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日照黄河,黄河分外妖娆。”1974年9月24日,《甘肃日报》发表了题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记盐锅峡水电站》的通讯。上面引录的“红日黄河”句子,就是这篇通讯开篇的话。文章接着说: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千里黄河建造了一座座的水电站,宛如颗颗明珠,装点着大河上下。在这串明珠中最早发光的,就是盐锅峡水电站”。
这篇署名《甘肃日报》通讯员、《甘肃日报》记者的文章写道:
盐锅峡水电站坐落在黄河上游的峡谷中,两岸峭壁对峙,水流奔腾湍急。堤前,碧波映天的水库,出现在群山环抱之中;堤后,随着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轰鸣,强大的电流通过矗立在山顶铁塔的银线,输送到城市和乡村;大坝两头,涛涛黄河水,通过水管和渠道,浇灌着万亩良田。这个大型水电站投产十多年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日日夜夜发着光和热,谱写了征服黄河、造福人民的新篇章。
1958年9月27日,盐锅峡水电站动工兴建。水电建设者夜以继日、艰苦奋战7个月,连续完成堆围堰、挖基坑、底孔浇筑等关键工程,胜利实现大河截流。1961年11月18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历时仅仅38个月,万里黄河上升起第一颗明珠。盐锅峡水电站工程建设速度之快,在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史上至今也少有出其右者,一些本身就是水电专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盐锅峡是我国高速度建设水电站的典范。
也是建在永靖县境内黄河上的盐锅峡水电站,在距刘家峡水电站下游33公里处。倘若把注视的目光放大点看,就可以说盐锅峡水电站是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永靖县境内。这个县建县在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此前,盐锅峡这一片土地连同上游处的半个川属皋兰县即今兰州市管辖。
盐锅峡水电站水库与上游刘家峡水电站的尾水相接,峡谷与小盆地相间相连。出刘家峡口,过半个川盆地,穿牛鼻子峡,又过孔家寺盆地,再穿朱喇嘛峡,经罗家堡盆地,则是盐锅峡了。峡谷两岸山峰高耸,石壁如削,盆地则河谷开阔,浪涛不惊。位于峡口电站大坝下游约3里处的黄河左岸,有小镇亦名盐锅峡,当是镇以峡名名之。何以“盐锅”这个奇特的名称呼峡呼镇,坊间也有不尽相同的说法。一说是峡口前面小镇所在的盆地形似烧熬土盐之锅,故以“盐锅”名这个地方;又一说是四周有群众曾经在这个地方以烧熬土盐为生,遂以“盐锅”为这个无名的地方命名。若如是,则峡名是以地名名之了。
盐锅峡这座小村镇因水电站的建设而繁华。小镇不但有集贸市场、商店、粮站、邮局、银行、书店,有大型的化工厂为其增添城市风韵,还有公路跨黄河大桥与刘(家峡)兰(州)公路相通,可直通县城、州府、省会;又有公路过湟水桥与兰(州)青(海)国道相连,可西达青藏,北上河西,东去兰州、西安。
刘家峡水电站铁路专线在这里设有盐锅峡火车站,并设支线直通电厂厂房。这条铁路线专为修建刘家峡、盐锅峡水电站而建,在八盘峡与兰青铁路线接轨。盐锅峡是这条铁路专线上的重要车站,在相当长的岁月里,客车、货车穿梭,机车汽笛伴着黄河涛声,曾经有过无限的风光。
盐锅峡水电站是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为满足兰州地区工农业发展用电需要而建设的。这座水电站和刘家峡水电站同一日开工建设,同由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承担建设任务。当年的水电建设者有个口号:“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口号表现了当年水电建设管理者的思路。而水电工人流行着自己的说法,盐锅峡水电站是为了保“重点”的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用电而“先行”的。我们略加擦拭岁月的风尘,回眸半个世纪前的盐锅峡,这座水电站和刘家峡水电站同一天开工建设,以及其后八盘峡水电站跟着上马,充分表现了水电建设者为人民多作贡献的主人翁态度,也充分表现了永靖黄河三峡移民群众为国家多作奉献和牺牲的无私精神。
我们曾经十分自豪,盐锅峡水电站是完全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安装而建成的。1958年9月27日,对永靖人民来说,这是应该载于地方历史的日子。这一天,盐锅峡和刘家峡水电站工程同时开工建设。1961年11月18日,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盐锅峡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中的第八梯级电站。盐锅峡水电站是在黄河干流上最早投产发电的水利枢纽工程,所以被水电建设者赞誉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抽调精兵强将和技术骨干组建了盐锅峡工程分局。在半个世纪前的工程施工设备技术条件下,在整个民族经历着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仅仅三年后,黄河上的第一颗璀璨明珠就在盐锅峡这个地方升起,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伟大事业树立了一座丰碑。永靖人民、陇原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
让我们走进盐锅峡水电站。
盐锅峡水利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水建筑和坝后发电厂房组成。人们一走近水电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大坝。它高耸于峡谷之间,拦住滚滚巨流,使高山深谷之中出现一个人造平湖,大坝是水电站的象征。在偏僻的高原峡谷地区,水电站像是璀璨的明珠,像是不落的太阳,大坝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使黄河驯服成电流。”走近水电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代文豪曾经的赞叹,“叹人力真正伟大。”(郭沫若句)大坝是水电精神的象征。参观一座水电站,大坝最能给人震撼,又能让人感动。眺望盐锅峡水电站大坝,但见溢流门处,飞流直下,河水翻滚咆哮,声震数里。巨大的门机像是两位钢铁巨人守卫在坝顶之上。矗立在两岸山峰上的铁塔,架着通向四面八方的银线,阳光下闪闪发光。
盐锅峡水电站拦河大坝为混凝土结构,由左侧挡水坝,右侧溢流坝,以及左右岸混凝土副坝组成。挡水坝分10个坝段,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缝宽4米。溢流坝是混凝土重力坝,设6个溢流门。大坝全长321米,最高坝段57.2米,坝顶宽度15.9米。
笔者有缘曾多次在盐锅峡大坝坝顶上凝神眺望。坝前水电站的厂区像是一座美丽的园林。“耳”字形的马路把生产区、办公区和福利区连接为一体,道路两旁排列着高大整齐的花树,四处点缀着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花坛。河旁明镜一般的是数十亩鱼池,池边垂柳倒挂,曲栏围绕,亭阁台榭相连,幽径曲桥迂回,是一座富有特色的水上公园。大坝前方小镇风景绮丽、风姿飒爽,黄河岸上枣林如云,田畴如锦。大坝后面高峡平湖,水绿如酒,芦花如雪,鸟飞鱼跃,添不尽野趣和添无限生气。就是这座前后各有无限风光的大坝,控制着以上18.28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经刘家峡水库调节后,这座大坝的防洪标准曾按千年一遇洪水即7500立方米/秒校核,水库相应水位为1621.4米。这是座日调节水库,水库正常水位为1619米,有效库容2.2亿立方米。
水电站的另一主要建筑发电厂房为坝后封闭式。还是先读一组数字:厂房全长192.5米,宽18.4米,高40.03米。人们可以沿垂直交通梯到主厂房。厂房里10台伞式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发出和谐悦耳的响声。中央控制室里,彩色线路纵横交错,键钮星罗棋布,通过返回屏,就可了解、控制系统的运行。
在大坝坝体和发电厂房之间设有变压器廊道和110千伏升压变电站。变压器廊道设有5台主变压器,总容量为62.5万千伏·安。升压变电站采用双母线运行,以八回110千伏线路向兰州电网输电。这是水电站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配上高耸在石峰之上的输电铁塔,构成水电站的又一象征性景观。
三
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创造设备、自己安装,是盐锅峡水电站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也是当年的工人阶级真切感受于内心的自豪。贯彻洋溢着自力更生精神的“四自”方针,假如把建设一座水电站比喻成一部大著,这“自己施工”就犹如是主要章节,而其余则可看做是引言、尾声了。
即便是“引言”或“尾声”,这里也不妨略加翻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部横空出世于人间的“大著”。
引言:“自己设计”。
水电站的设计理所应当包括前期的勘测工作,或者应当说勘测是设计的基础。盐锅峡水电站的勘测最早可上溯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当时的民国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北勘测处在此进行过勘测,测绘了孔家寺至上铨的地形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与规划研究。就盐锅峡水电站而言,国家对其进行的勘测几乎贯穿于整个上世纪的50年代。
1951年—1953年,兰州水力发电勘测处在盐锅峡开展坝址勘测。
1955年,兰州水电设计院测量了盐锅峡地形。
1957年,兰州水电设计院测绘了盐锅峡地质图。
1958年—1959年,甘肃省地质局对盐锅峡进行了地质测绘。
在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济技术报告》中,将盐锅峡水电站列为46个梯级开发中的第10级,定为远景开发项目。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1958年,为满足兰州地区的用电需要,决定兴建盐锅峡水电站。
为了实现1958年9月与刘家峡水电站同时开工,按照水电部的指示,在地质勘探和设计方面尽可能采用了分析的方法,简化了勘测设计工作——应该说明的是设计工作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施工设计两个阶段进行的。
站在盐锅峡水电站大坝前面,让我们回眸半个世纪前的1958年。
这年6月,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在盐锅峡进行勘测工作,完成水电站坝址综合地质测绘和地质剖面图。
6月下旬,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开始进行盐锅峡水电站设计工作。
9月,提出了《黄河盐锅峡水电站初步设计要点说明书》。
9月27日,盐锅峡水电站动工建设,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同一天开工。
10月5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水电部在兰州召开《盐锅峡水电站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会议通过《黄河盐锅峡水电站初步设计要点说明书》。
11月17日,盐锅峡水电站的第一期草土围堰就开工了。
回眸1958年的这些日月,即使半个世纪后,我们也不由得要发出一声惊叹:真是个火红的年月。我们同时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盐锅峡水电站的整个设计工作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的。
四
《甘肃日报》通讯员和记者的《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正文第一句话是:“1958年9月,建设盐锅峡水电站的序幕,在大跃进的战鼓声中揭开了。”即使不读这句话,其实曾经的“过来人”还都记得,1958年,在那个所谓“大跃进”的年月里,围绕盐锅峡水电站建设的非同一般的经历,是那个年月的时代精神、社会氛围、思想潮流和思维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单如是,还有一个更值得重视的理由应该一说,或者在煌煌近百万言的《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志》载有的一句话应该一读,“由于兰州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为适应兰州地区1959至1960年用电负荷的增加,中共甘肃省委要求盐锅峡水电站提前在1959年底以前发电”。
曾经的“大跃进”年月离今天的时代已经十分淡远,容不得人们去细细叙说,但尽快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当年的普通建设者确实都具有这样的情怀,水电建设者尤其如此。只是形势逼人,任务逼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是曾经的时代“逼”出来的变通做法。这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有着原则和本质的不同。
巡视黄河上的水电站,巡视水电建设者当年以精神、意志、汗水和血肉在黄河上筑起的大坝,我们在今日之前并不曾想到要去了解工程的质量,那太专业太技术。而且,面对这巍巍如同丰碑的大坝,若如是,在道义上笔者也有负重感。可是话题到了这里,面对读者,笔者又觉得必须得有一个交代,而且顾不得书稿的结构考虑,就决定立即去探个究竟。
五
盐锅峡水电站虽然是一边勘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当年的水电建设者同时又能以“千年大计”的重担为己任,牢牢把守质量关。工程质量,也经受了并经得起“检查”。
1959年7月,水电站混凝土质量检查组到盐锅峡工地检查,重点检查已开工的溢流坝基础开挖和混凝土浇筑。检查组不仅听取汇报,审阅文件,而且进行现场检查,认为:“建筑物的外形尺寸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一般都超过设计要求”。混凝土抗渗性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混凝土抗冻性由于设计要求按零下15度做试验,而实际用零下20度做试验,因而没有确切的结果,“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基本上还是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所采用卵石的含泥量没超过设计要求。混凝土所用的天然级配骨料也能达到设计要求。还有,“在现场所看到浇筑溢流坝的情况,浇筑各工序都有很大的改进,基本上可以达到设计要求”。还有,组织了以工程处总工程师为首,各有关方面技术人员参加的“基础验收小组”,对基础开挖处理的质量进行了检查验收。右岸溢流坝段及上、下游导流墙基础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检查组的结论是:“以上说明盐锅峡工程质量基本上可以符合设计要求。”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次非常专业、十分严格的质量检查。
1961年11月,根据水电部和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指示,组成“盐锅峡大坝稳定审查小组”,对盐锅峡工程的基础开挖、基础灌浆、坝体混凝土,各项观测记录和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进行了检查。审查小组的《审查报告》认为:“施工质量总的看来是良好的,基础开挖处理、大坝混凝土、已完成的基础灌浆皆能满足设计要求。”
1962年4月,根据水电部党组和中共甘肃省委指示,水电部西北工程质量检查小组会同甘肃省计委、基建局、电力局等近十家单位,“对盐锅峡工程质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彻底的检查”。质量检查组经过十天的审阅资料、现场检查,听取设计、施工及生产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分组座谈研究,提出了《盐锅峡工程质量检查总结报告》和四个附件,其基本结论是:“经过一年来的蓄水考验和三个多月的机组安全运转,证明整个工程的质量基本上符合设计要求。在盐锅峡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大坝工程与机组安装的质量,曾进行过正式检查和启动验收,均认为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以‘土法’为主进行施工,在黄河上胜利建成这样大的水电站,其成就是极为巨大的。”
图21 溢流坝
还有一条资料不应遗漏:1989年4月开始至1993年2月结束,首次大坝安全定检专家组对盐锅峡水电站进行了首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盐锅峡大坝被评为正常坝。从“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专家组的成员组成,我们可以了解其工作及结论的权威性。他们是:能源部西北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系主任,为教授。这所学院的系副主任,为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水电四局的副总工程师,为高级工程师。还有盐锅峡水电厂的副总工程师,为高级工程师。
1995年1月,电力部复核同意盐锅峡水电站大坝为正常坝。
1999年4月至8月,盐锅峡水电站进行了第二次大坝定期安全检查。第二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专家组由甘肃省电力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院、省电力公司电力实验研究所等单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组成,成员还包括盐锅峡水电厂的副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专家组提出了七个报告。笔者只是看了这些报告的标题。这标题就已经使得笔者沉吟再三,虽然外行,但也看得明白,这的确是全面、完整、彻底、细致的检查。笔者还相信,其他读者也有兴趣了解得稍多一点,于是把报告的标题移录在下面:
大坝运行管理报告;水工建筑物运行报告;水库运行及泥沙分析报告;现场检查报告;水工建筑物水下电视检查报告;水工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运行检查(测)报告;大坝观测系统运行及资料分析报告。
六
由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而引起的格外话题可以就此打住,我们还是再回到“设计”题目上来。
盐锅峡水电站设计工作的第二阶段即“技施设计”——“技术施工设计”于1960年基本完成,后又根据北京香山设计会议精神,进行了技施设计补充,于1961年12月完成《黄河盐锅峡水电站技施设计书》。
设计书包括“经济、动能和综合利用规划”“枢纽总体布置”“水轮发电机及主变压器”等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开发任务”“电力”“防洪”“正常水位及水库工作深度”“装机容量和机组型号”;第二部分包括“坝址选定”“坝轴线与坝型”“枢纽布置”“挡水建筑物”“消能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厂房”。
之所以写下这些标题,是我们可以由此而大体了解一座水电站的设计该具有的繁复。而第二部分的两条,似乎透露着整部设计书的思路或者说指导思想,是我们黄河三峡人读来感到亲切的内容,且读来可以了解“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的不同而令人颇感兴味。
开发任务。“初步设计”提出:(1)适应兰州地方用电增长的需要;(2)兰州市工业和生活用水70立方米/秒。“技施设计”修改为枢纽左岸副坝内埋设直径800毫米钢管,流量3立方米/秒;右岸副坝内埋设直径600毫米钢管,流量1.5立方米/秒,满足两岸川地灌溉和工业用水。
电力。“初步设计”确定电站装机容量为59.50万千瓦,“技施设计”修改为总装机容量4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2.80亿千瓦时。供电范围主要是兰州和临夏地区。
这座水电站既然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成的,随着施工条件、施工要求的变化,在技施设计完成之前,对原设计不同程度的修改,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而在“技施设计”完成之后,根据施工情况和其他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原设计又有所修改。
盐锅峡水电站大坝防洪设计原考虑了刘家峡水库的调洪作用,但盐锅峡水电站基本建成,已有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时,刘家峡水电站尚未截流蓄水。1962年4月,水电部西北工程质量检查组指出,刘家峡水库建成前,为了提高盐锅峡水电站的防洪能力,在200年一遇洪水时,确保盐锅峡水电站大坝安全度汛,要求将大坝加高2.2米,坝顶高程抬高到1624.2米。按此要求,水电建设者于当年第4季度至1963年,完成大坝加高2.2米的任务。
七
也算“引言”:自己制造。
走进盐锅峡厂房,只见十台发电机组从左至右一字排开,主设备均为国内制造。自己制造设备,在当年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也是推崇“自力更生”精神的人们引为自豪的。
水电站的主设备一是水轮发电机,二是变压器。人们还记得下面的这些名录,他们是盐锅峡水电站主设备的主要“自己制造”者:哈尔滨电机厂、东方电机厂、天津发电设备厂、西安变压器电炉厂、保定变压器厂、太原变压器厂。
八
自己施工:让我们打开这部大著的主要章节。
水电站建设最艰巨,最主要的任务无疑是“施工”。笔者在前面曾把施工比喻为水电站建设这部大著的主要章节。这些章节应该包括导流、截流、基础开挖与处理,以及浇筑。就盐锅峡水电站来说,她的主要章节更是被水电建设者描绘得有声有色。
1961年11月18日,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这是中国在黄河上建成正式并网发电的第一座水电站,这是陇原经济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汪锋、省长邓宝珊亲临盐锅峡为发电剪彩。盐锅峡里,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虽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非常时期,但水电建设者和黄河三峡人民群众确实受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把这座水电站赞誉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
1974年9月,《甘肃日报》首次公开向外报道了盐锅峡水电站。省报的通讯员和记者把这个富有诗意的赞誉作为自己文章的篇名。在题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记盐锅峡水电站》的通讯中,其主要篇幅和内容,也是对当年施工情况的回顾。
对于盐锅峡水电站,对于黄河三峡人民,这是一篇虽然沾些历史风尘却又值得保存的文献。对于曾经走过那些风浪的人,亲眼见证亲身经历文献的记述还似乎犹如昨日。这也是引录在这里的主要原因。读过这篇文献,我们就会对盐锅峡水电站的大体情况和建设经过有个又一侧面的了解。
《甘肃日报》的通讯说,建设盐锅峡水电站的序幕,在1958年9月揭开了。文章写道: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和全省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到盐锅峡山谷中,风餐露宿,征山战水,开发黄河水利。
在那些日子里,十多里的峡谷,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高亢的劳动号子声、铁锤钢钎的碰击声和施工机械的隆隆声交响在一起,汇成了征服黄河的战歌。“英雄不怕石与山,手握大锤与钢钎,大锤下去天地动,一炮炸开半边山。任你山高石再坚,英雄脚下碎成片。革命干劲冲云霄,喝令黄河来发电!”他们就是以这样的英雄气概,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施工开始后,摆在施工队伍面前的任务是与时间赛跑,与黄河水争夺工作面。一个枯水期连闯四关就是他们争时间、抢速度创造的一个奇迹。
盐锅峡水电站由水利电力部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盐锅峡水力发电工程分局施工。施工分两个阶段。1958年9月27日开工,至1961年11月18日第一台机组发电为“大施工阶段”,其后为“补齐修改阶段”。导流、截流以及溢流坝、挡水坝、左右岸副坝、主副厂房等水电站的关键工程的建设,都在大施工阶段进行。由于施工任务紧迫,一些施工机械不能如期运到工地,施工初期只能是采用以人力为主的方法了。水电建设者坚持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土法上马”,“大干巧干”。《甘肃日报》通讯员和记者晚到13年后,在他们的文章中回顾了当年的施工情况,其中用主要篇幅,回顾了修筑围堰的情况。
盐锅峡水电站按照施工要求,首先要在河的右边修筑围堰,以便开挖溢流坝基坑。这一工程,原设计为木笼栈桥土石混合围堰,需木料两千五百立方米,块石和反滤料五万六千多立方米。根据当时情况,若等木材、石料备齐,就得拖延整个工程,推迟发电时间。工程局党委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决定采用草土围堰,以争取时间,闯破第一关。
草土围堰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黄河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施工快,造价低,拆除容易。
但是到底采用哪种方案,当时难免会出现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在河面窄、流速快的盐锅峡,采用草土围堰,施工的困难太大。另一种意见认为:“草土围堰是经过实践考验了的,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够成功。”于是,水电建设者,“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精神,打响了一个枯水期连闯四关的第一炮。”
1958年11月17日,草土围堰工程开始了。一支三千多人的围堰大军在黄河两岸摆开了战场。开始,几百捆麦草抛在水面,上面压上土,但一连四次都被咆哮的河水冲跑了。英雄面前无困难。一定要征服黄河!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硬战。领导干部走上施工第一线,指挥作战。他们先在围堰上游筑起一道挑水坝,以减小黄河流速,然后由技术工人和有围堰实践经验的人,指挥大家抛草捆、压土。四面八方运来的草和土,大量地向河面压去,顶着浪头的冲击,一层又一层地堆积成堤,向黄河中心进逼。来往运土的人,在九百多米的运距里,满装快跑一溜风。打草绳的青年妇女连,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数,由开始平均每人每天只打十八根,提高到打四十五根,有的小组还创造了每分钟打一根草绳的最高纪录,保证了工程的需要。草是围堰的主要材料,但没有运输工具运不来怎么办?民工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车拉用人背。”于是这些铁打铜铸的英雄汉,就怀揣干粮,最远走到离工地七十多公里的乡村去背草。他们采取接力背的办法,日夜兼程,翻山越岭,保证了工程的用草。民工五连的席平小组,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们在六百米的运距里,每天背草四百多回,成了这个连的一个先进小组。围堰工程分上下游两路围进,到只剩下六十多米时,又遇上了河床上的陡坑,咆哮的河水把压起来的一部分草土冲跑了,人们就用麻绳打草排,向陡坑压去,抢险队的战士们,还跳进冰水里坚持作业,终于使围堰合拢了。
“群众自有回天力。”《甘肃日报》的记者和通讯员记叙至此,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事情,还是不由得发出赞叹。水电建设者仅用二十天时间,用“草土浮飘法”,把黄河压缩在了三分之一的河槽中。汹涌咆哮的黄河,终于听从了人的意志。一条长498米的围堰筑造成功。这草土围堰,顶住了黄河水浪的冲击,保证了溢流坝基坑开挖工程的进行,而且,节约资金80万元。
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们今天的人由此知道,巍然耸立在黄河上的盐锅峡水电站,曾经的围堰是用草和土筑建起来的。我们由此知道,盐锅峡水电站“大施工”阶段的机械化施工设施十分短缺之时,草土围堰,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的围堵截流之法,大大减少了对机械化施工设施的需求,而且,这种施工方案既简便,又节约投资。
九
在1958年的那个秋季,黄河三峡的农民群众都动员起来了。他们用架子车拉,用毛驴驮,或者用人背,从四方八方运来大批麦草。50年后,有水电建设的亲历者回忆说,当时他和同事驻扎在莲花城,即刘家峡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沉没入水库的永靖老县城。他们在莲花城附近收购了300万斤“麦秆草”,并组织农民工运到盐锅峡工地。我们已经知道,这麦草是用“接力”方式,一站接一站,昼夜不停地运到盐锅峡工地。从莲花城到盐锅峡,运草大军不但要“翻山越岭”,而且在刘家峡小川渡口,要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的。在小川渡口,当时是仅以一只“扯船”作为渡河工具的。
在盐锅峡工地,水电建设者先是用手工把麦草拧成长三四米的草绳,然后把麦草整齐地放在草绳上,由两三个人同时用力把麦草捆绑紧实,再把麦草捆一摞摞地码放整齐。导流施工开始了。一个草捆重七八十斤、上百斤,虽然一般人每次只能扛一捆,但运草捆的人分成几个班次,每个班次有数百人,这样人的浪潮草捆的浪潮就源源不断地涌到施工前沿。站在最前沿的人,把草捆投放到河中,同时以黏合土填压。就这样,草土围堰一米又一米慢慢向纵深进占。工程技术人员同时“盯”在现场,保证草捆投施能确实按照设计结构进行。盐锅峡水电站导流第一期工程的草土围堰,经过广大水电建设者的日夜奋战胜利完成,汹涌的黄河顺从人意而“听话”地改道了。
十
谈起半个世纪前的景象,还有人咏叹“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所以,《甘肃日报》通讯员和记者也有充满燃烧般激情的文章。
“记盐锅峡水电站”的通讯《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是省报首次公开向外报道盐锅峡水电站。但这距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已有12年的日月了。十多年后才报道这么一座工程是如何建成的,无论如何也显得太晚了。也许是为了“保密”的缘故吧。说起保密,这座巍巍然雄踞在黄河上的大型水电站还有一条不太为人熟知的花絮,就在由平面新闻公开报道的前六年,还曾一度决定盐锅峡水电厂更名为1114厂呢。所以,同一天的《甘肃日报》除发表这篇通讯外,还“配发”了一篇报道,题为《盐锅峡水电站建成投产发挥显著效益》。两篇文章可互相补充,一说这座水电站十多年前建设的经过,一说这座水电站建成十多年来发挥的效益。
我们来重读这篇报道的几段文字:
黄河上第一个发电的大型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已经建成并发挥了显著效益。发电十二年来,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了任务,为国家创造的总产值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五点七倍。它以强大的电流支援着甘肃省的工农业生产,揭开了黄河造福于人民的新的一页。
报道还写道: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永靖县境内,是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教导,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展水利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之一。它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的大型水电工程。主体工程由溢洪坝、挡水坝和坝后厂房三部分组成。长二百二十一米、高五十七米的混凝土拦河大坝,拦腰斩断黄河,迫使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发电。大坝上游,水波粼粼的水库,可蓄水二亿二千万立方米,通过两岸的水管和渠道,可灌溉农田四万五千亩。电站的全套设备都是我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
这个水电站,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动工兴建,一九六二年元月第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十几年来,它为甘肃省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兰州地区电力网的主要电源之一,为促进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报道说,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高,建设成本低,“也是大搞群众运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结果”。所谓“两条腿走路”,也就是土法洋法、机械人力一齐上阵的意思。
为了快速建成这一电站,设计部门的同志,打破设计常规,冲破各种阻力,设计到现场,实行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为电站选择了较好的坝址、合理的坝型,提出了初设要点报告,经上级批准开始施工。
报道写道,“决心要在黄河上建起第一座大型发电站的水电工人们,在工程局党委的领导下,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行,他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无比的冲天干劲和无穷的智慧,采用‘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的施工措施,大干苦干加巧干,争时间,抢速度,在一个枯水期连闯草土围堰、溢流坝基坑开挖、溢流坝混凝土浇筑、截流四关,赢得了时间。”“电站的建设者们”,“又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导流拦洪、混凝土浇筑、断流蓄水、机电安装等施工任务,整个工程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建成投产,经有关部门进行质量鉴定和十几年的发电实践,证明工程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报道还提到,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是工农兵和各族人民忘我劳动的结果”。在建设的过程中,二十多个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援,一些兄弟省、市也为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如今读来,报道给人以那个年代的政治口号集锦之感。但是我们透过这些政治色彩的薄纱,仍然能分明看到当年的水电建设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勇于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报道也有涉及“困难”的句子。文章还说,1958年9月,建设盐锅峡水电站的各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摆开了征服黄河的战场。“当时施工条件很差,困难很多。”
那是一个不讲条件,不讲困难的年代。报道作者虽然是在花开花谢十多番后回顾当年的条件和困难,但是还能以“很差”和“很多”来描述,也算是难能可贵,因为那也是很少讲条件和困难的年月。困难“很多”,能多到什么地步?施工条件“很差”,能差到何等程度?
图22 建设中的盐锅峡水电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