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播绿——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见闻
宁夏的灵武市,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前沿。随风而起的漫漫黄沙,极不安分地延伸着,试图拓展自己的领地。风沙直接威胁着塞上明珠——宁夏引黄灌区。
然而,在毛乌素沙漠深处,有一条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牢牢扼制住了沙龙南展北飞的羽翼。这条绿色屏障,是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用40多年时间营造的。
不久前,记者慕名前往采访。当天已是傍晚,场长王有德下到几十里外的分场和职工一起运树苗还没回来。电话中他婉言谢绝记者的采访,在市委宣传部同志的坚持之下,他才在晚7点多钟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他说:“明天,我陪你到各处走走,边看边说吧!”
因为要看的地方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驱车上路了。在大泉分场,记者看到中日两国合作的农用林业实验的成果。1993年以前,这里还是沙丘绵延、黄沙滚滚的流沙带,现在则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人造绿洲,整个开发区的林草覆盖率达到85.6%。这个项目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系统内能量、物质、土壤多级循环,原来寸草难生的沙滩产出了粮、油、肉、蛋、奶,原来流动的沙丘也不动了。现在,这里年均大气相对湿度比治理开发前提高9.5%,年均风速减弱12%,基本消除了沙埋、风蚀现象。固沙林区的输沙量,也减少到原来的一半以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较好的统一。王有德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了这里密密麻麻的防沙林带,宽阔气派的牛棚羊圈,生机勃勃的温室大棚和发挥多种效益的沼气池。他自豪地说:“谁说沙漠只能酿成灾害?沙海中也蕴藏着财富。”
汽车沿着一条引水渠边前行,在沙滩路上压出深深的印痕。只见左侧的小渠像巨大的血管正向干渴的大地输送着血液,而右侧的各种果树正繁花似锦、争相竞放。桃、李、梨的花五彩缤纷。我们禁不住停车驻足细看,王场长指着前方对记者说:“这里原来都是沙滩!”
这片果林已经开始创造经济效益。
白芨滩防沙林场的治沙成果引起国内外的瞩目,许多官员、专家、学者慕名前来参观,也赢得了国际间的合作。在白芨滩分场,记者看到了日本岛根市与宁夏共同营造的15公顷友好林。这项合作,自1998年开始至2001年结束。记者看到,由日本民间友好人士栽植的松树长得郁郁葱葱,已初具规模。王场长说:“再过一段时间,又将有一批日本友人前来植树。”
王有德还领记者参观了他们开办的砖厂、预制板厂和苗圃、果园,这些都给林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这些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每年改善生态环境造林经费的不足。他告诉记者,林场现在是差额补贴单位,每年人头经费和生产费用共需160多万元,可财政补贴还不到40万元,不要说生产建设,连工资都没法保证。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场领导带领全场300名职工,靠改革找出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之路,使这个一度陷入困境、人人思走的生态型林场出现了沙漠绿、职工富的喜人局面。近十几年来,他们通过多种经营为生态建设注入的资金已超过300多万元,每年造林的投入相当于上级专项拨款的10倍以上。
灵武矿务局机关和生活区是前些年在无树无草的荒原上兴建的。可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竟是花团锦簇、树木成行的景象。这也是王有德和他们的防沙林场的杰作。而大古铁路公司机关和火车站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花园,那也是防沙林场职工汗水的结晶。原来,防沙林场投资40万元,建成了一个苗木花卉绿化工程服务中心,几年间就承揽了像灵武矿务局那样的工厂、机关、单位的59个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850亩。这些绿化工程,也给他们创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为林业生产增添了后劲。
仅有300多名职工的林场却经营管理着25.9万亩的土地。现在林场有林面积已达15.8万亩,剩下的10余万亩沙荒地正以每年四五千亩的速度在治理,现在,已有12万亩流沙被控制住了。
白芨滩防沙林场的所见所闻,令记者激动不已。我情不自禁地说:“神州大地将铭记你们的功绩,子孙后代将感谢你们的贡献!”
(原载1999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三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