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口结构是将人口以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在甘肃省总人口中有一部分体育从业人口,这部分人群包括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体工队和体校的教练员。本研究对这部分人员暂定义为体育行业人员。对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对今后体育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于1996年、2001年及2007年3次对中国体育从业的人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从业人员数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标志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育从业的人员规模、体育从业人员状况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又是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人口过程的结果,并对当时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过程产生影响。体育从业人员作为一个大的行业人口群体,它不仅可以作为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而且还包含了全民参与体育的质量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甘肃省于2010年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以及受教育程度人口进行了分析统计。但是对体育人口尚未进行专门化的统计分析。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掌握的基本人口事实,也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体育人口的发展对社会文明进程及群众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甘肃省体育人口的内部状况、体育人口的发展现状及体育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等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未见报道。
本课题对甘肃省体育人口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并对甘肃省体育人口结构、体育人口活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寻求发展甘肃省体育人口的相应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的需要,每市抽三所学校,分别以一所大学、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和一所体校及当地体育局,发放约4000份调查问卷,回收38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12份,从统计人口的结构、能力水平选取4个主要指标,在抽样调查问卷结果以及2个县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体育行业人员基本状况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归纳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求得科学的对策和措施。
二、甘肃省体育行业现状分析
甘肃省辖兰州、金昌、白银、天水、嘉峪关、定西、平凉、庆阳、陇南、武威、张掖、酒泉等12个地级市,临夏回族和甘南藏族2个自治州,9个县级市,60个县和7个自治县。总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5575254人。省会兰州市。属山地形高原地貌,可分为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6种类型。东南部为陇南山地,是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山脊高度由东向西为2000~4000米;祁连山地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平行山地组成,有大雪山、野马南山、冷水岭等,海拔多为2500~4000米,西部祁连山主峰海拔5564米;北山山地包括马鬃山、大红山、合黎山、龙首山等,海拔1500~2500米。河流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3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西汉水、白龙江以及哈尔腾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
当前,甘肃正处在负重爬坡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的力度加大,特别是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机遇,使甘肃面临着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步入了奋力赶超、转型跨越的历史阶段。2012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提出了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大好形势背景下,体育行业也有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前,省级仅有4个体育场馆。1984年开始,累计投入近3亿元先后改建了七里河体育场,新建起兰州体育馆、省自行车训练场、省射击馆、省全民健身中心、省网球馆、七里河曲棍球场、七里河全民健身中心、省彩票中心楼、省体校教学楼及综合训练馆、清水训练基地、刘家峡水上训练基地等14个体育场馆,专业优秀运动队训练条件和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善。特别是省委提出“发展抓项目”重大举措以来,各级体育部门加快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步伐,嘉峪关市投入1.3亿元修建起体育场、体育馆、网球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金昌市、张掖市分别斥资上千万元修建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综合中心;白银市融资2亿多元修建综合体育中心,庆阳市投资近2亿元修建省十二运体育场馆。全省14个市、州中有10个已实现了“一市一馆”任务,全省50%的县(市区)建起全民健身中心。近10年来,各级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援建我省“老少边贫”地区的“雪炭工程”15个、民族地区的“民康工程”2个,分别在庆阳、华池、会宁、陇南、甘南、临夏等16个市、县建起了造价500万元以上的综合体育馆。甘南州玛曲县、酒泉阿克塞自治县、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分别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大型赛马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设施。秦安、清水、环县分别修建了大型体育场,改写了我省县一级没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历史。2006年,省体育局提出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在基础设施上提出“四个一”建设目标。即一市一馆、一县一中心、一乡一站、一村一场。2007年以来,重点推进“千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省级累计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8000万元,市、县累计配套资金2300万元,已在全省1115个乡镇建起拥有1块硬化篮球场、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2副乒乓球台、1条健身路径的乡镇文体站,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1%。积极推进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1500个行政村建起了硬化篮球场,安装了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坚持开展“体育四进社区”工程,在城乡社区新修乒乓球室3000多个,新安装乒乓球台3980张。全省累计建成体育彩票健身路径1620条,安装健身器材12000余件。建成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1个,国家级户外攀岩基地1个,国家级铁人三项训练基地1个。全省累计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广场40多个,体育公园5个,登山步道11条。其中兰州市在黄河风情线投入3000多万元修建的体育公园,2004年被评为“全国最佳体育公园”之一。体育彩票成为推动体育基础建设的主要力量。体育彩票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强有力政策,1985年至2007年,全省累计发行体育彩票16亿元,各级筹措公益金5.35亿元,弥补了体育经费的不足。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至2004年底,全省厂矿、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和体育系统体育场地累计发展到21900个,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修建了18617个,是解放初的200倍和改革开放前的4倍之多;其中标准体育场地达到14094个,90%以上为改革开放以来修建,不断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使甘肃体育事业发展插上腾飞崛起的翅膀。
在体育行业人员的技术力量上,加大培训力度,研究制定加强新时期体育行业队伍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探索破解难点问题,加强省级统筹,严格招聘条件,强化考试考核环节,进一步提高体育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以上措施使行业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发生积极变化,以中青年体育行业人员为主体,具有本专科学历成员成为新增成员的主体。从学历水平和职务结构看,城乡差距缩小,资配置状况总体得到改善,甘肃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口也逐年递增并走向年轻化和高素质化。
三、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064127人,占51.08%;女性人口为12511127人,占48.92%。男性比女性所占比例稍高一些。年龄结构:0~14岁人口为4643822人,占18.16%;15~64岁人口为18825645人,占73.6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787人,占8.23%。人口老龄化是我省一个明显的特征。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省已经进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阶段。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23250,占7.5%,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244607,占12.7%。整体受高等教育程度偏低。
四、体育行业人员概念界定
体育行业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规模状况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又是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人口过程的结果;其数量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标志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程度。作为一个大的人口群体,体育行业人员不仅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而且还包含了全民参与体育的质量等更为丰富的内容。本研究以教育系统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系统的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其组成如下:
(一)教育系统体育行业人员
教育系统体育行业人员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科)、中等教育(高中、初中、职业技能)、初等教育(小学)以及工读学校、特殊教育等学校的体育教师。
(二)体育系统体育行业人员
体育系统由省体育局及其下辖单位和直属单位组成。甘肃省体育局办事机构包括办公室等8个处室及省体育总会秘书处、中国体育报驻甘肃记者站和体育文史办公室;下辖单位包括市州体育局和县级体育局;直属单位包括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省体工一大队、省体工二大队、省体育运动学校、省航空运动学校、省职工体育运动学校、省自行车管理中心、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省体育竞技管理中心、兰州体育馆等。各市州体工大队以及各市级体校。
五、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结构分析
(一)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
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理机能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年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一个行业的兴衰趋势,是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总体分析如表1~5,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如图1~5。
表1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总体分析(N=3512)
图1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图
表2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N=1087)
图2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图
表3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N=1466)
图3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图
表4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N=959)
图4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图
表5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对比分析(%)
图5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年龄结构对比图
表1~5、图1~5表明:总体上,在从事体育行业人员3512人中,25岁以下者为283人,占8.1%,26~30岁年龄段为784人,占22.4%,31~35岁年龄段为843人,占24%,36~40岁年龄段为398人,占11.3%,41~45岁年龄段为583人,占16.6%,46~50岁年龄段为313人,占8.9%。51~55岁年龄段为230人,占6.5%,56~60岁年龄段为75人,占2.1%,60岁以上3人,占0.2%。
以上数据说明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65.7%,40岁以上的占34.3%。农村中,36~40岁中间的人员略高于城区和县镇。但是,城区、县镇、农村整体趋势比较一致。这说明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近几年来,甘肃省教育部门狠抓师资培训和培养已见成效,使一批刚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充实到第一线工作,使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二)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
由男、女人口组成的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每一人口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的变化和差异性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人口中,男性体育人口和女性体育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其又反映出男女不同性别人口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对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掌握体育人口的性别构成比,分析影响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因素,制定相应的体育人口发展对策。体育人口性别比的差异也反映了体育人口的性别差异和两性所具有的社会生存条件的差异。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总体分析如表6~10,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如图6~10。
表6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总体分析(N=3512)
图6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图
表7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分析(N=1087)
图7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图
表8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分析(N=1466)
图8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图
表9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分析(N=959)
图9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图
表10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对比分析(%)
图10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性别结构对比图
表6~10、图6~10表明:从整体看,体育行业人员的性别结构男性占84.50%,是女性占15.5%,女性体育行业人员要比男性体育行业人员低69.5个百分点。城区体育行业人员中男性占总体82.5%,女性占总体17.5%。县镇中,男性占83.5%,女性占16.5%。农村中,男性占87.5%,女性占12.5%。证明当前女性体育行业人员相对于男性体育人口而言偏少,这是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最显著特征。
(三)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
学历代表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标准之一。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行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预示着该行业队伍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的潜力。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总体分析如表11~15,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如图11~15。
表11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总体分析(N=3512)
图11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图
表12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N=1087)
图12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图
表13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N=1466)
图13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图
表14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N=959)
图14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图
表15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对比分析(%)
图15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对比图
表11~15、图11~15表明:总体而言,体育行业中本科生67.8%,大、中专31.4%,说明现有体育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城区本科学历的体育工作人员比农村拥有本科的人数百分比高出9.5%,专科生在农村偏高。城区与农村存在一些差异,说明乡镇更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体育工作人员。因此,提高我省体育工作人员的学历是我省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另外,研究生比例很少,还需要加大力度提高本行业的高学历人才比例。
(四)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
职称是衡量一个体育行业工作人员水平高低和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的认定,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总体分析如表16~20,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如图16~20。
表16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总体分析(N=3512)
图16 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图
表17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分析(N=1087)
图17 甘肃省城区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图
表18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分析(N=1466)
图18 甘肃省县镇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图
表19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分析(N=959)
图19 甘肃省农村体育行业人员职称结构图
表20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对比分析(%)
图20 甘肃省城区、县镇和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学历结构对比图
表16~20、图16~20表明:甘肃省体育行业工作人员中,城区和乡镇相比,两者存在明显差距,城区体育行业工作人员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16.43%,而农村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行业工作人员仅占4.29%,城区中级职称的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占总数45.73%,农村为30.17%,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存在显著性差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区,这样的分布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利,应加强高级职称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对口乡镇体育工作的指导,促进乡镇体育事业的快速提高和平衡发展。
六、对比分析
甘肃省总体人口结构和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结构对比如图21。
图21 甘肃省总体人口结构和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结构对比
通过上表比较看出:
年龄方面: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年轻化;
性别方面:总体人口中,男性比女性高出约2个百分点,而从事体育行业人员中男女性别差别明显,男性比女性高出69个百分点;
受教育程度方面:体育行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远远高于甘肃省总人口中的同等学力比例;
城乡人口: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占36.12%,大多居住在农村,而在体育行业人口中,72.7%的居住在城镇,农村仅27.3%。
七、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中,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占65.7%,60岁以上的占0.2%。这说明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从性别结构看,甘肃省体育行业人员男女比例与全省男女比例相比差异比较大。从整体看,男性占总体的84.5%,女性占15.5%。证明当前女性体育行业人员相对于男性体育人口而言偏少,这是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最显著特征。
从学历结构看,现有体育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大专以上占比例较高为98%,中专以下不到2%。但城区与农村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乡镇更缺乏本科学历的体育工作人员,因此,提高我省体育工作人员的学历是我省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体育行业人员占72.7%,农村体育行业人员占27.3%,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体育行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职称结构看,城区和乡镇相比,两者存在明显差距,城区体育行业工作人员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16.43%,而农村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行业工作人员仅占4.29%,城区中级职称的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占总数45.73%,农村为30.17%,结果表明,城乡存在显著性差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区,这样的分布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利。
(二)建议
尽可能的鼓励女性进入体育行业一线工作。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教育,积极引导女性参与家庭体育运动,给予两性平等的体育运动参与机会。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对女性和女性体育运动的积极导向作用,给予妇女积极、公正的报道,营造全体女性自觉自愿科学健身的良好氛围,使女性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重视和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体育人口,以职业女性作为发展体育人口的突破口;坚持推行“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提高国人的社会性别意识。
采用多种途径,努力提高体育行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尤其是农村行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合理配置行业资源,大力加强行业队伍建设。要合理确定编制和岗位,千方百计满足均衡发展的要求。人员配置要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队伍均衡配置。积极协调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行业人员同步发展,如体校生源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小,而学校资源配置相对充足,但教育系统师资力量极度短缺,将两个系统进行人力资源和公共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题承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课题组负责人:姚重军
课题组成员:雷 慧 张晓芳 朱惠平 赵志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