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礼仪
全家福
乌孜别克族历来认为家庭是“神圣的堡垒”,家族、家庭观念相当浓厚。乌孜别克人的家族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述:即家族权力包括对子孙的训诫权力,对家族财产的分割权力,对家族内部、家庭成员矛盾的调解和斡旋权力,对外交往以示家庭荣光和实力的代表权力等。家族权力的执掌者往往是由家庭内部德高望重,具有执掌能力的长者来担任,其必须公正办事,而且能够身体力行家族内部的规范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乌孜别克家族的凝聚力也因家庭的壮大而开始削弱。如今,整个家族都不可能聚居在一处,家族成员因工作、学习和个人理想的选择,分布在新疆各地乃至疆外,有的甚至在国外发展事业。由此来看,乌孜别克家族内部的凝合愈来愈难,但单个家庭的内部成员关系却很紧密。
乌孜别克族家庭以其制度坚固、生活有序、勤俭节约、血缘关系密切、互相体贴、承担责任为自己的特征。
乌孜别克族认为在形成生活秩序、总结生存经验、勤俭节约和安心养生,让子女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具有魅力、道德高尚,有光辉前途等方面老人和父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尊老爱幼、关心后辈、重视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人格品质是乌孜别克族一直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一个家庭在一个自然村一起生活的情况至今都存在。这样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年老的父母是最受尊重的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们依照这个经验,做任何一件事都以老人的祝福为标准。因为尊重老人、无条件地听从他们的指挥是乌孜别克族家庭制度中最基本的因素,所以爷爷奶奶或父母没有同意的事情根本不能做。至少婉言说服他们,征得他们首肯后才能实施。
按照乌孜别克族的习惯,有关家庭生活的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向老人禀报,家庭内外令人不快的事或各种矛盾纠纷以好的结果告终或得到解决以后才能通知老人,不然,就要保守秘密以便照顾他们的情绪。
乌孜别克族家庭对老人不仅言听计从,连吃饭都以他们的好恶为标准,以免不合他们的胃口或对他们的健康不利。儿媳或女儿们往往视老人、小孩、有病的人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家庭成员的情况,尽量做不同的饭。吃饭的时候老人坐上席,其他人从爷爷、奶奶、父母开始按年龄的大小依次坐到下席。吃饭前大家都洗手,某一个儿媳或女儿给他们倒水,然后铺桌布,上面摆好饭菜,老人或父母先动手,再请大家吃饭,他们没有动手前谁也不能破坏这个规矩。吃饭的时候要求家庭成员尽量都在,没有到齐以前老人是不同意开饭的。
吃饭的时候令人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在该家庭成员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往往在自己爷爷奶奶身边就坐,老人会给自己最喜欢的孙子或孙女亲自喂饭,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的孩子可以说在家高人一等,会引起别人的关心,也因为这个原因谁也不能伤他的心。同理,这些孩子也因为这个缘故对老人百倍的照顾。被呵护的孩子如果对老人的诚意不作出相应的报答就会受到家庭成员的蔑视。
吃饭的时候不允许有响声。喧闹、擤鼻涕、咳嗽、打饱嗝儿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是该遵守的禁忌之一。患者在病情好转以前可以享受“小灶”,并单独吃饭。吃完饭后由男人中年龄最大的老者带大家一起祈祷,祝福全家生活平安富足。当然,领头人没有把手放下以前,别人不能提前结束祈祷。然后大家再洗一次手,有事的人可以离开,孩子们仍留在爷爷奶奶跟前听他们的劝勉之语。
晚饭是家庭成员都在一起的场合。吃完饭后,他们向老人或兄弟姐妹通告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意的情况。老人可以对学习好或工作有成绩或生意顺利的成员表示赞赏,为他们祈祷,为孩子倒茶,给他们送苹果或把自己的手表、小刀、首饰等物品以及自己长期保存、反复阅读的好书送给他们,以此勉励。对工作生活等不太顺利的成员也同样给他们倒茶,以此表示安慰,和家庭成员一起商量如何纠正错误。老人也可以谈自己的经验教训,指给大家变失败为成功的途径。屡教不改的家庭成员会受到批评或处罚。所谓处罚就是老人或父母对犯错误的成员采取不说话,不和他们打交道,不回答他们的提问,不接受他们的礼物,不给他们安排事情,总的来说对他们采取不理的态度。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家庭成员也对他们热情不起来。于是,犯错误的成员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家庭的和睦,自己的无能影响了成员的情绪,要想方设法尽快改变。乌孜别克族家庭对有错误行为的成员采取的处罚看似简单,实则效果极佳。乌孜别克族认为在家有尊严的人在社会上也受尊敬。
有的家庭在晚饭后为了互相勉励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人朗读经典著作的有关章节,有的朗诵古典诗人的诗词,有的家庭弹都塔尔或塔布尔琴,有的成员唱歌,有的成员跳舞,有的讲故事,有的说笑话。持续两三个小时的这类活动都以教育家庭成员做有道德、有修养的有用之才为目的,能起到“晚间培训班”的作用。
“男人应以其勇敢和勤劳保护女人和弱者,女人应以其慈善和诚意维护男人的尊严。”有如此生活习俗的乌孜别克族家庭在老小之间、夫妻之间、男女之间、婆媳之间以及强者和弱者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外面的社会交往和家里的重活儿一般由男人承担,家里的细活儿和轻活儿由妇女负责。老人、孕妇、小孩享受特殊照顾。家里的任何一件事看似由老人或男性成员决定,实际上他们往往先和女人们一起商议,征得她们的意见。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或大儿媳除了负责家庭内部事务外,对外事务也有一定的责任。
乌孜别克族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抓得特别紧。他们认为要让一棵果树开花结果,就要从小培土浇水。他们同样认为,子女要身心健康,长大后有所作为,家庭教育不能放松。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子女的前途流血流汗。
乌孜别克族人认为家庭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对子女家庭观念的培养,为此他们提倡要尊敬老人,尊敬父母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同时他们在对子女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大人们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划定明确的界线,惩罚与奖励分明。同时,对子女的要求与爱护也是一致的,抓紧的时候不伤害子女的自尊,爱护的时候不允许他们随心所欲。
在乌孜别克族家庭,父母与子女间有一个难以言表的“隔离带”,这对父母而言是一种长者的威严,对子女而言是一种晚辈的敬畏。这在父亲和子女的关系上表现很明显,而母亲是维护这个距离的,也是能沟通这一距离的桥梁。
一生为子女操心的,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子女的母亲,偶尔对子女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时候,立即拿出孩子父亲的威严,以“如果你父亲知道了”一句话来阻止子女的越轨行为,由此可见父亲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乌孜别克族家庭中,一般被父亲否决的事情不会再被提及。凡是孩子们觉得父亲可能不同意的事情,他们先跟自己的母亲商量,要求母亲出面去征得父亲的同意。如果父亲同意了,这件事就可以办了,如果不同意,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会再请家里的老人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其他人出面帮忙。这些老人答应出面帮忙也要看这个母亲或女主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形象,这就要求母亲或女主人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睿智的处世策略和能软硬兼施的性格,同时她们也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具备以上条件是做好母亲或女主人的前提。这样的母亲或女主人是乌孜别克族家庭的光荣,因为她们的言谈举止和家庭的和睦、威望,男人们的成功与否,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乌孜别克族家庭对女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特别关注。他们认为女孩子是家庭这个花园里最鲜艳的花朵,母亲心灵的再现,因此,女孩子在9岁以前得到父辈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在父辈和兄弟面前享有特殊的礼遇,什么话都可以向父辈倾诉,享受着“小女主人”或公主般的待遇。9岁以后,她们由母亲负责教养。母亲给女儿们讲生活常识,为培育她们的感情世界下工夫。从待人接物、生理路程到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都一一给她们说明。母亲对女儿不仅在社会交往、精神魅力、忠诚老实等方面进行教育,同时对她们的容貌、外部素质也非常关心。要求她们走路端正,头发整齐干净,姿态端庄,动作高雅。乌孜别克族少女一般在9~13岁之间开始来月经。乌孜别克人以少女来月经为其成熟的标志,自此母亲就开始对她们进行伦理道德、自我保护、远避异性等方面的教育。这就是乌孜别克族家庭对女孩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最严厉的教育方式。
7岁以前在母亲呵护下长大的男孩,7岁以后由父亲负责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跟随着父辈,感受他们的言传与身教。父辈们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范围内试探男孩的聪明才智和身体承受能力;把他们带到各种场合观察他们的心理素质,要他们解答各种难题,作出正确判断,为他们的理性思维打下基础;同时,要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来增强体力。
男孩子在家庭不仅威望高,所承担的责任也比别人重。父母亲去世后,一般由长子和大儿媳负责家庭事务,照顾老人,关心父母,保护兄弟姐妹,爱护弱者都是男孩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女孩子在家不得光脚走路,袒胸露背更不允许。不戴帽子或不戴头巾,大声喧闹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男孩子在大人面前不能穿没有袖子的背心或短裤。
在外做事的男人回家的时候,一般不能空手进门,他们要给老人、父母或孩子带一些甜食或水果回来,这是乌孜别克族男人一贯遵守的道德行为。如果有一天他们空手进门,家庭成员会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心里会感到很难受。
有家而在外吃饭是乌孜别克族家庭中一件不受欢迎的事,尤其是女人在外吃饭是有损女性道德的行为。乌孜别克族人认为外面的食堂是为闲散人员或为流浪人群提供饮食的场所。
乌孜别克族家庭成员早晨起床后要彼此互问早安,小孩进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房间要问他们是否睡得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谁也不能没有洗脸或洗手前就跟别人见面。晚上睡觉前,家里人都要互相祝福一夜平安。
从外面独自来的访客进门前都要先敲门,如果门是开着的,他们要大声问好,表明自己要进屋。来者若是老人,家庭成员则都要在门口迎接他。父亲或母亲进门时,子女和儿媳们要一起迎接。年轻男子进门时,姐妹或兄弟们迎接。女孩进门时也由她的兄弟姐妹们迎接。
来人进门后,接他的人群要先向他问安,然后再接他带来的东西,以便他和家里的人一一问候。老人们等客人走过来的时候,以挪动身子的方式来表示欢迎。对他们带来的甜食或水果以念诵经文的方式表示感谢。送礼者也以“雨水滋润土地,祷告激励男儿”的信念而感到欣慰。
以上情况在喀什、莎车、叶城、伊犁等生活在城市的乌孜别克族家庭中至今没有变化。
在家庭制度和家庭人际关系上,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牧区的乌孜别克族人之间的差距不大。
从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乌孜别克族家庭之间关系的调查看,首先夫妻关系是融洽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型夫妻关系的确立使夫妻之间相濡以沫,文明而且民主,平等而且融洽。其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表现为:在乌孜别克家庭中,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更具体更细致些。因为家教很严,所以乌孜别克族家庭中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既严肃又温情,既具骨肉深情又不溺爱宠惯,使子女具有独立的能力。再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也十分和睦,从不争斗殴打。兄弟姐妹结婚以后,距离近的兄弟姐妹还经常来往、相互照应。父母也经常问自己的儿女:“你们看望你的兄弟了吗?”以此来督促骨肉之情莫相忘。兄弟姐妹家距离远的,要么半年一次聚会,要么一年一次聚会,相叙同胞之情。另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孙辈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温馨的。老人含饴弄孙,但从不宠惯孩子,常给孙辈讲做人的道理,通过自己一生的经验来启发孙辈。老人在家庭中威望很高,孙辈对祖辈也十分孝顺。最后,乌孜别克族家庭中婆媳关系相处得也比较融洽,乌孜别克族老人特别喜欢女婿。
家庭礼仪上,长辈一般安排重要节庆和仪式的程序,由晚辈去认真落实。礼仪既表明在信仰上的信奉程度,又表明家庭教养的程度。乌孜别克族家庭秩序正常,家庭内部尊卑有序,老幼举止得体。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如宾,兄弟姊妹和睦、和谐是乌孜别克族家庭的优良风尚。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乌孜别克族人家的家庭气氛也日趋民主、开放,在礼仪上更强调家庭内部成员的协调性、协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