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存条件恶劣,身体素质偏差
当前,由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分布散、消极“贫困亚文化”持续蔓延、自然地质灾害频发等特征,加之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导致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身体素质与能力素质的提高,进而成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曾经强调指出的那样:“气候变化会通过农业生产率降低、用水危机加剧、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崩溃,以及人类健康风险增加等五大诱因导致人类发展的倒退。面临‘减排’和‘减贫’双重压力的贫困地区将率先落入人类发展的陷阱。”[48]为有效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必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49]。然而,中国政府的“单一”管理模式却很难彻底解决中国农村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因为“与城市污染点源污染不同的是,我国农村的污染是呈面源分布的,这种局面决定了政府管理的高成本”[50]。
同时,由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日益恶化,导致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获得正常的营养供给,再加上重金属污染、水土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各类地方病频繁发生等因素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村民的身体健康。“现在,一种新的东西也加入了这一污染物的行列,这就是使用于农田、果园、森林和田野里的化学喷洒物。”[51]此外,由于农村医疗卫生及妇幼保健工作等优生优育条件上的不完善,以及当地居民对优生优育的不重视,导致个别地区近亲结婚现象时有发生,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婴儿的出生情况较多,使得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遗传素质偏低,进而使整个家庭因病、因残而长期陷入贫困之中。因此,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并成为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重要障碍。
根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对于“您对本村卫生所医生医术水平的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如图4-14所示:
选择“非常满意”(选项一)的人数共计65人,占全体总数的9.09%;男性有5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0.38%;女性有1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7.10%;书记有1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0.53%;党员有1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5.78%;群众有2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1.30%;学生有2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8.82%。
选择“比较满意”(选项二)的人数共计201人,占全体总数的28.11%;男性有14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14%;女性有3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3.40%;书记有3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82%;党员有6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7.56%;群众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9.57%;学生有7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2.88%。
选择“一般情况”(选项三)的人数共计315人,占全体总数的44.06%;男性21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2.71%;女性有7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51.77%;书记有4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2.98%;党员有10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6.67%;群众有10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3.48%;学生有13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5.10%。
选择“不太满意”(选项四)的人数共计122人,占全体总数的17.06%;男性有8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5.97%;女性有25人,占该群体总数17.73%;书记有1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16%;党员有4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7.78%;群众有5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3.04%;学生有6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1.90%。
选择“不太清楚”(选项五)的人数共计12人,占全体总数的1.68%;男性有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80%;女性有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0%;书记有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51%;党员有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22%;群众有6人,该群体总数的2.61%;学生有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1%。
图4-14
在赣南农村地区的大多数被调查居民对“本村卫生所医生医术水平的满意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了“一般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于赣南农村居民对村卫生所的期待值不高。在现阶段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农村大量的“赤脚医生”承担着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需求,因而当地村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期待值普遍不高,所以在这一问题的评价方面呈现出较为平和的态度。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赣南农民跳过村级医疗单位直接到城镇、县城就医的条件更加便利。当农村居民遇到小病时,大多选择在卫生所医治或者干脆不治“扛一下就挺过去了”,当遇到大病或者小病拖成大病以后,就会直接到乡、县级的医疗机构救治,再加上对村卫生机构的主观衡量标准的不同,使得赣南农村贫困居民在对这一问题的评价上有所差异。
其实,为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在国外曾经有许多国家对此进行过探索。例如:“阿根廷的公共教育和医疗体系比较完备,教育是全免费的,医疗基本免费,因此一般家庭负担相对较轻。”[52]然而,由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薄弱、农村居民贫困程度各异,我们绝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相关经验,也绝不能对情况各异的农村贫困类型采取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新农合”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是,通过笔者在赣南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农村地区“新农合”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个别村民为报销医疗费用,产生了“没病看病”、“小病大治”等一系列消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而影响到“新农合”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此外,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医疗卫生条件严重落后,以及预防措施不得当或者就医不及时等因素存在,使得许多村民“小病拖成大病”、“小病拖成残疾”、“大病导致死亡”。而且,由于身体素质偏低而产生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返贫”类型的农村贫困家庭,也不在少数。因此,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村民生存环境恶劣、身体素质偏低、对环境污染抵抗力脆弱等消极因素的存在,成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