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柜解释风味饮食(第六节)

柜解释风味饮食(第六节)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风味饮食远古时代,固原地区的先民们也是“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在固原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饮食也不例外,流传至今的民间习食有以下种种。固原山区的牛羊肉泡馍,是当地回族饮食中的一种饶有情趣的风味小吃。外脆内嫩,鲜美爽口,便于携带。焗锅子是回族穆斯林的特色食品之一。馓子是回族穆斯林欢度“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圣洁食品,已成为团结、和睦、友谊的象征。
风味饮食_丝路重镇——固原

第六节 风味饮食

远古时代,固原地区的先民们也是“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然后“修火之利,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古人不但食草木之食,炒、炙各种肉食,也以蔬菜“茹食”。书云:“九月筑场圃”,即“耕治以种菜茹”。并且“夏取果瓜”,秋蓄蔬食。草木的果实和谷物相比,粗而且糙,所以叫疏食,即使是谷物因不精也称粗疏,真正按时收割的粮食,即“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聪目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谷食精者胜粗,粗者胜疏,疏者胜鸟兽之毛,这就是饮食的进化。

时代变迁,“社会生计,在无形中实日以增长也”。在固原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饮食也不例外,流传至今的民间习食有以下种种。

红烧牛肉,制作方法有生烧和熟烧两种。

生烧。先在锅内加入食油适量,加温冒烟时,投入适量白糖(或红糖),待糖飞起成汁,再入切好的肉块。炒至肉内水分干后,入开水和调料包,文火煎至烂熟,取出料包。而后再加进少量黄花、木耳、葱、鲜姜末、辣椒丝、菠菜、蛋饼。起锅再入五香粉、味精、盐等佐料,可入盘上席。

熟烧。将牛肉煮至七成熟捞出锅,待凉后切块入器皿内,入酱油、食盐,再入油锅煎至表皮焦黄捞出,然后又放入调好味料的汤水里,煮至烂熟,入汁上色,即可上席。(安成功《固原揽胜·风味食品》)。

牛、羊肉及杂碎泡馍。固原山区的牛羊肉泡馍,是当地回族饮食中的一种饶有情趣的风味小吃。它味道独特,方便实惠,价廉味美,吃者甚多。小吃摊点,布满主要街道,曾有“万盛馆”“吉盛馆”“福兴元”等几家享有盛名的老字号。

泡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牛羊肉泡,一种是用牛羊的头、蹄下水泡,又叫杂碎泡馍。将牛羊宰杀后,扒出心、肝、肺、肚子及头、蹄、架子骨等“杂脯、杂饹”,经过反复加工泡制,切成杂碎丝条,将当地又一特色小吃“锅盔饼”掰成核桃大小的块状,盛放在碗底,给馍的上面抓放一定数量的杂碎丝条即可。肉泡比较单纯,加上一定的肉片,以煮牛羊肉、下水的肉汤,加进葱、姜、蒜、辣椒、辣椒油、盐、香菜和味精。

泡漠尤其是杂碎泡馍的历史由来已久,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云南回族诗人马云客家里做客,席间主人就用羊杂羔招待他。后来,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这样记载:“割鸡、为饷肴。多烹牛杂羊杂,割脯而出,甚精洁”。明代史书《都门杂咏》也有“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的诗句,生动地赞美了羊杂羔软滑细嫩之特点。大约在清朝年间,民间流传着有关羊杂羔的佳话。当地有几位秀才去长安赶考,路过山城一街口,走得精疲力竭,饥肠辘辘,便走进一家姓哈的回族羊杂羔泡漠餐馆。进门一看,有位俊俏聪慧的女掌柜,他们便想个馊主意戏耍于她。合谋要了一道叫“皮打皮、皮里皮、皮外皮、皮啃皮”总名叫“四合一”的菜。女掌柜仔细一想,觉得很好笑。很快让厨师做了几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羔,几角锅盔。秀才一看,个个目瞪口呆,暗自夸赞女掌柜机敏过人,乃女中贤才,急忙吃完付了账悄悄溜走了。厨师不解其中之谜,女掌柜解释道:“皮打皮是羊尾,皮里皮是羊肚子,皮外皮是羊耳朵,皮啃皮是羊嘴唇,将其烩在一起,不就是‘四合一’了吗?”泡馍的历史源远流长,它闻之诱人,看之上味,吃罢过瘾。

烧鸡。将宰后的鸡收拾干净,配料放锅。配料很重要,这是味道能不能入内、味香不香的关键,煮时用文火,让作料慢慢入内。煮八成熟后捞出,加食盐、葱段、酱油,上蒸笼。蒸好后放入盘内,用鸡蛋清、水、淀粉制成糊状,抹在鸡身上,再投入油锅炸至色黄。熟透时捞出装盘,撒上胡椒粉、花椒粉、细盐。外脆内嫩,鲜美爽口,便于携带。

固原地区盛产燕麦(又称莜麦)。用燕麦面制成的各种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流传的燕面糅糅就是其中的一种。

用来制作糅糅的燕麦,须先用开水浆过,炒到六七成熟,然后再磨成细面。这样加工的燕面,有一种诱人的香气。糅糅面须用开水调和,和成面穗后,再揉成面团,一直揉到细腻光滑、软硬适度的程度,将面团滚成饸饹床上能填充进去的面棒,再揪成十多厘米长的面截,一一放到饸饹床上往下压,犹如细粉条一样的燕面糅糅就从饸饹床底下挤出来,落在预先准备好的蒸笼里,排放整齐,放到开水锅上蒸熟,即可食用。这样制作出来的燕面糅糅精道、柔韧,且富有弹性。

食用燕面糅糅的佐菜,一般选用炒熟的韭菜、蒜苗、菠菜等时鲜青菜,再调上适量的香油、油泼辣子、油泼蒜泥、芥末、味醋、食盐等佐料。

燕面糅糅已进入大饭店,作为“龙头佳肴”上在餐桌中央,周围摆小碟凤爪、鸡翅、熏鱼、金针菇、凉拌蕨菜等。

酿皮。用精致小麦面粉做成。先用冷水调好面,将面揉均匀之后,再入盆中用冷水浸泡十分钟左右,用手搓洗,搓洗净淀粉后所剩面团,称之为面筋,取出来用专用毛巾蘸干面筋上的水渍后,放进笼锅蒸四十分钟左右,面筋即成。而洗在盆中的面水在沉淀3小时之后,将上面的水倒掉,然后换上清水,放入食碱,搅拌均匀后舀入酿皮锅进行蒸煮,每一锅酿皮5分钟左右便可蒸好。吃时切成细条,拌入其乳白色柔软的面筋,调入大料、芝麻酱、香油等,再调入蒜、醋、盐、酱油、芥末、味精,麻、辣、酸香味俱全。

焗锅子。焗锅子是回族穆斯林的特色食品之一。具体做法是:将纯白面用开水烫调,揉匀使其发酵,待面团发起后,兑上适量的碱水(最好是硼灰水)、清油、鸡蛋、蜂蜜或白糖以及其他香料。揉匀切块,做成各种式样,顶端用小刀刻上不同的花纹,放在铜制或铝制锅内盖严,将烧锅埋在茅衣(带土的枯草)烧剩的灰烬中,徐徐焗烤而成。

馓子。馓子是回族穆斯林欢度“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圣洁食品,已成为团结、和睦、友谊的象征。具体的做法是:先将花椒水熬煮后,待凉至略余温热时调面,兑入鸡蛋、清油及香料,用木杠反复揉压使之均匀,然后分剂,放在缸、盆内使其回饧两小时左右,炸时搓成匀而细的长条,盘绕在竹棍上,放入沸油锅,先炸两头,再从中间折叠,继续炸至色泽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时捞出。

荞面油饦。荞面油饦是用上好荞面大半开水烫甜,一半酵发,和匀,勺背拍成小圆饼状,中开洞,放入八成开油锅成形,炸熟,黑红色为上,香甜松软,滑爽可口。

荞面摊馍馍。荞面摊馍馍的制作是把适量荞面加水搅拌成糊状,锅热抹油,摊成薄饼,越薄越好。或加水、加鸡蛋清,增加柔软度。可切成小块炒食,也可卷大葱、酱、肉咬食。民间炒食放葱花称葱花炒摊馍;加鸡蛋炒食,称鸡蛋炒摊馍。

米黄碗簸子。米黄碗簸子是黄糜子去皮成米,磨成粒面,开水烫面,放酵面,捂盖发起,加糜黄面用擀面杖搅和,碗内放面波(以防粘在碗上)簸而成圆形,放在锅中焗熟。锅的中间放锅圈(圆台形、中空、瓦质),中间倒水,米黄面馍依次排在四周,烙熟时底黄为上,不能烙焦。香,甜、入口即碎,酥而不散,就稀粥、萝卜小菜,早餐佳品。

糜面墙墙。糜面墙墙做法同碗簸子,只是面稍硬,用手拍成椭圆状,蒸熟。比碗簸子硬,易携带,甜、酥。

莜面卷。莜麦面加水反复地揉压,擀薄,撒细盐、香料(苦豆,即胡芦巴)、香油,卷起切块,蒸熟,韧香爽口。

手抓羊肉。其制作是用上好羊肉,洗白净。切块焖,先猛火,待半熟,慢火焖,加味精、调料,熬汤汁或抹椒盐食。肉烂而不腻,清醇爽口。

酸辣土豆丝。酸辣土豆丝是用上好土豆,洗净去皮,切成细丝,净水淘洗两三次,待油热至九成,入锅炒,加调料、醋,待熟时加红、绿青椒丝,炒熟出锅,土豆丝莹亮如玉,红、绿、白色味俱佳。

蒸鸡。选一年鸡不瘦不肥者开膛整鸡泡洗,切块,加白糖、料酒、调和、精盐等。入味后用淀粉糊鸡蛋清搅拌均匀,上笼蒸熟,味清淡可口,营养丰富。

焖羊肉。羊羔肉洗净切块,加调料搅拌,入油锅炒,热透后加水少许,用一张面捂盖,慢火焖熟,装盘时,捂盖的面放在盘底,装肉块,面比肉更香。

糯米甜盘子。制作是用上好糯米洗净加适量水炖至米绽头,加大枣、葡萄干、枸杞、花生米、红绿丝、桂圆肉、蜂蜜,装碗,碗底先用红绿丝做成图案,待上桌前上笼蒸热,倒入盘内,也称八宝甜盘子。

牛肉臊子面。用上好腱子肉切成小块,一般豆粒大小,炒熟,或熟牛肉切成薄片待用。手擀面切成韭叶宽,入锅熟后捞面入碗。原汁肉汤加水调味,浇汤入面,加牛肉,放香菜、葱花。面长汤浓,吸面有声,汤香四溢。

山药炖乌鸡。选一年乌鸡开膛洗净,整鸡入锅清炖,加山药块,汤清,味清,山药清,称三清汤鸡。

震湖鱼片。选震湖特产鲤鱼,去骨切薄片,加红椒片、干百合片,小炒出锅。

土豆系列。土豆系列有土豆煎饼、烤土豆片、土豆糊、洋芋粉团、土豆辣子大盘鸡、土豆手抓、凉拌土豆丝、火锅土豆片、洋芋面、洋芋地软包子。

西吉回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和忌讳。这些习俗,盖源于伊斯兰教,群众日常多吃杂粮。农村习惯于一日四顿饭。早饭称“吃干粮”,午饭称“饭罢饭”,下晌饭称“吃晌午”,晚饭叫“黑饭”。蔬菜,农村除自种葱、韭菜、白菜、萝卜外,洋芋既当主食又当蔬菜。冬季,食用自己腌制的咸菜。农村饭食调味主要是浆水和食盐。

回族只吃经阿訇、满拉或有经学知识、会宰牲者宰杀的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和鸡、鸭肉,禁食以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水产动物中除鳖、蟹外,大部分皆吃。回族禁忌吃大肉,亦禁忌吃驴、骡、马及一切凶禽猛兽和任何自死动物的肉,不吃任何动物的血液。

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如果身体不洁净不能动用任何灶具。若有老人在堂,晚辈们也不能舀水做饭。

回族的宴席,每席八人。长者入上席,其他人按辈次或年龄大小分别排列在两侧和席口,席间先上干果碟(其碟数即标明主席),客人吃、抓均可。接着上蜂蜜盘子,每人一份油香,且有茶水。宴席主要有“九魁”“十全”“十三花”。回族过事吃宴席时,对一般贺礼的客人只款待一次,称为“请坐礼席”,对尊贵的宾朋除“礼席”款待外,还安排由近邻或亲戚请去“喝汤”休息,最后再次被请到主人家吃谢别宴席,也叫打发宾客。

固原地区人们心中,吃茶绝非解渴。其人文底蕴远远超过饮食文化的范畴,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审美情趣。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红白喜事,宴宾馈友都离不开茶。茶在这里渗透于感情心态和人际关系之中。

罐罐茶。罐罐是指煮茶的器皿,有铁的、锡的、沙的,统称茶罐子。以沙罐为佳,因其在火“不旺”的情况下仍能维持“沸滚”且不沾异味。罐罐仅容二三两水,讲究用当天活水。煮茶叫炖茶或熬罐罐。炖茶的炉子明清以及民国初用火盆,后用“桶炉”,圆而小,或用黄泥杂碎毛发捏成圆柱状,或用铁皮卷就。炖茶讲究“活火”,即有焰的炭火,以坚木(梨、杏木等)为上。如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茶,叫串味,不为好茶。所以先烧红火,去其余烟,兼取性力猛炽,炖茶易沸为上品。然而普通百姓家烧炭不易,文人又以为失去了随意和雅兴,反而用松竹枝梢劈柴木棍之类。一根火柴能不能生着火,是技巧问题,标志着历练与稚嫩。火生着后一根柴也能炖茶,象征着优雅闲适,故称做“神仙一柱”。炖茶有一定火候,大体分三个阶段:水咝咝作响,泛起鱼目气泡为一沸,缘边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炖茶时凝心静气守候,听到咝咝声即用茶棍(细竹枝、杆棍、玻璃棒、铁丝之类)翻捣茶叶,二沸往下压捣茶叶,三沸即取罐待无泡时倒茶,否则汤老香散。要喝特别浓茶时,以茶汁作水添入罐中反复炖熬,待上汁上线时倒出,抿喝入喉慢慢下咽。

生炉起火,袅袅细烟,松竹子枝,声声毕剥。一人独处,缓熬慢炖,细品悠啜。或回想往事咀嚼人生,或思虑目前,处理生活难题,神清意闲,再恰当不过。若二三知已,三四亲戚围坐炉前,主人把第一罐茶放在一边,把第二罐茶恭恭敬敬捧给客人,气氛和谐,亲情浓厚。这第一杯茶不敬客人是有讲究的。“头怀垢水二杯茶”,主人是怕罐罐、装水器皿、饮具及串入茶中的其他异味影响了第一杯茶,故而放置一边留作自己用。各人第一杯茶用过,就免了许多客套和俗礼,大家随便多了,嫌淡嫌浓,各人往茶炉前挪挪,自己动手熬炖。此时此刻,杯茶之闲适,抵得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各人继修伟业,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这片刻的优哉游哉断不可少。大家就着沸水、茶沫,在烟雾缭绕中议论时事,谈论桑麻,评说家事,抬杠嗑牙,其中乐趣不可言传。炖茶的过程本身充满情趣,火候定汤更是酝酿气氛的极佳方式。难怪好多人不吃饭可以,不捣罐罐茶不行,炖茶自娱,由乐而癖了。

泡茶的历史远不如煮茶的历史长。上古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大概在用作解毒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茶的提神作用,煮饮者更多。直到明清以后,才逐渐由煮变为泡了。泡的原因,一是方便,二是随意。“来人即泡茶,想喝便下叶”,“浓茶多放叶,待时味自香”,“清淡不知夜,闲适即饮茶”。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既然是清福,当不是每个人会享受,所以泡茶的历史,当起于文人绅士之流。“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水当然是茶。“炖茶得先味,泡茶看后劲”,蕴涵生活哲理。

泡茶既然失去了火候定汤的情趣,人们自然把兴趣投诸茶具。茶贵清淡,故固原人的茶具古朴自然,多用青花釉瓷。清中叶,泡茶陡然兴起紫砂茶壶,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并且传热慢,不烫手。壶上可刻花题字,为品茗增添了许多艺术享受。

名茶好水配佳具,不仅扬茶色、香、味之蕴,亦使闲情雅致找到了绝妙对象。

回族人喝盖碗茶历史悠久,唐代诗人顾光早就指出回人“以茶滋饮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元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其民饮食皆重茶”。《明史·食货志》中说:“西北多乳酪,乳酪滞膈,而茶性通和,能荡涤之”,“盖西北人嗜茶,有自来矣”。相传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某夏天中暑昏迷,老家人万尤努斯以瓷碗放茶叶、果干、菊花泡了一碗药茶,赡思丁稍为清醒喝此茶暑气顿消,精神恢复,连忙称赞,美哉!后来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在陕西做官,把喝盖碗茶的风俗传到宁夏、甘肃、青海。

回民家来客多用盖碗茶招待,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并说“请喝茶”。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被视为不懂茶礼,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汁,不一次喝干,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抓住盖碗,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次,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回民日常饮茶以糕点、果糖、瓜子伴之,叙谈友谊,洽谈生意,吟诗作赋,说古论今,清雅文静,其乐无穷。所以说茶有修身养性、升华人格、净化心灵、增进友谊的功能。唐诗中有“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散,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之句。回族在三大节日(开斋、古尔邦、圣纪)聚众茶宴,老幼品茗,更富情趣,油香、馓子金黄亮润,盖碗茶水清甜爽口,大家谈笑风生,说长道短,共享太平之乐。

盖碗茶多有糖、茶、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圆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民多有长寿者,与喝盖碗茶大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