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愚昧消费该管一管!
记者最近在宁夏乡下采访,在几十分钟之内居然与两拨吹吹打打的队伍不期而遇。其中一拨是在城市郊外,另一拨则是在市内街头。这两支二十多人的队伍,前面有人打着用彩纸扎成的灵幡,后面有人吹吹打打、念念有词。由于是招摇过市,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队伍中,除部分人披麻戴孝外,其余人的穿戴都很特别。只见他们戴的是“人”字型头冠、穿的是黄布长衫。这种装束只有在部分古装戏中才能看到。看到这一切,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专门的器具、专用的行头、特定的音乐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使人感到这类愚昧迷信活动已经完全专业化了。
记者感到诧异:在这支队伍中,没有听到哭声,也没有看到棺材。当地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不是在给死人送葬,而是在纪念死人去世周年,哪里会有棺材?
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小的区域内,碰到两支这样的队伍,记者颇感“幸运”。当记者将这份“幸运”讲给当地人听时,当地一位机关干部告诉记者,这并不奇怪。因为在附近农村,这类活动太多了。除了人死时要大操大办外,去世一周年、三周年、迁坟都要请阴阳先生念经、吹打。在有些家庭,老人刚到60岁,子女就做好一对上好的棺材摆在家里,当地人称之为“合龙口”,这自然也少不了要操办一番。看风水、划墓穴、扎纸活、吹打、念经,哪项开支都不小。每次操办,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这样的愚昧消费,在一些农户的消费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一些农村,这样的愚昧消费已经形成相互攀比之势。你操办,我就不能不操办;你办得体面大方,我就不能办得寒酸小气;你花钱多,我就比你花得还多。操不操办,已经不仅仅是不是孝顺父母的“小事”,而是有没有“面子”的“大事”。许多农民陷入这种怪圈里难以自拔。
最近,有关部门兴建能源基地,有200多座坟墓要迁移。有关部门按规定给每座坟墓补偿1200元。孰料,这竟引发了新的祭奠、超度热。许多迁坟者都要请人吹打、念经,而且演变成新的攀比。这样一来,迁坟的补偿费就有一半以上流入别人的腰包。
这类愚昧消费往往开支浩大。据知情者介绍,划墓穴、吹唢呐、念经,每项支出都在200元上下。扎纸活则要根据所扎物品计价:简单一点的几十元就可以了,要扎自行车、电视机就要100元。做棺材的木料也很讲究,有柳木、桃木、松木、枣木、柏木多种,不同木料,价格相差悬殊。一般的也要千元以上,好的则要数千元。除此之外,还要办酒席,这项开支也不小。有的丧事办下来,让人几年都喘不过气来。
特殊的消费需求,养肥了特殊的专业队伍。这里有许多专门发死人财的“专业人士”。据当地人介绍,这个仅有十几万汉族人口的县,这样的“班子”就有七八个,总共约有七八十人以此为“业”。邻近的市县也有一些这样的“专业”队伍。其中,吹唢呐的,划墓穴的,扎纸活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有的是子承父业,有的是兄弟同行,有的是全家上阵。今日东家请,明日西家求,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有时也免不了要相互竞争。但在很多时候,他们是应接不暇。这些人成为吃百家饭、挣千家钱的“大能人”,在一些村中格外吃香,既受到相当的尊敬,也引起一些人的羡慕和嫉妒。
据了解,这一带的许多农民解决温饱的时间并不长,有些农民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他们的消费水平还很低。而像这样的愚昧消费,竟占去他们那极为有限的血汗钱,严重影响他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真令人痛心。因此,像这样浪费财富、传播迷信的愚昧消费活动,真该管一管了!
(原载2004年4月7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