举办培训班3期,辅导培训118名村级骨干,开座谈会7次,参加人员74人,发放资料246份。相继开辟湖口村“农耕文化陈列室”、夏溪滩“索粉陈列馆”、南上湖村“兰亭公园”、厉宅村“大都督厉文才展览馆”。该镇横店集团更是花巨资建成了各种各样的展览馆、博物馆15个,规模齐全、种类物件丰富,形成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和影视旅游结合起来的局面。

2.把握关键,以学校和单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培训基地。该镇利用2008年“中国·横店第七届农民旅游节”,将大型民间传统节目“九龙闹海”放到横店技校进行彩排,解决了继承发展的问题,一下子培养了400多个演员,使这个学校的教师学生人人都会演这个节目。同时,该镇还在横店电影放映演出公司确定了“金华道情”传承培训基地,该基地现已培养出56名男女道情演员,利用他们在全国巡演之际大力传唱金华道情,扩大了影响。

3.摸清家底,挖掘整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组织各村摸底排查,搜集信息,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脱不漏,分门别类,反复求证,编印成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报送金华市科院立项,送省新闻出版局审核,发行《横店风情》一书,将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全部列入,以翔实、准确、完整的内容呈送给全体镇干部、村书记、主任、老年协会会长,使该项工作有根有据,每个人心知肚明。同时也在全镇营造了一个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由于工作扎实,2009年3月该镇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做好该项工作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后代的实事、大事。

三、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是充实和丰富乡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学习外来优秀文化,这个外来优秀文化包括外地、外民族、外国的优秀文化。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坐井观天,那就会窒息而亡,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虚心地学习外来的、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向前发展。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各地、各民族、各国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发展,形成了自己民族、自己地域、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并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虚心学习的好习惯,特别是我们近代共产党人勇敢地向国外虚心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学习能够拓宽视野,能够使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变得聪明起来,更能够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乡村文化建设应该向先进地方学习,向城市学习,因为城市的居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也比较文明,他们接收外来优秀文化快、脑子活,在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我国的高铁技术是在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吸收消化创新,一举创造了世界之最的惊人成就;我国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学习创新而获成功。

另外,还要多交流,走出去,引进来,总之,学习一些好的东西、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不管是东是西,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有用的东西都要学习引进,做拿来主义,充实丰富自己。毛主席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乡村文化建设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能经常老三样,“电视、麻将、扑克”,要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在文化建设方面,各国的交流、引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当今世界就像一个整体,在科技技术方面,本身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足为怪。当今电脑技术的普及、西洋乐器的应用无不说明这一点,重要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不能独步于天外,在广大乡村搞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一切外来的先进的东西,充实和繁荣我们的文化生活,这样才会使乡村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四、推陈出新是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们在挖掘整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能否推陈出新,这是值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思考的一个大问题。有活力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过我们:“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乡村文化建设值得乡村文化工作者去总结反思。浙江省长兴县的“百叶龙”被称为在变中复活腾飞的神龙。请看:祥云朵朵,彩蝶成双,荷叶荷花在碧波中摇曳。突然灯光骤暗、雷声爆响。惊诧间,一阵急促的锣鼓声起,瓣瓣荷叶化作龙鳞,朵朵荷花变成龙身,那朵最大的荷花变成了龙头,彩蝶变成龙尾,一条粉红色的巨龙冲出荷塘,腾空跃起。在短短的十秒钟内,完成从荷花到巨龙的蜕变,这就是长兴百叶龙表演中最精彩的一幕。

说起它,源于长兴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长兴的天平村里有一口三四亩大的荷花塘,每年夏天,碧绿的荷叶盖满了水面,粉红色的荷花开满了池塘,蜻蜓、蝴蝶在塘面上飞来飞去,非常美丽。当时村里住了两户人家,一家有个儿子叫百叶,另一家有个女儿叫荷花,两人青梅竹马,非常要好。到了结婚年龄,双方父母请媒人出面,两人得以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不久后,荷花生下一个儿子,腋下有龙鳞,人们都说是龙种。这可气坏了族长,他抢走荷花,害死百叶,还举刀砍向孩子,不料孩子化作小龙腾空而起。

从此以后,每逢干旱小龙就来耕耘播雨,天平村年年五谷丰登,村民感激小龙,就从池塘中采来荷花,精心制作了一条龙,取其父名,称为百叶龙。

百叶龙的前身是“化龙灯”,于一百六十多年前传入长兴,作为民间庙会中的一个重要节目,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历经三代艺术的不断加工改进,与流行在天平村一带的百叶龙民间传说联系起来,由天平寺老和尚正式改名为百叶龙,先有天平百叶龙之说。

起初百叶龙经常随马灯班一起巡回表演,并有多种节目形式伴随,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百叶龙的制作方式已基本失传。1950年,百叶龙传人王长根带领天平村的青年农民,花了两个月时间,用纸和竹片扎出了新中国第一龙——百叶龙。在锣鼓的伴奏下,在村子里晒谷场舞动,全村欢呼雀跃。

1956年,经浙江省群艺馆和长兴县文化馆的指导,经过改进,百叶龙走上舞台,成为一个意境优美、形式和谐的舞蹈,曾荣获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特等奖。1980年,县有关部门请浙江省著名民间艺术家池文海等行家对百叶龙进行了第二次改编。2000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改编,于同年夺得了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就这样,百叶龙经过几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改编创新,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精品。

龙是中国的图腾,体现了广大民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百叶龙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龙舞,反映了中国传统龙的精神,寄托了百姓对吉祥福瑞的期望,凝聚了民间艺术和智慧。在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大力创新,百叶龙融入了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元素,再生出新的文化形象,成为新时代腾飞在农村土地上的神龙。

五、达成共识,把握机遇,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在世界GDP排名中已位列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是全国上下要达成共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全力投入,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国家在财力上要加大投入,在人力上要选精兵强将,有人专管,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同时更离不开镇乡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这样锲而不舍,狠抓多年,方可有为。

乡村文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社会各界配合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就该工程整体而言,笔者认为:一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中国广大乡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地形差异大,东西南北中各不一样,要分别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二是领导重视。俗话说:“工作千难万难,老大开口就不难。”这个老大就是领导,这也充分说明,领导重视是关键,乡村文化建设更需要领导重视,领导挂帅亲自抓。三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全力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做到对所辖地区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要出主意、想办法、定规划、抓落实。四是乡镇干部要努力抓。首先镇乡村干部群众要提高认识,要以主人翁的精神,把乡村文化建设当做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更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意识,机遇可遇不可求,如果放任,将会稍纵即逝,错过这文化建设大好时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农民多,底子薄,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教育乡村广大农民将是一个长期繁重的任务,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值得广大社会工作者深思。乡村安则社会安,乡村富则社会富,乡村文化发达则中国兴旺可待。因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时不我待,我们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本文发表于《文化大视野》2011年第13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