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电站是这样建成的

水电站是这样建成的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者们表示,“把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好,把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治黄理想化为现实!”“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备战抢修刘家峡水电站,以备战姿态来抢建刘家峡水电站。刘书田是黄河三峡水电长廊有代表性的水电人之一。但是水电建设者知道,这条导流洞是“抢刘家峡”的控制工程,必须确保这一工程按计划建成。
水电站是这样建成的_黄河三峡水电文化

我们已经读过,1975年2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题为《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的报道。报道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到刘家峡,做了大量的勘探工作,完成了水电站的设计,担负建设任务的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于1964年正式开始进行水电站的建设。”

这是新闻媒体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报道刘家峡水电站,也是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第一次在新闻媒体亮相。

这里还应该有一条“注解”,承担建设任务的应该叫做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时间到了1969年12月,这个工程局改名为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在1969年底之前的时期内,我们还是称其原名吧。其后,我们就尊其新名,并按人们习惯称作“水电四局”了。

1975年2月6日,《人民日报》接着发表新华社记者、新华社通信员的长篇通讯《万里黄河添锦绣》,正如副题“刘家峡水电站诞生记”所标示的,文章报道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经过。

新华社的记者和通讯员写道:“1964年的春天,水电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奔赴刘家峡,甘肃省汉、回、东乡、撒拉等族人民也选派优秀儿女前来参加建设,他们组成一支水电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向黄河岸旁。”

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复工兴建,十年后刘家峡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发电,枢纽工程基本建成。那是1974年的12月,于是,新华社记者来到了刘家峡,于是,刘家峡水电站登上了《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在通讯中描写了刘家峡地方的艰险:“建设者们面临的战场,是个十分艰险的地方。黄河从青海高原向东奔流而下,像一把利刃,把甘肃的山塬切削出一条深而窄的峡谷。它迂回曲折,来到刘家峡,猛然折向西流,急转直下。这里,两岸山峰陡峭,河中水深流急,河谷只有六十来米宽,从谷底望去只见一线云天。”

文章写道:在刘家峡峡谷的黄河两岸,“英雄的建设者们豪情奔放,斗志昂扬”。建设者们表示,“把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好,把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治黄理想化为现实!”

于是,“山上山下,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屋前屋后,一张张决心书贴满墙头”。

1974年的时光里的记者,描述1964年的大场面,运用这些词句似乎是很自然的。笔者叹息,当年无数标语口号都像岁月的云烟一样消逝了,但水电建设者曾经响亮的一条口号,至今还能听到在黄河峡谷里的回音:“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

“抢刘家峡”,担任复工后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书记兼局长的刘书田当时有精彩的诠释。他说,这个“抢”字,不是抢功夺名,而是抢时间,将过去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建成一个装机多、效益好的水电站。“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备战抢修刘家峡水电站,以备战姿态来抢建刘家峡水电站。“抢”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有“破釜沉舟”、“洪水冲破大堤”的勇气,要用拼命抢的精神,来建设刘家峡水电站。

刘书田是黄河三峡水电长廊有代表性的水电人之一。不说他在长河上下大江南北建立的水电功勋,只说刘家峡复工后,他把一个完整的规划以口号喊出,并把一个口号变成现实。

“抢刘家峡”,在刘家峡“抢”进度,“抢”因缓建失去的时间;“装盐锅峡”,在盐锅峡安装还未安装上的机组,让早发电多发电;“带八盘峡”,同时创造条件,让八盘峡水电站尽快上马。于是,在永靖境内的黄河上,由一条50公里的专用铁道连接,形成一个三座水电站大流水作业的水电大工程,创造出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观。

“抢刘家峡”,水电建设者要把因缓建停工而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力争第一台发电机组在1969年投产发电,用拼命的精神,建成一座发电量大、综合效益好的水电站。

但是主体工程大坝基坑开挖和底部浇筑却只能在枯水季节进行。每当汛期,人员和机械要从河底撤出,给洪水让路,等汛期过了再开进去施工。这样,一年要耽误近5个月的时间,浇筑大坝的人员、机械要三进三出。为了确保主体工程全年施工,水电建设者决定再增开一条导流隧道。我们已经知道,刘家峡水电工程建设进展的关键在截流,而截流的关键又在左岸导流洞。我们已经看到,在1958年和1959年的岁月,水电建设者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依靠手风钻和手推小斗车打通了左岸断面达13乘13.5平方米、长度近700米的石山隧洞,为顺利截流奠定了基础。现在,他们要在右岸再开一条导流洞,并加筑一条混凝土高拱围堰,叫围堰拦住河水,让河水全从导流隧道流走。这样,施工人员、施工机械可避免三进三出,为整个工程抢回一年工期。

右岸导流洞洞身断面15.5米×13.5米,洞长500多米。这里基岩仍然是前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岩性坚硬,又有错动第三纪顺河断层构造挤压破碎带,地质条件复杂。工地上仍然没有大型开挖设备和控装设备,施工靠手风钻打钻,靠手推车出渣,靠在导洞里爆破扩大成洞。但是水电建设者知道,这条导流洞是“抢刘家峡”的控制工程,必须确保这一工程按计划建成。于是,人们看到,工程局局长头戴柳条帽,一身水一身泥,每天每班都在风钻轰鸣、炮声震耳的施工现场。身教胜于言教。各级领导带头,工人个个奋勇争先,水电建设者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比干劲、比进度,“抢干抢争先,保质保量抢贡献,”硬是提前8个月打通了导流洞。

介绍“刘家峡水电站诞生记”的通讯《万里黄河添锦绣》中,新华社记者比较详细的描述了挖右岸导流隧洞的情景:“隧洞里,风枪怒吼,大地颤动,炮声阵阵,顽石开花。工人们不畏天寒地冻,不顾油水溅身,一个劲地争时间,抢速度。”记者还写了王进先钻工小组的事迹:“一天,正当钻机欢唱,一排炮眼打成,突然水源断了,有的钻杆被卡在孔里,拔不出来,将要影响按时放炮崩岩。英雄手下无困难!钻工们急中生智,双膝跪下,扒开石渣,用嘴吸取地上的积水,一口一口地吐在风钻的进水眼里。吐一口,转几圈。”就这样钻机终于达到了要求深度,按时装上炸药放了炮,“争得了时间”,保证了生产计划的完成。王进先是一位工人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被人们称为“水电上的王铁人”。“英雄的工人们,经过许多个昼夜的战斗,迎来了胜利的喜悦。”五百多米长的大型石山隧道凿通了,滔滔黄河在左岸、右岸的两条导流洞滚滚而出,保证了基坑开挖和大坝浇筑能常年安全施工。

图11 右岸导流洞衬砌

奋战在导流隧洞施工现场的水电建设者,其中一位叫宋振国的还是个业余诗人。这位水电建设的歌者为他自己和他的同志们写下一首《风钻之歌》。作者还为这首诗写了小序,大意是说,在大河上修水电站,通常要在大山腹中开凿导流隧洞,强迫桀骜不驯的江河改道。这就要用手风钻打眼,然后放炮,这项工作既艰苦又危险。这既艰苦又危险的风钻工作,这位水电诗人一干就是十年。作者还说,其中三年是饿着肚子干的,这是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位一干就是十年的风钻工,“和死神擦肩而过不下十次”,但他却“对此引以为骄傲”,这是为水电建设事业做贡献的骄傲,是作为一位水电建设者的骄傲啊。《风钻之歌》发表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甘肃日报》上,在当年时代色彩浓烈的文风中,这是一首颇具巧思和文采的小诗,些须可见一手拿风钻,一手也能执笔的水电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歌曰:

俺和愚公是同行,

操纵风雷移山忙;

拿起钻机当钥匙,

巧开江河百宝箱。

每条河每个流域的开发整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建高坝大库,需要有龙头水库,如果没有高坝大库,没有龙头水库,其他河段的水能资源就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灌溉用水也不会得到充分调节。

这是中国著名水电专家罗西北的“高坝大库主义”。1964年的一天,罗西北也来到修建高坝大库的刘家峡,虽然此前遭到无情批判,仍担任刘家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之职。

关于罗西北,一位水电作家赞叹:“罗西北走过黄河,走过长江,走过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红水河、澜沧江、牡丹江……祖国众多的大江大河,他都走过。他一生都在走,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水电事业奔波。”是的,东南西北、高山深谷、大江大河都有罗西北走过的足迹,都有罗西北抛洒的汗水,祖国的水利水电、水能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他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业内权威人士称赞说,罗西北不仅是水电站勘测设计专家,而且是水电规划专家,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每一条大江大河,这些河流的规划设想,以及许多已建、在建和将建水电站的勘测设计都留有罗西北的印迹和智慧。所以有人说:罗西北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祖国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

笔者还想补充一点,罗西北因“高坝大库主义”而受到批判,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公开发表了长江三峡应缓建,慎建和不宜建高坝的建议。那是1958年,罗西北随周恩来总理、李锐部长考察长江三峡,他认为当时建三峡,国力承受不了;三峡建高坝,移民太多。

这就是罗西北,他有着传奇般的水电人生,但这里无法记载他太多的传奇。罗西北在1964年的一天来到刘家峡,他在水电四局、在黄河峡谷风风雨雨近十四年,但这里只记载他的一件事。

罗西北来到刘家峡工程局,就承担了砂石料和混凝土系统设计建设的任务。当时钢材不足,建厂无法进行,罗西北说,“小洋群”浇的混凝土大坝已经炸除了,“小洋群”不能取代系统;没有钢材可以想办法,系统一定要建成。

罗西北从设计上想法减少钢材用量三分之一,罗西北又找仓库零号钢材和废旧轻轨作为替代品派上了用场。大湾沟砂石料场、大盐沟砂石料场到四级平台砂石料场工作线长达十多公里,用铁轨把三个料场连为一体。据说,这在当时属国内一流。合格的砂石料生产出来了,但选料场与混凝土拌合系统之间有近5里的距离,原设计用火车运输,但当时是“抢刘家峡时期”,修铁路不但工期长,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了节省投资和时间,罗西北又设计了皮带运输系统。在罗西北的带领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砂石筛分输送系统和混凝土拌合系统。关于后者,笔者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志》中读到了如下记录,刘家峡工程主坝混凝土拌合系统建成投产,系统包括苏式及法制拌合楼各一座,担负吊运任务的平移式缆机两台,辐射式缆机两台。

罗西北来到刘家峡,经过调研,他响亮地提出了建议:刘家峡工程建设一定要处理好前方与后方,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附属工程的砂石料、混凝土拌合系统是大坝的粮仓,同时又是大坝的质量所在,是重中之重。

于是,罗西北承担并漂亮地完成了砂石料和混凝土系统的建设任务。

于是,刘家峡水电枢纽大坝有了“可满足混凝土浇筑需要而且有余”的“粮仓”,具备了保证浇筑质量的基础条件。

罗西北是中国优秀的水电专家,曾经在水电四局、在黄河上游峡谷风风雨雨近十四年,他为黄河水电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黄河骄傲的儿子。

属于刘家峡水电枢纽建设“后方”的单位,布置还有许多,他们都是水电建设大军的组成方阵。这里笔者要简略地列出他们的名称:

中心机械修配厂,位于小川片区,承担枢纽建设金属结构和零配件制造。

综合加工厂,位于古城片区,加工筑修大坝所需钢筋、水泥及木材与制材。

汽车修配厂,位于红柳台片区,承担建设工地各种用途各种型号的汽车以及铲车等机械设备的维护修理。

铁路分局,位于古城片区,承担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的运输以及其他种种任务,管理有枢纽建设专用铁路线数十公里。关于这条铁路专线,笔者留待后面再去详细考察一番。

汽车运输队,位于红柳台片区,枢纽工程工地的“铁军”,其中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法国制造的大型自卸载重车队令万众瞩目。

还有制氧厂,位于河南片区,制造“前方”电焊施工所需的氧气。

还有钢管厂,位于1720高程平台,加工建筑大坝所需钢管。

还有制冷系统、供热系统,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保证设施。

还有专用的供电、供水、通讯系统,以保证本工程建设的供电、供水和通讯。

所有这些,都在1965年前基本形成。

此外,还有进行开挖、拌合、浇筑、灌浆,以及机电安装等专业施工的厂队。他们的方阵在水电建设大军中早已显露身手或将接着登场亮相。

刘家峡震荡山谷的炮声,是水电建设者铭记于心、呐喊于口的誓言:一定要为国家、为子孙建一座最大的水电站,为这座水电站建一座高质量的大坝。

我们已经知道,新的大坝是建在已经炸除的旧坝坝基之上的。旧坝炸除了,还要对坝基进行清理,开挖原坝址上面的混凝土覆盖层,一直挖到基坑岩石裸露出来,再清理干净,才能进行新大坝的浇筑。这是一项十分严格和细致的工作。水电建设者明白,重建的大坝要蓄阻五十多亿立方的河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土、浮渣残留,绝不能留下有形成一丝一毫缝隙的可能。所以,水电建设者又一次对基坑进行了清理。我们已经见识过基坑清理工作是如何的百般仔细,而这次更是千般仔细万分小心了。所有这些工作,当时以一个简单明了的词组概括之:下基坑。

1966年初,在刘家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上,干部和职工也在学习《矛盾论》。于是听得大会讲小会说,“下基坑”就是主要矛盾,人人都要抓主要矛盾,工地上还响亮着一个口号:“一切为了下基坑。”

“万丈高楼平地起。”水利枢纽拦河大坝,是从基坑而起的,接着是要进行大坝混凝土浇筑了。这又需要水电建设工地或者水电建设者具备或者创造必需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枢纽工程建设所需砂石料的质量数量都有了保障。人们看到,四级台、大盐沟和大湾沟砂石料采挖、筛选场地日夜机器轰鸣,保质保量的砂石料通过传输系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的混凝土拌合工地。还有,浇筑大坝使用的是北京、上海生产的优质水泥。但是人们不完全知道的是,国家还专门为刘家峡建造了永登水泥厂,专门为刘家峡生产了“600号大坝纯熟料”水泥。内行人士说,这种水泥具有抗酸性。巍峨高耸如四十层楼的刘家峡大坝,就是用这座水泥厂的600号大坝纯熟料抗酸水泥浇筑起来的。永登水泥厂,数十年来都是甘肃省水泥行业的骨干企业。我们又禁不住的一声惊叹:这座工厂原来是为建设刘家峡水利枢纽而建成的。

1966年初,刘家峡水利枢纽复工已经两年多了,工程建设走上了大干快上的轨道。右岸新增518米长的导流洞开挖,上游46米高的混凝土围堰的建设,原主副坝13万多立方米低质量混凝土的炸除,砂石料和混凝土拌合系统等附属工程的施工,都按水电站施工总进度顺利进行。各项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也都建立健全。

这年的3月19日,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在甘肃省委和水电部等部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刘家峡工地视察。中央领导对水电建设者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赞叹刘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很伟大。邓小平总书记表扬水电建设者“还很重视质量”,说没想到“搞得这么快,搞得这么好”。

三位中央领导人一同前来这处僻远的工地视察,表明中央对电力能源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大西北经济与国防工业发展的关心。中央领导人到刘家峡工地视察,是对水电建设者极大的鼓舞。其后数十年的岁月里,曾有更多的领导人前来这块土地视察,对黄河三峡水电事业和各族人民群众表示了极大的关怀。这是永靖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这里引述一段刘书田同志的话,以和读者共享。作为当年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的总指挥,他曾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作工程建设情况汇报,陪同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工地上视察。刘书田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到刘家峡工地视察,给全体建设者极大的鼓舞,职工们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干,争取让电站早一天发电。在以后的抢工施工中,我们上下广泛动员,早上一个会,晚上一个会,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循序渐进。职工们更是干劲倍增,忘我工作。最后我们终于提前一年半于1969年使刘家峡水电站的第一台机组发了电。”

关于发电,应是后话,中央领导人到刘家峡视察一个月后,这座水利枢纽大坝混凝土开盘浇筑了。

1966年的春天,刘家峡主坝混凝土开盘浇筑。就像这个桃红柳绿的季节一样,这座水利枢纽的建设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那是4月20日,对于水电建设者,这不是普通的一天。刘家峡水利枢纽重新浇筑大坝,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用钢管、杉木和木板临时搭建的主席台设在坝址的基岩上,主席台上插满了彩旗。小学生列队站在主席台前,手捧五色的纸花。高音喇叭放着欢快的乐曲。即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的坝基也用杉木和板条围了起来,四面站满了层层复层层的头戴柳条安全帽的水电建设者。满峡谷充满着欢庆的气氛。

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浇筑现在开始——随着大会主持人的一声令下,这里若用当时的惯用词句描述当时的情景,那就是霎时黄河峡谷红旗飘舞,锣鼓喧天。

锣鼓声中,在跨越峡谷高空的钢缆上,挂在插着小红旗的滑车上的两只大吊罐,从拌合楼所处的距坝基一百二十米高的1720平台顺着钢缆缓缓滑到浇筑现场。数千水电建设者的目光注视着,混凝土吊罐像是从天而降,又准确地停在浇筑的仓位。省上来的贵宾参加了打开罐门的仪式。罐门开处,混凝土从吊罐流入仓位,振捣器的响声随即欢快成一片。这是浇筑这座摩天大坝的第一罐混凝土,这是刘家峡水利枢纽新生的第一声啼唱。经历过1960年水电站大坝浇筑及以后的风风雨雨,在水电建设者的心中,为这块坝址上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而隆重庆祝,是有庄严的理由的。

图12 大坝第一罐混凝土

这是为这座水利枢纽大坝开盘浇筑举行的第二次庆祝仪式,或者应该说是刘家峡水利枢纽第二次浇筑大坝。这里应该花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当年隆重的开盘浇筑庆祝仪式,因为这是励志立誓的仪式。我们更应该来了解这座巍峨如四十层高楼的大坝是如何浇筑而成的。

决心为国家为子孙建一座高质量的拦河大坝,水电建设者知道,光励志立誓还不行,有合格的砂石料优质的水泥以及进口的拌合塔还不够,有严格的施工规章制度和质量检查机构保障还不完整,建一座如四十层高楼的高质量大坝,还应该有科学技术的保证。

再来读《刘家峡水电厂志》,大坝浇筑施工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抗渗性,“采用这种干硬性或低流态混凝土,四级配,坍落度3~5厘米,振捣器平仓”。笔者试图来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干硬性”的混凝土,当是《厂志》中所谓“降低水灰比”的混凝土了,而“低流态”混凝土,据水电建设者通俗的解释,是一种“发热量低,强度高”的混凝土。这是通过科技人员上千次试验,寻找出水泥、砂石骨料以及添加剂等配料的合理比例关系的混凝土。低流态混凝土的试验成功,应是刘家峡水电建设者的一项科技成果,为浇筑高质量的大坝提供了前提条件。4月20日这一天,当大坝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时,工程总指挥对副总工程师说,这第一罐混凝土是你们科技人员的功劳。相对于3~5厘米“坍落度”的词句,同一部志书的一段文字可以附带一读,说是先前的大坝浇筑“在没有温度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决定大坝基础混凝土采用长条高块的浇筑方法”。《厂志》还注明,这“长条高块”长达45~50米,每块一次浇筑高达10米左右。又相对于上述“没有温度控制”的词句,《厂志》还有一段文字也应该一读:这次大坝浇筑“为防止坝址出现危害性温度裂缝,采取人工降温,在坝体内埋设冷却水管,通冷水,分两期冷却”。《厂志》还记述道:“浇筑中,使各浇筑块短间歇均匀上升,限制相邻浇筑块高度差,减少混凝土暴露时间。为改善坝基应力分布,边浇筑、边冷却、边纵缝灌浆。”

图13 主坝浇筑

笔者把这些文字过录到这里,因为这是读者大多不易见到的文献,又因为文献记述的是大多读者并不了解的施工方法,还因为这些记载由于专业和准确而具有的权威。建设一座水利枢纽,包括挡水建设物、引水建筑物和发电建筑物的浇筑施工,无疑是工程量最大的施工。现在,我们来看这座枢纽工程的浇筑量究竟有多大,还有水电建设者的施工进程相应有多快。

主坝,1966年4月20日开始浇筑第一块混凝土,至1968年8月浇筑至坝顶,浇筑混凝土共74万立方米。

右岸副坝,1966年完成坝基开挖,至1969年11月完工,共浇筑混凝土13.5万立方米。

左岸副坝,1968年完工,共浇筑混凝土1.02万立方米。

这里仅列出大坝的一组数字,还有诸多名目的工程都需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比如,溢洪道浇筑混凝土就有15.4万立方米。

倘若在灯火通明的砂石料场,看轰轰隆隆的砂石挖掘、筛选,用数里长的传输带日夜不停地输送到前方工地,在1720施工平台看高耸的拌合楼轰鸣不息,源源不断地吞入水泥和骨料、源源不断地吐出混凝土灰浆,看拌合好的混凝土用吊罐用翻斗汽车在空中在地面川流不息地运往施工工地,你就会为这繁忙又有条不紊,紧张又洋溢着激情的场面而感动而激动。巍然矗立于人世间雄伟如山的刘家峡拦河大坝,水电建设者用混凝土、用汗水和力量、用智慧和心血浇筑而起了。

复工后的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始浇筑新的大坝,水电建设者也有着犹如获得新生的欢欣鼓舞。但叫人难以忘怀的是,1966年及其后相当长的时期是红旗漫卷、风雨沧桑的岁月。刘家峡水电枢纽的建设,就是在这些岁月里进行的。笔者于是决定改变避开一些话题的初衷,对风雨红旗中刘家峡的大事作必要的粗线条勾勒,以作为这座水利枢纽建设的时代背景。

1966年6月,“社教”工作团五百多人进驻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所谓“社教”,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们下车伊始,即召开群众动员大会,主席台上悬挂着一副对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彻底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社教”,还有两个词语需要解释:所谓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所谓破除“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后来又有文件,说社教团执行的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打击了一大片,保护了一小撮,犯了方向性、路线性的错误。

1966年第三、四季度,红卫兵杀向社会,破“四旧”、大批判、大串联、“造反有理”。偏僻的刘家峡不是世外桃源,刘家峡谷红色浪涛汹涌,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一度被“革命派”更名为红峡水力发电工程局。

1967年1月,在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斗争”的所谓“一月风暴”中,刘家峡的一派群众组织于24日夺了工程局的党政财文大权。对于这次夺权,一派群众组织说“好得很”,另一派群众组织说“糟得很”。派性斗争,愈演愈烈,剑拔弩张,已临武斗边缘。

3月,兰州军区对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实行军管。解放军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这也产生了两个新词语,所谓“三支”,即“支左、支工、支农”;所谓“两军”,即“军管、军训”。军管组接管了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的党、政、财、文大权,对局机关及属二级单位派驻军代表。

到了1967年10月,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高程已达到能够截流蓄水的要求,于是军管组决定,刘家峡水电站于这个月的28日下闸蓄水。

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大坝下闸蓄水,是水电站建设的又一非常壮观令人激动引人高歌的大事,表明水电站引水、泄洪工程建设已经能够使用,部分安装工程已经完成,大坝混凝土浇筑已是到了能够阻挡洪水的高程。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关键阶段的建设,这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又是“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水电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期,军管组于是还决定,要隆重召开庆祝下闸蓄水的大会。

28日这一天,刘家峡谷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街道、工地、庆祝会场高悬的扩音大喇叭播送着欢快或充满激情的歌曲。兰州军区、甘肃省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应邀参加庆典,参加庆典的还有水电部军管会及兄弟工程局和群众组织的代表。

其实自发前来参观刘家峡大坝蓄水的人更多。工程局的职工家属,周边四乡的各族群众聚集到刘家峡,不但庆祝会场所在的1720平台满是人群,连大坝坝肩两岸以及附近的山头都是人山人海。人们既十分兴奋,又有一些紧张,都在等待滚滚亿万年的黄河在这里一朝被截断的壮观景象。

上午10时,人们听得高音喇叭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那是截流蓄水调度指挥部总指挥的一声命令: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截流蓄水开始。一声令下,左右两岸两个导流洞上的启闭机便轰鸣起来,巨型平面钢闸门沿着门槽徐徐滑下,随着两边闸门的下降,坝前水位眼看也渐渐上升了。当积聚的河水淹没左右岸导流洞进水口时,黄河不见了波涛汹涌的样子,只有两个巨大的漩涡;慢慢地,水面的漩涡也消失了,这应该是导流洞闸门下降到底的标志。刘家峡水电站下闸蓄水胜利了。又随着高音喇叭的一声欢呼,刘家峡谷顿时鞭炮震天、锣鼓齐鸣,红旗挥舞。在万众的欢呼声中,高音喇叭也振荡着激昂的口号。当年庆祝大会的现场播音员还记得她在扩音器前喊过的口号:“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伟大胜利。”

水电站大坝截流蓄水,亿万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停下一泻千里、似从天上而来的洪流,高峡出平湖的景象童话一般在眼前形成。这真是壮丽神奇的人间奇观。对于能目睹这千万年难遇的人间奇观的水电职工和四乡群众,叫人欢乐鼓舞的还不止这些。在坝后,还有更加激动人心的景象。黄河断流了,原隐藏在亿万年滚滚洪流之下的峡谷露出了神奇的真面目。只见河底巨石峥嵘,五色斑斓,似人似物,如魔如幻,奇形怪状又如鬼斧神工;奇石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或立或卧,低处积水如潭如镜或断或连,还有大鱼小虾活蹦乱跳其间。刚刚还是波涛汹涌的河床,这会儿满是人流了,抓鱼虾的,拣奇石的,满河谷激荡着欢乐的浪涛,伴着高音喇叭的欢快乐曲,像河水一样在峡谷里汹涌。

10月29日,坝前蓄水已是淹没46米高的上游拱形围堰,接着蓄水位超过泄水道底坎,再接着泄水道溢流过水。一切似乎都表明,大坝下闸蓄水成功了。省城的专业文艺团体以及群众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来工地慰问演出,庆祝电站胜利蓄水。刘家峡谷洋溢着喜庆气氛。

10月31日上午,刘家峡工地召开了胜利蓄水庆祝大会。关于庆祝大会,我们还是先看一张当时现场拍摄的照片:一座临时的简易主席台,看得出由木板搭成。后面挂一布幕,幕布正中挂着大幅的领袖画像。画像两旁各挂一面大幅国旗。国旗之旁各竖四面红旗,接着又各挂一大幅语录牌。牌上的“语录”也清晰可见。主席台后座由一排长条桌摆成,桌上铺着白底蓝或红格的床单布。台子中间又摆一张桌子,桌上是伟大领袖的半身石膏塑像。台子前端还摆着一张桌子,看得清桌上有麦克风,这是发言席了。还有,台子中间挂着四个大红宫灯呢。其实,台子上方未搭棚布之类遮风遮阳,可称得上是“露天”主席台了。台前上方挂着大幅横额的大字:“刘家峡水库截流蓄水庆祝大会。”主席台发言席后一人正在捧着稿子发言。台下是席地而坐或是坐着条木之类的水电工人,一律或新或旧的军便服或工作服。台上长条桌后的领导和贵宾前后排挤坐在一起,两旁边还有站着的,看来排序并不十分森然。笔者之所以对着这张老照片再三端详,不仅仅因为刘家峡水电建设的历史上,这是不可“复制”的曾经的细节,而是这张照片确实朴素而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年月难以理喻的狂热和难以掩饰的贫穷,而刘家峡里这座曾经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就是在这样狂热和贫穷的年月进行建设的。

这是1967年10月31日的上午,会场有专门搭建的主席台,主席台上有国旗、红旗,有领袖的画像和塑像,还有高高挂着的大红灯笼,一切表明这是一个隆重的庆祝大会。据参加筹备工作的“老水电”回忆,参加庆祝大会的有七千多人呢。这应该是全部职工的七成以上了,或者可以说,是建设工地基本停工举行庆典了。这是军管的年月,“全国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习全国人民”。兰州军区的首长在庆祝大会上讲了话。兰州军区的另一位首长宣布向工程局广大革命职工和家属赠送二万枚毛主席像章。当然,还有许多代表讲了话,还有许多贺信贺电,还宣读了《给毛主席的致敬电》。

但是随着坝前蓄水位的抬高,左岸导流洞进水口处的水面上又出现了漩涡,而且漩涡越来越大越来越浑。这说明下闸处出现了渗漏,而且漏流量越来越大。其实下闸蓄水的28日,就有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河床并没有干,说明有渗漏。据专家讲,应该先下一个闸门观察一两天后再下另一个闸门,两个导流洞同时下闸,“简直不讲科学”。其实,为了胜利截流蓄水而举行庆祝大会的31日,实测的渗水量已将近每秒200立方米了。两个月后的1968年1月初,漏水已超过每秒900立方米,远远大于这个季节的上游来水量了;紧接着库前水位下降到天然水位,也就是说坝前的蓄水全部渗漏一空了。接着,水电部决定将右岸导流洞的闸门重新提起分流过水,从而进行左岸导流洞的彻底封堵。这就标志着,刘家峡水利枢纽第一次下闸蓄水没有成功。

事后查明是左岸导流洞闸门没有完全封闭,据《刘家峡水电厂志》,闸门距完全到底还差0.7米。但漏水形成的高速水流,最终把导流洞闸门两侧边墙和下底部板全部淘刷冲毁,最深有4米。曾听老水电说,其实下闸时已发现闸门未完全下到底,为什么没有提起重下,是因为决策者认为渗水量不大,待后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就可以堵住。笔者还想,当时那么大的声势、那么隆重的场面,也可能是让决策者犹豫的因素。还是读《刘家峡水电厂志》的记述:“在未弄清左岸导流洞闸门是否全关闭的情况下,即关闭右岸导流洞闸门,水库水位开始升高。左岸导流洞随之漏水,漏水量最高达940立方米每秒。”

图14 1967年水库蓄水庆祝大会

为了刘家峡水库导流洞堵漏,中央军委还派北海舰队的潜水小分队前来协助,查明进水口水下被冲毁的情况。若要进行堵漏施工,用围堰将导流洞进水口围住再行填堵,应是水电建设者驾轻就熟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进水口前的河床崖陡谷深,难以用像截流一样的进占筑堤之法筑建围堰;退而求其次,只能用抛投之法直接封堵导流洞进水口了。仍据《刘家峡水电厂志》:“抛投铅丝笼114个(432立方米),混凝土六面体1128个(4515立方米),钢筋架16个(110吨),爆炸石碴1.2万立方米,但均未奏效。”

中国最大在建水电站的罕见事故惊动了中南海,中央一位领导人批评说:“你们把天戳了个窟窿。”

于是西花厅的灯光又为刘家峡而亮着。

刘家峡水电站,黄河上游西北工业重镇兰州附近的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周恩来总理一直关注着它。1954年,中苏专家组成的黄河勘察团最先考察了刘家峡。专家们认为,在兰州附近的黄河建大坝,最好的坝址就是刘家峡。周恩来听取了专家的考察汇报,刘家峡这个地方从此就记在了总理的心中。1955年,邓子恢副总理受周总理委托,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之后,周总理多次具体过问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他对枢纽工程建成后的经济效益问题非常关心。他要求总理办公室联系水利工作的秘书要调查清楚,建水库要占多少农田,水库能储蓄多少立方米水,电站能发多少度电。周总理还请了中苏两国的水电专家在西花厅开会,问他们刘家峡水库建成后的实际蓄水量是多少,从上游挟裹下来的泥沙量是多少,如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等等。专家们前来开会是有充分准备的,但总理的一些关于不利因素的问题还是把他们问住了,只好说,我们回去再算算。

1959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兰州视察。这时刘家峡水电站和盐锅峡水电站开工兴建已一年有余。为了了解水电站的建设情况,周总理专门接见了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的负责同志,听取了施工情况的汇报,接受审阅了工程局呈送的《刘家峡盐锅峡水电站施工图集》。

周恩来总理对刘家峡水库导流洞漏水问题十分重视,决定召开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总理知道,必须让懂水电业务的领导干部出来主持工作,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他让工作人员知会水电站军管会:研究刘家峡水库问题,是否有部长级的干部抓业务,他们能否参加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十分清楚,总理要求水电部军管会“解放”在“文革”中“靠边站”的钱正英部长,让她负责解决刘家峡水库问题。2月8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业务小组会议。对于刘家峡水电站而言,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李先念副总理、余秋里副总理参加了会议。会上,周总理正式提议让钱正英部长出来工作,去刘家峡工地负责解决导流洞堵漏问题。总理还作了重要批示:“依靠群众,一定要把洞子堵牢靠。”

根据周总理的指令,受水电部军管会委派,钱正英和杜星垣来到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

钱正英和杜星垣是水电部正、副部长,又都是水电专家,“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当时还没有“解放”。钱正英表态说:“来刘家峡工地边劳动,边工作,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位专家部长和她的副部长不坐小车,每天步行到大坝工地调查研究,往返一趟有4公里的路。他们和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一起商讨堵漏措施。水电建设者的眼里、心里都满是敬佩和拥护之情。

笔者的妻子常常讲起这位平易近人的部长。一次,还是初中学生的妻子和她的几位同学来到工地进行“社会调查”。中午了,水电建设者的午饭是在工地上吃的,由各厂队食堂的人员送到工地上来。

钱正英招呼他们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吃饭。妻子就坐在钱正英的身旁,说那时自己比较调皮,探头看看钱正英的碗,说,老钱的菜比我们的菜肉多啊。当时听得有人喊她老钱,妻子想这个人一定是当官的,不好叫师傅,便也喊一声“老钱”。钱正英笑了,说,好啊,咱们换着吃。其实钱正英打的是局机关食堂大灶的大锅菜,学生打的是在进行“社会调查”单位食堂的菜,都是白菜豆腐加肉片之类。钱正英一边吃饭,一边和他们闲话,问他们多大了,说自己有个女儿和她们差不多一样大。妻子至今还清楚记得,钱正英说自己的女儿16岁了,在内蒙古插队。妻子当年每天都在局机关食堂给家里人买饭,总是看见钱正英和普通职工一样,穿着工作服,拿着饭碗,在大食堂排队买饭。钱正英记住她了,看见她就打招呼,问几句话,她也喊一声阿姨。

经过调查研究,钱正英一行和刘家峡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经验的老工人制订出新的堵漏方案:在左岸导流洞进口处上方悬空浇筑一块巨型的混凝土六面体,再用定向爆破的方法炸除其支架,使混凝土浇筑体倒向洞子进口处,阻挡住洪流的冲击,再进行完全的封堵。

图15 工地上的午餐

1968年3月的第一天,刘家峡谷又听得一声爆破炮响时,只见这个足有630立方米的混凝土庞然大物倒向洞子进水口处,汹涌的洪水果然奈何不了它。水电建设者欢呼一声,立即抛投投料断流闭气。刘家峡谷又听得激昂的音响、嘶哑的呐喊和激荡的水流组成的交响,这交响震荡峡谷二十天后,刘家峡水库左岸导流洞堵漏终于成功了。于是,工程局军管组在小川俱乐部召开职工大会,庆祝堵漏成功。

写到这里,笔者禁不住又沉吟一番。从堵漏的原委看,似乎不值得人们来庆祝;从堵漏的过程看,水电建设者有理由庆祝一番。人们其实也顾不上多想,堵漏这事其实并没有全部完事。左岸导流洞进水口堵住了,位于坝后的出水口就在黄河边上,没有出水了,汹涌的河水于是就毫无遮拦地倒灌进导流洞内。为了阻挡倒灌的河水,人们又在出口处筑建一道土石围堰。由于水流冲刷,混凝土砂浆灌浆措施都不能使围堰闭气,仍然有大量渗水涌入洞内,多台大功率水泵也不能抽干。这样,就不能按计划对进口处的一段洞子进行混凝土永久性封堵。

说起当年刘家峡导流洞的堵漏,至今能听得“老水电”的赞叹。钱正英不愧是国家级的水电施工专家。她又亲自制定了一套方案:打开导流洞的各施工支洞,经支洞将砂子填进导流洞内。当砂子堆筑到一定高度时,用小爆破办法振实,从而形成砂坝以减少渗水量,再集中水泵将水抽干,接着进行永久封堵施工。

果然,这位专家部长的方案实施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洞子里的积水排除干净了,接着要对导流洞进口段进行永久封堵,即混凝土浇筑。我们知道,左岸导流洞的断面有13米宽13.5米高,当大河激流在这样的洞子里汹涌时,要堵住这洪水确实不是易事,而要在洞子里进行基础清理、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这洞子就又显得太过狭窄了。所以,水电建设者仍然只能是“土法上马”、“人海战术”了,仍然是风钻、洋镐、铁锨、抬筐齐上阵了。导流洞基础清理工作非常艰巨,块石、砂砾、泥沙以及堵漏时的各种投料淤积在一起,足有两米的厚度。在“革命群众组织”林立如山头的1968年的时光,在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工地上,却见水电建设者跳出“山头”,以厂队为单位,挑选身强力壮的职工,组成一个个突击队。突击队员轮番“突击”,两小时一班,高强度、高效率。导流洞永久封堵段的基础很快清理出来了,紧接着水电建设者一鼓作气完成混凝土浇筑。“一定要把洞子堵牢靠”,是总理的嘱托,也是刘家峡水电建设者的誓言。左岸导流洞进水口段约390米长的洞子被混凝土浇筑封堵,彻底堵“牢靠”了。我们还知道,这条导流洞有680多米长,出水口段还剩290多米,以后被改建成地下330开关站,这也是后话了。

图16 1968年钱正英在刘家峡工地

1968年10月15日,刘家峡水利枢纽大坝右岸导流洞闸门再一次缓缓下降,导流洞被再一次关闭,水库正式蓄水。其实,一年前也是在10月的那次下闸蓄水应该也是“正式”的,只因为左岸导流洞严重漏水,堵漏无效,以至水库被迫放空,蓄水失败而已。一年后的“正式蓄水”成功了,这“正式”,应被赋予“慎重”、“郑重”、“隆重”的涵义。刘家峡水电站蓄水成功了,水库坝前果真呈现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努力一年,奋斗一年,付出心血智慧、辛劳汗水的水电建设者有理由欢呼。但是,这一次并不曾举行庆祝大会。是的,这时候人们应该只是坐在岸边喘一口气,掬一捧湖水洗去满脸汗水,对着巍巍大坝绿绿湖水扯开嗓子吼叫一声。

30年后的199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同志视察黄河上游又一座大型水电站李家峡工地。承担这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任务的正是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人们习惯称为水电四局。而水电四局正是由当年艰苦奋斗在刘家峡以及盐锅峡和八盘峡的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更名而来。又一次面对水电四局的职工,钱正英副主席富有深情地说:“水电四局是全国水电行业几大主力之一,我本人对它有很深的感情。在刘家峡我曾和四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共患难过一段时期。每次来到四局工地,我都感到很亲切。”

提起刘家峡水库堵漏,算来时光已过去了四十多年;提起钱正英这个名字,水电建设者至今确确实实有“亲切”之感。众口成碑,是千万心头矗立之碑啊。

十一

再读当年《人民日报》为“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而发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英勇地向凶猛的黄河展开搏斗”的水电建设者,“按照打隧道、截流、挖基坑、筑大坝、装机组几个阶段,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促使工程加快进行”。装机组,或称为“自己安装设备”,属响亮的“四个自己”之列。装机组,相对于轰轰烈烈的开山放炮、波澜壮阔的大河截流、热火朝天的基坑开挖、气势如虹的大坝浇筑,就不那么万众瞩目;装机组,由于技术含量更高而相对于其他施工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更加严格、更加一丝不苟;装机组、一般在厂房内施工甚至在地下厂房内施工,旁观者是无缘旁观的。

在刘家峡,装机组似乎又并不如此“低调”,提起“自己安装”,总听得一声叹息:全国最大的变压器砸了全国最大的发电机。

那是1971年的时光,刘家峡水利枢纽主坝、右岸副坝混凝土浇筑完毕,基本建成,已有1号和2号两台发电机组先后于1969年3月和1970 年7月安装成功并网发电。回顾1971年,“文化大革命”急风暴雨一般的群众运动早已失去了势头。查《水电四局志》,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革委会成立也有几个年头了。可以说,工程局的生产形势出现了“喜人局面”。

图17 1968年的刘家峡

这一年的3月18日这一天,刘家峡水电站的厂房正在吊装330千伏联络变压器。这是个有200多吨重的大家伙。但是,200多吨的联络变压器掉了下来,砸在正在运行的1号发电机组上,机组被迫停机。于是,这台发电机组外部严重损坏,以至停机维修近50天,损失电力1000多万度。而联络变压器外部、内部损坏严重,只能由火车运回远在东北的生产厂家进行修理。30多吨变压器油大多流进1号机组,最终泄漏到黄河里,浮飘在水面的油污顺流而下,污染了几十公里的黄河。于是,“低调”的“安装”和属于它的事故为广泛的普通人群所知。虽然听过“老水电”对当年事故细节的清晰描述,但笔者还是愿意再读一下志书的记载。《水电四局志》说:“钢丝绳滑脱,变压器砸在运行中的1号机组顶盖上。”而《刘家峡水电厂志》的记载要详细许多:“当变压器吊到1、2号机组中间上空时,连接在联变器前端的两根钢丝绳突然滑脱,随之后端两根钢丝绳被拉断,使变压器前部栽向地面,后部砸在正运行的1号发电机上机架上……”《厂志》还记有一笔:“在当时被称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变压器,砸坏了国内容量最大的发电机’。”

全国最大的变压器砸了全国最大的发电机组,使国内最高的330万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停止输电。四十年后还听得“老水电”的惊呼:这是水电建设史上罕见的通天大事啊!事故迅速上报到国务院业务组。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请予以极大注意,并研讨事故的内因何在。”李先念副总理、余秋里副总理都作了批示。

事故发生刚过一周,水电部军管会和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到了刘家峡。水电部派出的工作组长据说是一位少将,任这个部军管会的副主任之职。不像当下百姓可以对着满荧屏的唱歌将军撇嘴,而四十年前的一位少将,在人们心中确实有极高权威,在人们眼里也很具威严。在传达贯彻周总理批示的局两级负责人会议上,少将组长发表了“上纲上线”的批评。少将说,“三大破坏”——破坏中国最大的发电机和最大的变压器,以及最高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惊动了无产阶级最高司令部,影响了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影响了支援世界革命,云云。工作组决定在水电四局再开展一次群众运动,以“研讨事故内因”,开展大揭发、大批判、大检查,进行查领导、查组织、查规章、查纪律的整风。现在回顾四十年前的这次“运动”安排,笔者觉得还是用得上“理性”一词的。首先,层层传达总理批示发动群众找内因;最后能落实到建立规章制度,进行大整改。现在回顾他们的具体做法,笔者觉得更是用得上“理性”一词的。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机关干部每天下午和晚上参加运动;前方工人仅是晚上参加运动。而且,这次惊天事故被定为吊运措施不当而造成的责任性事故,虽然还连带上管理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反革命破坏。而且,运动最终落实到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整顿纪律、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水电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上。人们还记得,当时从这个地区级的工程局到工人班组,逐级建立了整改措施,还逐级进行检查验收呢。回顾四十年前这次水电四局的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研讨事故内因”的运动,老水电说:“是一次全局性的自我教育运动。”还有,“运动”结束之际,1号发电机组经抢修重新投入运行,联络变压器返厂修复后也运回了工地。自后四十多年,水电四局进青藏、闯东海、上塞北、下南疆,弄潮大江大河,打造出自己的施工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笔者想,这该与企业几十年的自身经历和积淀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吧。

十二

提起“自己安装”这个话题,就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场事故。四十年后,“老水电”有精辟的评说,刘家峡水利枢纽建设中发生的事故,政治运动的干扰是肯定的,施工经验不足也是肯定的,毕竟是第一次吃这么大的“螃蟹”啊。“老水电”还说:水电建设者就像一位意志顽强、百折不挠的钢铁战士,在负伤跌倒后,抚平伤口,擦干血迹,又站起来投入新的战斗,你看,以后3台机组的安装进行得真是又快又好。刘家峡水电站一共安装了5台发电机组。现在,让我们记下各台机组完成安装投入运行的时日,以及核定的发电能力,看看“自己安装”得究竟有多快多好:

1968年5月至1969年4月1日,1号机组安装投运、并网发电;发电量22.5万千瓦。

1969年7月至1970年7月25日,2号机组安装投运发电;发电量22.5万千瓦。

1970年9月至1972年8月24日,3号机组安装投运发电,发电量25万千瓦。

1972年6月至1973年6月28日,5号机组安装投运发电;发电量30万千瓦。这就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1974年4月至同年12月18日,4号机组安装投运发电,发电量22.5万千瓦。

其实,“安装”与设计、施工一起被概括进所谓“四个自己”是有道理的。安装工程不仅技术要求更加专业,更加精细、严格、一丝不苟,而且也是十分艰巨。外行难以说得清楚,也难以听得明白,但我们可以了解几个数字,来探视一二侧面。我们所说的发电机组是由水轮机和发电机组成的,每台重有1900吨,而水轮机的安装高程达1615.5米。为了“安装”,发电厂房安装了两台400吨可以同时起吊的桥式起重机,以实现水轮发电机组定子、转子等大型部件的起吊组装。曾经读过诗人咏叹刘家峡发电机组安装的诗篇,有句道:“机器重达十万钧,五千零件组装成。机身高似七层楼,状若宝塔气势宏。”诗篇歌咏的当是5号机组即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这台机组总重量有2000多吨,果真像一座7层楼高直径达13米的圆形宝塔。

说起安装,笔者觉得还必须用“严肃、认真”的词语。机组的各大型部件其实是分瓣由专线火车直接运抵厂房的,然后现场组焊、装配。比如水轮机转轮,分两瓣,每瓣有55吨之重;比如发电机定子,每瓣重60吨,有6瓣之多。水电建设者要对机组部件的焊缝既进行超声波探伤,又进行X光透视检查,以保证焊接的质量。

在刘家峡工地,安装也有创新。进行4号机组定子安装时,不再是分瓣吊入机坑内组装,而是定子在机坑外组装,经耐压试验后,连同150多吨的上架机和其他部件一起整体吊装,直接套入先前已经安装到位的发电机转子。这次“整体”吊装的起吊重量有570吨之多,这不由得叫人惊叹,当然,工期如预想的一样提前了许多。

技术要求极高的安装工程,也奉行“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当年参与安装任务的一位“老水电”讲了5号机组的安装情形,当时施工进度是按小时安排的,在安装现场人们当然就是24小时连续作战了。水电部还派了一位军代表来刘家峡坐镇指挥。这位军代表就住在大坝上的临时搭建的小房子里,和前方职工吃一样的送到工地上的饭菜,随时都能在现场督战。“老水电”回忆说,有人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垫上一只破草袋枕一块砖头就地休息片刻再翻起身接着干,最长曾在工地坚守半月光景才回家休息一天,这一天是整整睡了24小时。那时没有加班工资,没有物质奖励,靠的就是一种精神的坚持。这就是“自己安装”,这就是水电建设者。

十三

现在,我们去巡礼水电四局铁路分局。

铁路分局,被称为水电四局“最古老的单位”。之所以有如此称谓,可能与“古老”的蒸汽机车,以及信号灯、电话机等等仍是半个世纪前的“古老”样子有关。但是,这个单位却一直为水电建设者、为黄河三峡的群众所挂念。笔者想,为人们所怀念的应是刘家峡铁路专线和“小火车”。刘铁专线小火车的汽笛,每日都响亮着,在刘家峡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笔者也体验到,人们享受着小火车的便利,感受着它的汽笛似乎能给人温暖。笔者曾经为刘铁专线和它的小火车写过一篇短文。今日有相同的话题,为了不致重复相同的话句,就把这篇文字节录在这里:

1965年10月的一天,从兰州开出的一列火车,沿着新建成的刘家峡铁路专线,驶进小川车站。火车鸣响汽笛,向刘家峡水电建设者和永靖各族人民致意。这一天,小川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参加通车庆典的水电职工,观看火车的四乡群众,挤得小川这座小镇人山人海。其中还有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太太,骑着毛驴,从几十里外的山里赶来看火车的。这是响在黄河三峡时空里的第一声火车汽笛,是驶进刘家峡河谷和她古老历史的第一列火车。

1958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在刘家峡黄河上开工建设。刘家峡铁路,就是为了修建刘家峡水电站而专门修建的。这条铁路因此被称为刘家峡专用铁路,又称为刘铁专线。

刘铁专线,自刘家峡小川站始,顺黄河蜿蜒而下,至八盘峡。八盘峡水电站当时称为八一三工程,因此也以八一三命车站名。八一三站后称为八盘峡站,属兰州铁路局管辖,刘铁专线在八盘峡站与兰青铁路接轨。这座小站当年因建造八盘峡水电站而繁华一时。

刘铁专线不足50公里,却集中突显了铁道的主要特征。除高密度的十一座车站外,途间两跨黄河,七钻隧洞。隧道总长近3500米,其中2号隧道长1160米。刘家峡专线权属水电四局。1966年,水电四局设立铁路分局,司职刘铁专线的具体营运管理。

刘铁专线承担了刘家峡,以及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建设所需物资、器材、设备的运输任务。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一段时期,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在同时进行施工建设。水电四局的建设者就是依靠这条铁路,在近50公里的黄河上,连成一个三座水电站流水作业的水电大工程,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观。刘铁专线还为刘家峡水电站和盐锅峡水电站铺设有直通厂区的支线。刘家峡水电站支线分上线、下线两条。下线直接通到发电厂房,上线可通到主坝坝头。发电机组,巨型变压器等重要设备都是经支线直接运到构筑于山体之中的厂房;而浇筑大坝的材料、设备,由火车经上线直接运到大坝坝头。当年在刘家峡,可以看到高度相差不过百米的上线下线火车并驰,汽笛和鸣的非常景象。

刘铁专线的作用甚至意义,不仅在于建设三座水电站的范围。这条铁道连接一座县城,经过三个乡镇,连通两座大型化工企业。倘若把这条铁道比作瓜藤,则这两座工厂真正是因这条藤而滋生,因这条藤而成长的果实。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刘铁专线通有小川至兰州的客运列车。列车早上由刘家峡开出,下午从兰州返回。这当是中国铁道史上最早的朝发夕返的列车。列车在兰州站停靠近5小时,人们乘这趟列车进省城办事,当日可返回刘家峡。

刘铁专线,还是一条极具为民思想的铁道。密集的车站设置是生动的例证。除小川至兰州往返的列车,上午下午还有混编的客货火车奔驰于小川至河口南之间。沿线群众乘火车进城赶集,诸如瓜果蔬菜,生猪活羊,带泥土的树苗,长数丈的竹木都可以随装随卸。还有沿线农民,乘一站火车去种田者。到了佳节瑞日,便有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地乘坐火车,或进城上县,或走亲访友,便见铁道线上,车上车下,笑语喧哗,一派祥和景象。无论工人农民,都亲切地称它为“小火车”。而有诸多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的古城距县城小川有4公里距离,两站之间从早到晚,来来往往的“小火车”有12趟甚至14趟之多。于是古城小川之间,职工上班下班,学生上学放学,居民或访亲友或买盐醋,农民或逛县城或售蔬果,都是以火车代步的。

近年来,刘铁专线面临高等级公路运输的有力挑战。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条铁路的独特价值得到人们进一步的认识。旅游旺季或黄金周期间,开放兰州至刘家峡的旅游专列仅为着眼点之一。火车出刘家峡小川至八盘峡站,铁道一路沿着黄河而行。短短数十公里间,雄伟着三座大中型水电站,组成魅力独具的工业旅游景观。沿途高峡平湖,碧波碧水,丹霞地貌,赤山赤峰,芦苇逶迤,枣林无际,景观多姿又多彩。线路不长而铁道蜿蜒,火车时跨高桥,时钻隧洞,一路景致变化莫测。还见举世皆惊的恐龙足印化石奇观,就在车外百数十米处。待到牛鼻子峡时,铁道似乎与太极湖相平。车上旅客与船上游人几可携手言欢。远远看去,火车与游船都行在碧绿的湖面之上。这种景致,是他处所不能见的。

随着铁路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蒸汽机车在神州大地铁路网中已不见踪迹,近乎铁道博览式的刘铁专线,及其已被看作古董而完好运行的蒸汽机车,将为时尚又怀旧的旅游者们所瞩目。集中展示了铁道特征的刘铁专线,及其全面符合“古董”标准的蒸汽机车,将成为中国最完整、最著名甚至绝无仅有的蒸汽机车专线。蒸汽机车的魅力和百里高峡长河魅力的结合,也将成为最具审美价值的蒸汽机车专线风景区。

十四

1969年是万众期待、万众瞩目的一年。因为在刘家峡,196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在刘家峡就响亮着一个口号:庆发电、迎“九大”。庆祝第一台发电机组胜利发电,迎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刘家峡这个地方,在水电建设者身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刘家峡水电厂志》记道:“3月29日,第一台机组,即容量为22.5万千瓦的1号机组试运行。4月1日,一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还读《刘家峡水电厂志》:“4月3日,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在1720平台召开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庆祝大会。”

所谓1720平台在坝后黄河右岸。黄河浪涛映照的石壁矗立,刀劈般直上四十余丈处又突然平坦成称得上是宽广的台塬。在这里召开庆祝大会,应该能站立三两万参会者。大会主席台搭起来了,仍然是似曾相识的“临时”样子,但是巍巍大坝矗立成背景,气势自是不凡了。

果然是非常隆重的大会,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水电部军管会的领导都参加了庆祝大会,参加庆祝大会的还有许多的代表和贵宾。当然,还有这个工程局的水电建设者,他们在这座深山峡谷里真正艰苦奋斗算来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如今,第一台机组胜利发电了,他们有理由尽情欢呼。刘家峡四乡的群众都来了。为了这座水电站,他们中的一些人让出了黄河两岸美丽的家园,如今,水电站要发电了,他们也舒心地嘘一口气。

大坝,叫做“1720”的这片台塬,还有峡谷里叫做小川的这座小镇,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有人回忆说,当时有7万人呢,这可能估计得多了点;也有人说,有3万人参加庆典,这也不算少啊。数万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穿着劳动布工作装的水电建设者都是一副自豪的样子。著名作家张抗抗写了其中的一分子。说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的那一天,这一分子“只觉得自己身体中的全部热血,都已经喷射出去。化作水、变成光和热,输入千家万户,同整个黄土高坡整个世界融为了一体。”1969年4 月3日,那是雨过初晴,春光明媚的日子。刘家峡水电站要发电了,人人脸上都辉耀着春光,心里都荡漾着春风。

哎,山也笑,水也笑,

你看祖国大地满园春,

……一片新面貌

还有欢快的旋律,借着大喇叭,在峡谷里响亮,这是人们熟悉的歌,是著名全国的歌唱家的男女声二重唱。

从京城来的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站在用木板搭建在小川小广场的简易舞台上,为水电建设者和黄河三峡的各族群众歌唱。这是祖国这座最大的水电站发电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名满全国的一大批艺术家站在僻远峡谷的简易舞台上,使庆发电的活动更加隆重,使庆发电的日子更加喜气洋洋。请听,嘹亮在这峡谷里的又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歌唱:

马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

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

十五

1969年的春天,在刘家峡为隆重庆祝胜利发电而放声歌唱的,还有水电建设者自己的文艺演出团队。他们从建设工地上走来,脱下劳动布工作服,换上演出服装,歌唱水电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展示水电建设者的风采,受到水电建设者的热烈欢迎。

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的业余文艺演出组织习惯性地称为文艺宣传队,其实近乎一个歌舞团的规模了。宣传队的压轴和保留节目是大型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由水电建设者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己演唱的一个大型节目。组歌由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的形式组成,期间配有朗诵,以起过渡、连接和烘托作用。

1968年四季度,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从北京、兰州等地来到刘家峡,走进水电建设者队伍。当时正逢第一台机组即将安装成功,并网发电的时候。为了庆祝胜利发电,讴歌水电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建的丰功伟绩,决定从这批大专毕业生中选调人才,创作大型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大型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上演立即引起轰动。组歌大气磅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振奋精神的力量。水电建设者说,这是我们水电工人写的歌;还说,这是我们水电工人唱的歌;又说,这是唱我们水电工人的歌。

大型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当时曾用蜡板手工刻写油印装订成册,演职人员每人一册以便排练。时光毕竟流逝了四十多个春秋。近些年,我们曾多方走访,但没有见到这份值得重视的歌谱,也没有人能记得组歌完整的歌词了。曲作者杜西原先生,在钢琴上还能弹出组歌的主旋律,但对歌词也是有些模糊了。作曲家回忆说,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包括十个乐章。他还记得乐章的题目,其中有《水电儿女志在四方》、《刘家峡谷摆战场》、《战天斗地排万难》、《艰苦创业作贡献》、《红色电流送北京》。他还记得一些句子,如“巍巍大坝云中立”。

回观历史,大型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创作、演出本身超出了庆发电的意义。水电建设者在黄河三峡创建丰功伟绩的史诗中,组歌占有自己独立的章节。我们以弘扬黄河三峡水电文化为主旨,组歌《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创作、演出应隆重记上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